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
如今C919首飞,为国产大飞机贡献一臂之力的武汉人将与C919一起载入中国航空史,共同铸就中国航空里程碑。
20厘米长金属杆能拖动一辆家用小轿车,我国首个自主研制飞机拉杆零件出自武汉民企
“有个员工曾因紧密工作推迟了领证时间,他在朋友圈打趣地说,‘航达欠我一个结婚证’。”航达科技研发部副总工程师李应海说,每位参与C919零部件研制工作的武汉员工,都对所负责产品付出了恒久耐心、凝结了巨大心血,这使得每个零部件都经得起时间检验。
航达科技为C919研制供应的专用拉杆
全球招标胜出湖北民企仅航达一家 提供近千万元单机配件
中国大飞机项目2007年立项,2008年5月可研论证。制造商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成立后,在全球范围内遴选供应商。
当时是航达科技从湖北襄阳棋落金银湖畔产业园区的第4个年头,公司快速跃升为国内最大航空机载附件研制与维修企业,与中航工业等央企有很好的合作。中国商飞发出邀约后,公司积极参与投标,在部件级产品竞标中胜出,成为湖北唯一参与国产大飞机研制的民营企业,而全国首批参与其中的民营企业不过3家。
此次C919总装,航达科技配套生产拉杆、制冷冲压风门、应急冲压风门等部件,单架飞机用量达100多个,价值数百万元。
据了解,这款铝合金拉杆是由中国自己制造,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制出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飞机拉杆零件,出自武汉航达科技。“小拉杆每根价值上万元。”李应海解释,之所以这么贵一是因为材料特殊;二是生产工艺难度大,“是用铝合金制成的零件。空心的铝合金拉杆重量与塑料差不多,但强度要超过钢铁”。
目前,航达科技正与中国商飞商谈进一步合作,预计在C919实现批次生产后,每架飞机上均有该公司供应的价值1000万元左右的零部件。此外,作为中国最大的航空附件维修企业,航达科技将有望参与C919后续技术服务保障。
技术会审现场
为得一组数据 3名博士“烧”十余台电脑猛算3个月
2014年12月底,第一批制冷冲压风门接受首次性能测试。没想到在压力测试中,因下游厂家零件强度不足,风门发生爆破。航达科技工作人员连夜联系零件制造商,分析问题。
当时,即将在2015年1月举办婚礼的制冷冲压风门设计师周功伟不得不推迟婚期,投入到工艺改进任务中。
“风门的补强需要一个月,鉴定需要三个月。”周功伟说,在此期间他需紧锣密鼓地完成交付任务,连准备结婚的3天时间都无法抽出。直到2015年6月,制冷冲压风门强度及安全性完全合格后,小两口才喜结连理。
民用飞机研发通常会严格控制整体重量,以满足承载更多乘客的需求。而在航达的原始设计中,应急通风风门和制冷冲压风门加起来有34公斤重,距离29公斤目标有不小差距。这就意味着,风门需要进一步“减肥”。
为使重量更轻、结构更扎实,设计人员采用先进复合材料,因而敲击后会发出不同于钢结构的沉闷声音。为让各部分更“轻薄”,设计人员不断建立数字模型,施加负载,以保证高安全系数上更轻的重量。首架C919飞机即将首飞,航达科技的工艺改进并没有停止,他们将保证在第二架上的应用更加轻盈。
为保证更“轻薄”的部件在一定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上具备稳定的抗压能力,航达科技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由该校3个博士每人运用多台计算机进行计算。经过3个月紧张工作,才得出关于不同状态点的校核计算数据。
武汉中远承运的洪都公司C919大飞机项目正式启动
2000多人6年日夜奋战的结晶,武汉人“安全无损,万无一失”地送到了
今日,首架国产C919大飞机首飞成功。武汉中远海运集运有限公司继实现青藏铁路项目“汽车驮火车”的奇迹后,再次创造“汽车驮飞机”的壮举。武汉人再为首架国产大飞机添力。
3年前的2014年8月21日08:15分,随着震耳的礼炮和鞭炮声,在南昌洪都航空城门口,一辆挂着“武汉中远荣誉承运洪都公司C919项目首台大部件”横幅的大型车缓缓驶出,向着中国商飞上海总装基地方向稳步前行。这是C919项目研制过程中首个下线交付的大部件,标志着大飞机的总装准备工作正式启动。
今年35岁的武汉人杨晓,在武汉中远海运集运工作已8年,2014年公司由工程物流部牵头成立C919项目小组,他负责通行协调、许可证办理以及项目操作。这次,他参与了C919项目全程7趟往返运输,“时间紧,任务重”是他的最大感受。今年32岁的武汉人张辉辉为了C919,更是将婚期从当时的五一推迟到十一。
熬夜奋战七八个通宵设计运输车辆
“研制产品过程中有太多不确定性。”张辉辉感叹,他参与设计的空客大飞机部件运输全封闭式减震托架方案,与制造公司经历一个多月的交流,以对方不能接受高额制作费告终,后来又经历机身运输参数的调整,方案多次被全部推翻重来,“前期做的所有工作付诸东流”。
“可时间不等人,在运输工具选择这块耽误了时间,谁都负不起这个责任。”张辉辉说,这可苦了团队,大家顶着巨大的压力,熬夜奋战七八个通宵,重新规划出运输路线并根据新路线的限宽、限高设计新的车辆。一个月内,张辉辉设计的空气悬挂低平台卷帘挂车最终成型。
为确保设备完好无损,中远公司投入200多万元购买了减震效果最好的奔驰空气悬挂车辆,使设备在运输过程中杜绝任何震动和碰撞。
“裸体机身是空心圆柱体,前宽后窄,这意味着受力点小,且在特定区域才能受力。”张辉辉介绍,运输过程中,车辆起步、急刹、停车等都会带来货物的颠簸,一般的车辆通常是利用弹簧或者液压来减震。但机身是高端精密仪器,在运输过程中有更高的要求。
张辉辉介绍,武汉中远海运集运公司运用的高性能空气悬挂系统,使车辆通过压缩空气实现瞬间减震,缓冲撞击力,机身在运输全程感受不到震动,保持平稳可控。
除了外部减震,车辆内部也大有玄机。防止机身的底部车板安装了橡胶,用于减震和防滑;机身外部包裹了气泡塑料垫,用于防尘防潮防腐蚀;两条软性收紧带将机身牢牢固定在车内,而高强度PVC材料制作的卷帘和车厢门将机身严严实实地封闭在车厢里。
驱车往来于武汉–南昌–上海之间提前测量考察
杨晓介绍,空物流是物流领域的高端市场,尤其是商用飞机,安全、可靠是考量的主要指标,而中远物流有成功运输空客大飞机项目的技术和经验。“武汉中远海运集运承运C919的前机身和中后机身,相较于机头、机翼,这两部分整体性最强,意味着对运输精度的要求更高,容不得一点闪失”。
由于产品尺寸已达公路运输极限,还需严防飞石、沙尘击伤、防潮且三向加速不可超限,难度巨大。南昌航空基地至上海总装车间全程约800公里,路上的每个收费站、桥涵、转弯半径、隧道的限高、限宽,都得一一提前测量考察。
加之长途高速路况复杂,尤其途经车流量非常大的江浙地区高速公路,超宽、超高车辆的行驶难度大幅增加。为了做好万全准备,项目组提前4个月派专人驱车往来于武汉–南昌–上海之间,沿途勘测,做了两套路线方案,比选最佳行驶路线。
整个运输车队包括开道车、护送车和押运车,而杨晓每次都坐在押运车上。作为指挥人员,每一趟运输,他必须全程高度集中:提前察看路况,前方是否有施工、路宽能否通过,用对讲机实时汇 车流、进行协调……始终保持距离“重点保护对象”500米—20公里以内。
2015年8月22日早上7点,运输C919“前机身”的车辆从南昌向上海进发,途经江西、安徽、浙江运达上海浦东基地总装,行程800公里。一路上,车队遇到了路障高度过低、路面过道过窄、城市道路维修等问题,杨晓耐心协调,拆路障、封道路,为货车行驶不懈努力。
他透露,2015年8月23日晚,车队从安徽驶入浙江时遭遇大暴雨,能见度很低,路面异常湿滑,超大型货车极易发生侧滑翻车,驾驶员都提起十二分精神,小心地驱车前行。
800公里的运输距离,开道车行驶近6000公里
尽管在启运前已办理超限运输许可证,也向安徽高速公路当局做了沟通,但运输中还是发生了“小插曲”:车队在高速路上行驶中莫名其妙的被人举 了,理由是“妨碍公共交通”。
杨晓说,他所乘的开道车行驶在最前面,在过浙江收费站时,高速巡警拿着别人举 的照片问:“这是不是你们的车?有人举 你们妨碍公共交通。”
随即杨晓充分发挥他舌头的功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大到支援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小到挣钱养家糊口,终于“打动”了民警同志。但被别人举 了又不能不管,他们被罚停车一晚。就这样,货车停靠在临时停车场,项目组一行二十几人开车前行30公里,下高速找客栈,住下来时已是凌晨3点。
经过三个昼夜的不眠不休,大件车队终于在8月24日凌晨5点将大型客机首架机前机身大部件顺利送达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
60小时内,项目组所有人睡眠不足10小时;800公里的运输距离,杨晓的通行开道车行驶近6000公里。
“武汉中远提供的物流解决方案之所以能在众多标书中脱颖而出,得益于武汉人执着拼搏、‘不信邪’的精神。”杨晓说,他们运送的是2000多人6年日夜奋战的结晶,他们“安全无损,万无一失”地送到了。项目组所有人兢兢业业奉献,无怨无悔付出,换来的是中国首架国产C919大飞机的成功首飞,“值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