解析法兰西重炮-AUF1(下)

节选自 法国大头娃娃 AUF1自行榴弹炮

后续乏力

尽管AUF1的各种技战术指标 在当时尚属先进,但由于其自身 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时代需求的 变化,其后续销售并未持续火爆, 最近一次“折戟”是在本世纪初的 印度军购中。印度陆军于2004年提 出了“冷启动”作战理论并在过 去的7年时间里进行了11次大规模 演习以检验该作战理论。“冷启 动”作战理论的核心是对陆军进行 重组,设想组建8个“一体化战斗 群”,即8支装甲师规模或机步师 规模的一体化部队,各个“一体化 战斗群”包括装甲兵、炮兵、步 兵和空中支援等不同力量。“一 体化战斗群”主要用于“闪电式” 进攻作战,不仅要完成快速动员、 集结和部署,还要以“闪电式”的 方式对敌发动快速机动作战,对敌 境内不同目标实施打击。“一体化 战斗群”的快速机动作战对伴随火 力支援提出很高要求,需要“一体 化战斗群”装备数量可观的自行榴 弹炮以跟随机械化部队作战并及时 为机械化部队提供火力支援。而印 度陆军主要装备的牵引式FH – 7 7 B 榴弹炮和M- 46加农炮,越野能力 不足、战斗-行军转换时间长,不 适宜为“一体化战斗群”提供伴随 火力支援,再加上印度陆军航空兵 装备的武装直升机数量较少,炮兵 火力支援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 “一体化战斗群”作战能力的“短 板”。为解决这个问题,早在上个 世纪90年代中期印度陆军就在提出 了购买大量自行榴弹炮的计划以弥 补这一“短板”。在1995年,印度 国防部选中五家军火公司的155毫 米自行榴弹炮。其中当时的英国维 克斯造船和工程公司带来了AS90自 行榴弹炮;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 带来的就是A U F 1自行榴弹炮;布 西姆(由T6炮塔和底盘组成)则是 南非LIW防务系统公司的产品;斯 洛伐克马丁公司和波兰HSW公司则 分别带来了“达纳”和“蟹”式自 行榴弹炮。这些公司按照印度的要 求,都把各自自行榴弹炮炮塔整合 到印度的T-7 2 M1或“阿琼”坦克 底盘上供印度进行试验评估。虽然 各个公司卯足全劲展示自己的优异 性能期冀赢得印度陆军的青睐,由 于坦克底盘+炮塔改进的配置思路 存在重大缺陷,5家公司最终都铩 羽而归,法国地面武器工业公司也 仅仅留下了一些A U F1炮塔搭载在 T72M1底盘上的照片资料而已。

先进与落后之间

A U F 1 + T 7 2 配置的落选, 并 非偶然,而是充分揭示了战后第 一二代自行榴弹炮的缺点。众所周 知,以M109为代表的第一代155毫 米自行榴弹炮还采用铝合金装甲减 轻结构重量,火炮操作方式以液压 助力的人工操作为主,仅装有简单 的液压辅助推弹装置,火炮射击装 填主要由炮手完成,只能达到3发 /分的最大射速和1发/分的持续射 速。第一代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尚 不具备火控系统概念,仅有传统的 光学、机械瞄准装置,作战流程与 牵引火炮没有明显差别。从1966年 开始,美国用北约制式的新型39倍 口径M1 85式身管代替老式炮身, 使改进后的M1 0 9A1自行榴弹炮最 大射程从由14 600米增加到18 100 米之后一直到M 1 0 9 A 5的众多改型 (包括其他使用国自行更换国产39 倍口径身管的改进型号)主要围绕 火力相关部分进行优化,从而在主 要火力性能上达到了二代155毫米 自行榴弹炮标准。M109摒弃了过去 美军自行榴弹炮多以现役或二线主 战坦克底盘改造而成的传统,采用 通用汽车公司阿里逊分部研制的动 力前置、炮塔战斗室靠后的专用底 盘。由于动力前置且大尺寸炮塔靠 后,M109的战斗室空间十分宽敞, 用美国士兵的话说“可以在车内 打手球”。这种底盘成本较采用坦 克底盘高,但是完全克服了坦克底 盘空间相对不足、不方便炮班人员 操炮和弹药储存空间不足的缺点。 M109在长时间射击时可以利用尾门 从外部供弹,大大提高了持续作战 能力,而且发射后的药筒可以经尾 门直接抛出车外,改善了战斗室环 境。此外,M 1 0 9的底盘在设计之 初就决定采用5083铝合金装甲,减 轻了火炮的重量,有利于满足美军 方便海外部署和可以空运的要求。 M109在拆除部分设备后甚至可以由 C-130运输机运输。采用铝合金装 甲也成为了美军以后装甲战斗车辆 的传统,包括M1 1 3装甲输送车、 “布雷德利”步兵战车、M270火箭 炮等均采用5083及其类似的铝合金 装甲。这种装甲除了比钢装甲减轻 了重量外(M109系列的战斗全重始 终控制在35吨以内),由于铝的密 度较小,在相同重量下较钢装甲厚 度更大,从而增强了防护能力和战 略机动性。

可惜的是受到经费的制约, 第二代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大部分 没有沿用“专用底盘”这一优势 结构。在二代自行榴弹炮广泛开发 的60年代后期,第一次北约弹道协 定标准已经为西方各国普遍接受, 符合这一标准的各种牵引155毫米 火炮也已基本研制成功,在此基础 上,从二战废墟上慢慢恢复元气的 英、德、意三个主要北约国家开始 联合研制替代M1 09系列的第二代 155毫米自行榴弹炮SP70。SP70的 研制工作持续到80年代初,最终因 为三个研制国技术标准和使用需求 不统一,科研组织结构上重复建 设、互相推诿扯皮而归于失败。这 种最典型的第二代155毫米自行榴 弹炮流产导致整个七八十年代西方 各国都在通过升级改进M1 0 9的方 式,勉力维持自己陆军炮兵部队主 战装备的编制规模和技术水平,并 最终成就了M 1 0 9火炮家族的发展 壮大。除SP 70外,典型的第二代 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还包括:意大 利本国研制的“帕尔马利亚”155 毫米自行榴弹炮,它是奥托-梅莱 拉公司为了外贸出口需要自己单独 发展的火炮型号,80年代初研制成 功后小批量出口到利比亚、尼日利 亚等国;博福斯公司1965年设计定 型的“班德卡农”1A式155毫米自 行加农炮采用了长身管、全自动装 弹等前所未有的先进设计,但是超 越时代技术水平的1A式火炮又大、 又重、又贵、又复杂(甚至自带吊 车),仅生产26门就停产了。而70 年代法国研制的AUF1 155毫米自 行榴弹炮和日本研制的75式155毫 米自行榴弹炮则成功定型并且批量 装备本国陆军,成为这一代自行榴 弹炮中修成正果的少数代表。

综上所述,AUF1自行榴弹炮 的竞争失败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主 要原因。 首先是底盘问题:AUF1所属 的第二代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最主 要的特点是普遍采用了发动机后 置,战斗室中置布局。这是由于 当时各国为了节约成本,降低技术 风险直接采用本国主战坦克底盘的 “拿来主义”设计风格造成的。但 这种设计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 响,其中最糟糕的莫过于其很差的 火力持续性:由于炮塔位于车体中 部,车体低矮且无后门,因此, A U F1无法通过车尾门进行弹药补 充,也无法以车尾对车尾的方式与 弹药输送车进行补给作业,这使得 A U F1的高射速大打折扣(毕竟把 一发发30多千克的弹丸和药筒举到 齐肩高,再装填进弹药舱是一件非 常费力的事情),在波黑维和的战 斗中,甚至出现了用牵引火炮对 A U F1进行火力补充的尴尬局面; 而后来A U F 1的主要工作也被限定 于“shoot and scout”这种即打 即走的模式——而这种作战模式,在欧洲公路 高度发达的今天,用 “凯撒”车载火炮性价比更高。反 观M 1 0 9系列自行榴弹炮,尽管爆 发射速低于A U F 1,但其车体内部 宽大,又有后门,因此其持续火力 远超A U F 1 ( M 1 0 9 后方往往放着 大批弹药,随时进行补充),在 1973年的戈兰高地战斗中,以军的 M109火炮日平均发射炮弹300发以 上,极大地支援了前线的战斗,而 这用AU F1是不可能做到的。炮塔 中置还带来了一些其他问题,首 先,由于发动机后置,并占用了较 大空间,因此炮塔必须尽可能前 置,从而进一步压缩其乘员的可用 空间,而且为了保证发射和抛壳的 安全,其炮塔必须非常大,炮塔内 部设置必须非常紧凑,从而腾出地 方,保证火炮在射击时炮尾不至于 撞击到圈座上,保证炮尾和全座之 间的距离必须大于药筒长度以利装 填和抛壳。这种超大超长“大头娃 娃”炮塔,往往导致了较差的通过 性能和战术机动性能,当下坡时, 炮管往往会有插入地面的危险;因 此尽管A U F 1的公路时速很高,但 其在崎岖路面的机动性能并不很 好。总之,沿用坦克底盘布局的方 式严重限制了火炮战斗性能,因此 在后来研制第三代155毫米自行榴 弹炮时各国又都回到后置炮塔、战 斗室的经典布局上来。其次,过大 过重的炮塔,使得整车的战略机动 性很差,尽管防护能力不错,但在 低烈度局部战争盛行的今天,它确 实“步履蹒跚”,因而在很多场合 被更加轻便灵活、更加便宜的“凯 撒”车载火炮所取代。

其次是火炮和火控的问题。 在火炮设计上,虽然第二代155毫 米自行榴弹炮基本都能兼容北约 标准弹药体系,发射新型底排榴弹 和火箭增程榴弹射程超过30千米, 但是炮身长度并不完全一致,出现 了40倍(法国AUF1)、41倍(意 大利的帕尔马利亚)口径这样特立 独行的型号。第二代155毫米自行 榴弹炮的自动化程度较第一代产品 大幅攀升,火炮液压自动操瞄装置 具备了自动抬炮、自动瞄准、射击 后自动复瞄功能,通过自动或半 自动装填装置实现了重达40千克弹 丸的任意角机械装填,使炮手劳 动强度大为减轻,火炮射速也较 第一代提高了一倍。第二代155毫 米自行榴弹炮首次拥有了火控系 统的完整概念,惯导定位装置、弹 道计算机、射击诸元的数码显示和 装定器、新型电台等一系列产品让 这一代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炮兵连 射击指挥能力有了飞跃性提高。但 由于时代的限制,上述成果并未以 标准的形式颁行于世,而是一国一 标,各自为准。为了改变这种情 况,1987年9月北约共同弹道谅解 备忘录问世,英国的52倍口径身管 和23升药室容积,以及94 5 米/秒 炮口初速的火炮基本参数指标被广 为接受;此时,仅兼容第一代北约 弹道标准、40倍身管的AU F 1 在仅 仅装备了7年之后,就成为了“第 二梯队”——这也促使法国于1997 年开始将A U F 1 升级为A U F 2 , 新 型的“凯撒”车载火炮被要求符合 第二代北约弹道标准。此外,由于 A U F1设计较早,因此错过了后来 的集成电路和 络通信大发展,尽 管其单炮的火控系统在当时尚属先 进,但群组通信和信息共享能力 差,导致其适合“单打独斗”而非 协同作战,这在协同作战占据主流 的今天,也成为了其“折戟”印度 的重大“罪状”。而反观M1 09系 列,美军于2005年9月13日将南卡 罗莱纳州陆军国民卫队第78野战炮 兵团第1营改装为第一支列装“神 剑” 精确制导炮弹和M A C S ( 模块 式炮兵装药系统)的炮兵部队。第4 步兵师的M10 9 A6自行榴弹炮全部 使用了P D F C S (“侠士”数字火控 系统),第1骑兵师也进行了PDFCS 换装。P D F C S 取代了M l 0 9 A 6 原有 的AFC S (自动化火控系统),大大 提高了战场感知能力。为进一步 提高M 1 0 9A6自行榴弹炮在排级的 指挥能力,美军在排一级配发了 M577/M1068指挥和通讯车,搭载 了轻型计算机单元( L C U ) 和连 计算机系统(BCS)作为主要的数 据链,处于野战炮兵战术数据系统 ( A F A T D S ) / 初始火力支援自动系 统(IFSAS)和榴弹炮之间,从而使 整个火炮系统联 进入野战指挥系 统,上下级的任务获取、实时指挥 与信息反馈及时便捷,畅通无阻, 炮群的整体威力大增;外界对此的 评价是:一门AU F 2能够对抗一门 M109A6,而一个M109A6炮兵连将 完胜一个AUF2炮兵连。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