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达轰鸣的建设工地到高度集成的电子车间,从立足长远的蓝图规划到厂房林立的工业园区……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开足马力,砥砺前行,坚定不移扩总量,依托政策调结构,借助外力促转型,千方百计增效益,在挺起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发展脊梁的同时,也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项目建设盘活存量扩总量
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指出,重大项目建设是推动区域发展的“第一抓手”,而这,在我市得到了充分验证。一直以来,我市都把解决工业总量过小的突出矛盾作为加快发展的着力点,形成了以项目拉动投资增长、以投资促进总量扩张的工业发展格局。自2011年以来,全市实施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共1022项,竣工完成项目936项。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的6.2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90.24亿元,增长93.84倍。
近年来,国电联合动力技术(赤峰)有限公司的风机叶片制造及风机总装项目、内蒙古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克什克腾煤制气项目等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在我市相继建成和投产,不仅使全市工业经济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如今,我市坚持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工业经济快速向前的推动力,进一步明确发展路径,全力做好服务,确保各重点项目建设高效推进。
2016年,我市对列入工作计划的297个重点项目实行月调度、月通 制度,使这些重点工业项目全年顺利完成投资480亿元。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第一时间解决企业项目建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大力推动规模以上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工艺革新和产品创新,全市全年组织各类技改创新项目200多个,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为在建项目做好服务。全年三次为20多户企业申 贴息扶持资金。全年备案项目80个,其中,市本级备案项目8个,旗县区备案项目72个;上 核准类项目10个;延期和变更项目7个。
根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融入京津冀、环渤海、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要求,全市共谋划“十三五”时期重点项目500多个,总投资达5000多亿元。自2016年9月份开始,已谋划2017年项目300多个,并确定2017年项目工作计划。
今年,我市对症施策,大力实施主导产业的链条延伸攻坚工程。目前已完成《全市有色产业链条延伸规划》《全市医药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规划编制。为了便于在今后产业发展中“挂图作战”,努力拉伸铜、铅、锌、钼、锡等产业链条,着力推动铜产业链延伸,向建成中国北方最大铜冶炼加工基地的目标迈进。并根据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等要求,认真分析梳理全市资源禀赋、产能基础、区位条件、支撑要素等方面情况,深度谋划、全力实施了一批冶金、能源、化工、食品、建材、医药、纺织、机械行业延链项目,并着重抓好金剑铜业、赤峰云铜的搬迁、改造、扩建项目。同时,对规模以上企业运营、重点项目建设、中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展开高频率、高强度、常规化调度和督查,全力协调推进国家、自治区和全市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医药产业力促工业转型升级
今年,规划用地200亩的中蒙药现代化生产园区项目顺利入驻松山区安庆工业园区。该项目建成后,将主要用于生产黄芪、桔梗、柴胡、甘草等内蒙古优势药材品种。通过生产新鲜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蒙中药破壁粉等产品,打造地区品牌。同时,该园区作为敖东药业北方原料药生产基地,还将带动周边群众创业、就业,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全市医药行业主要有赤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赤峰蒙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赤峰赛林泰药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天奇中蒙制药有限公司、赤峰丹龙药业有限公司等一批自治区知名企业。赤峰制药股份生产的雷蒙欣、艾克制药的合成麻黄素、丹龙中药的黄芪精颗粒和复方羊角胶囊、天奇制药的扫日劳止咳胶囊等产品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同时,我市良好的地理气候环境,也特别适合发酵药物的生产。随着红山医药产业园区的开工建设,十余家企业已签署入园协议,市区主要制药企业除赤峰制药外,全部已实现“退城进园”。
目前,全市医药企业生产药品有600多个品种、800多个药品批准文号。从剂型上分为化学原料药、中西药制剂、化学药品大容量注射剂、中药制剂、中药饮片、医用氧生产和药包材生产。另外还有通过GMP认证的兽药生产企业5家,拥有兽药生产文号162个。
近年来,随着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完成,大部分企业的设施设备、产品工艺得到改造,我市医药生产企业的整体装备水平、企业管理能力、企业的整体素质和企业形象均有了一定的提高。目前,已入驻红山经济开发区的医药企业14家,红山经济开发区医药产业园已经形成,为“十三五”时期医药工业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科技开发得到重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逐步加强。目前,全市医药生产企业已建成药研所、技术中心等科研开发机构11个,其中,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自治区生物制药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自治区级重点试验室3个。企业的专业医药科研队伍建设、技术开发能力、试验装备水平得到加强,科研投入不断提高,已成为全市工业各个行业中科技开发能力建设最好的行业之一。
2016年1-11月,全市制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21户,资产总额26.4亿元。增加值增速为1.17%,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8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03亿元,同比下降3.2%; 实现利润0.73亿元,同比增长24.8%;实现税金0.98亿元,同比增长122.9%;从业人员4700人。
装备制造夯实工业之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全市装备制造业呈现出了较快发展的趋势。随着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力度的加大,一些企业纷纷入驻我市,从配件生产到整机组装,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行业门类的逐渐增多,产业发展对全市经济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
现在,国电联合动力的风机、宏文机电的煤矿用液压支架、贺麒铜业的精密铜管、中凯风电的风机塔筒、恒泰特种钢的耐磨锤具、焱邦锅炉、晨光变压器、沐禾节水设备、长明机械的农机等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逐步增强,已初步形成骨干企业为主体、小型机械加工配套企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可为煤炭、冶金、电力、建材、化工、汽车等多个生产领域提供配套装备及配件产品。
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我市的“一区多园”模式,以赤峰经济开发区为中心,形成了若干个各具特色的机械装备工业区。这里既有销售收入突破750亿元、构筑起赤峰东部工业走廊雏形的赤峰经济开发区,又有入驻机械企业20多户、以发展风力发电设备、机械加工制造和电力机具为主的红山经济开发区机械加工产业园,也有入驻机械企业10多户、发展方向为机械加工业的翁旗玉龙工业园北区。随着园区内重型机械、精密机械、矿山机械、铜深加工等一批重点项目的相继开工和投产,上述两园区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元宝山区五家工业区,主要发展矿山机械配件、农牧业机械配件、铸造等机械加工企业;松山区机械加工、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则依托国电联合动力风电设备制造项目,重点发展机械加工、风电设备、农机组装、矿山机械、五金工具等加工装备制造产业;宁城县农机制造产业园,致力于发展农牧业机械、汽车配件等产业,通过重点打造农机产业集群,培育农机品牌,力争将其打造成为自治区农牧业机械工业产业示范园区。
为促进我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市还引进了拓佳电子、浩克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项目。目前,拓佳电子显示屏项目已经投入生产,浩克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低速电动车项目已经投资建设,初步具备生产条件。同时,2016年9月,市政府与香港五龙电动车集团签署了《新能源汽车北方生产基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协议约定投资60亿元把赤峰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产基地和经营基地,生产纯电动汽车。2016年12月10日,市政府和深圳朝气集团签署了《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投资合作协议》,投资60亿元在赤峰建设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内容包括通用航空装备制造厂、航空飞行学院、航空研究院、通用航空机场、航空公司等系列项目。
数据显示,2016年1-11月,全市拥有规模以上机械装备制造业企业40户;增加值增速5.37%,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5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93亿元,同比增长10.14%;实现利润1.51亿元,同比增长43.81%;实现税金1.02亿元,同比增长40%;从业人员5000人。
纺织行业
助工业增收提效
赤峰东荣集团公司是内蒙古东部地区品质精、管理严、信誉好、专业化、产业化的新型绒毛制品龙头企业。走进赤峰东荣集团公司的梳绒车间,由该公司研发并申请专利的全自动吸风式羊绒联合分梳机分外引人注目。该公司负责人程旭东介绍说,这台机器工作效率高、梳绒效果好,是响当当的“明星机器人”。而类似这样高效率又有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器,在这家公司里还有十余种。这些先进的创新技术,不仅让公司凭借优质产品成为了行业内叫得响的“名企”,也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并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同赤峰东荣集团一样,赤峰华源毛业有限公司、赤峰先锋纺织有限公司、赤峰凯兰羊绒制品有限公司、赤峰昭乌达羊绒制品有限公司等也都是自治区知名企业,凭借这些产业集群,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毛纺、棉纺、羊绒制品和服装加工为主的生产加工体系,羊绒制品加工业更成为我市纺织行业的主要产业。
据统计,全市羊绒年产量1000吨左右,约占内蒙古自治区产量的20%,羊绒交易量在2500吨左右,是蒙东地区最大的羊绒集散地。巴林右旗的“罕山白绒山羊”,1995年被自治区政府命名为优质白绒山羊。赤峰东黎绒毛有限公司形成了从羊绒收购、分选、水洗、分梳、染色、纺纱、编织、后整理、成品包装、设备研发到羊绒制品出口全产业链条。公司羊绒已经成为内蒙古地区绒毛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之一。
目前,全市形成了年加工服装1000万件的能力,羊绒加工和编织企业有几十家,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和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华源毛业生产的高档毛绒精纺面料更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仅红山经济开发区纺织产业园,就已有10多家纺织企业先后入驻。
2016年1-11月,全市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3户,资产总额达24.7亿元。增加值增速为3.59%,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2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25亿元,同比增长3.27%;实现利润4.03亿元,同比增长12.25% 。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