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浔高看南浔 敢为最先的南浔去哪了?

南浔与南浔高级中学的发展曲线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虽时间上并不重合,但曲线走向大致相同。

“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辉煌似乎近在眼前,南浔的发展却已走过了“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的繁华,经历了丝织业的落寞与“三电一板”行业的崛起。

而今,“三电一板”等传统行业依旧是南浔的支柱型产业,相比光电通讯、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分庭抗礼之势,甚至略占优势。数据显示,去年,南浔传统产业“三电一板”规上企业实现产值近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则实现产值455亿元。

“湖丝之源、院士乡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曾是几代南浔人为之自豪的集体记忆,而今年一季度GDP排名依旧在全市落后的南浔,奔跑赶超的步伐是不是慢了?

“左邻右舍”强势崛起,应该触动每个南浔人的神经。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南浔人,不应该讳疾忌医,必须深刻反思,用行动来回答。

今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战略规划的关键期。一方面,南浔实施城市“南拓西进、东优北改、中间提升”战略,构建“一盘区、双组团、三廊牵引、四区联动”城市开发建设新格局,着力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发展城市经济、优化肌理风貌;另一方面,坚定不移把接轨上海作为“一号战略”,打“上海牌”、举“创新旗”,全力推动湖州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高起点规划建设包含“一镇一湾一区”在内的“上合区”,推进开放步伐持续加快。

敢为最先的南浔去哪了

借运河之便,得蚕丝之利,江南古镇南浔,历史上曾富甲一方。据估算,到1894年,浔商总资产超过6000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一年财政收入。

2003年南浔建区,在这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中,南浔儿女以敢为人先、奋斗奉献的精神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从2003年至2021年,南浔的地区生产总值由82.91亿元到突破500亿大关,在7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谱写了一部壮丽的发展篇章。

但相比吴兴的1135.6亿元、长兴的801.4亿元、德清的615.5亿元,南浔差距明显。根据市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1-12月】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显示,去年,南浔的GDP增长仅为8.5%,在两区三县中排名最末。

细看这份通 ,着实让人高兴不起来。曾经“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的南浔,相比其他几个迅猛发展的兄弟县区,份额显然不足。

为什么高兴不起来?南浔人历来就有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不同于历史上单一的丝绸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南浔“无中生有”打造“没有钢铁的电梯之乡”“没有森林的木业王国”,现有的“三电一板”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都有话语权,洗衣机电机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电磁线占60%以上、电梯整机占10%以上、实木地板占80%以上。

1987年,这里就诞生了中国第一台洗衣机(春蕾牌)和第一台脱排油烟机(铁马牌)。从而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创造了许多辉煌成就:与格力同时生产出了空调;现在全国脱排油烟机行业的龙头企业老板集团,曾经只是南浔的协作加工小厂;横街万士乐液压缸厂生产的水泥泵车,当年是三一重工学习研究的榜样;1956年就成立了南浔客车厂,1970年生产出了第一台客车……

曾经文化商贸经济繁荣的南浔为什么会落到如今的尴尬局面?为什么在全市的排位一再后移,让位于人?不禁让人深省:敢为最先的南浔去哪了?

发展的步伐绝不能慢上一步

作为农业大区,尽管我区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确实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正如很多鱼米之乡发展碰到的问题一样,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宏观政策机遇及国内外经济结构、交通优势、发展方式等不断发生改变,很多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得不说,南浔的发展得益于传统“三电一板”产业的眷顾,但高度的依赖也给南浔带来了困惑与不安。产业布局落后,新型产业、高精尖产业引入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相对偏弱,我区经济核心竞争力下滑,压力重重。近几年来,我区经济的增长速度,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增速不断放缓。

人才是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但《湖州市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 》显示,南浔区常住人口为542889人,10年仅增加6835人。其中15至59岁人口数为336775人,占比仅62.03%。

人才上的不足还表现在:18至23岁人口占比较低,中青年人数偏少;老龄化加剧,成为全市老龄化最严重的区县,养老压力巨大。

周边区县的崛起让曾经盛极一时的南浔不再具有优势。近年来,城市发展速度不够快,与全市其他区县相比,南浔仅有2所高中,且无自主招生权力;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分配不均问题突出,目前仅有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南浔区人民医院,全区各镇街道医疗资源不平衡;新旧城区交通发展不平衡,旧城区道路完善缓慢,面对交通拥堵难以负荷,高铁、高速发展慢,与周边城市连接少;图书馆、游泳馆、体育馆等城市基础性设施少,功能单一……

为什么我们一再被超越?为什么别人越跑越快?发展的步伐绝不能有一刻放缓,我们要经常回眸,深入反思,找寻对策。

我们这代人的危与机

审视脚下的土地,不容回避的是:发展不足、发展不优,是南浔目前最大的区情。保持足够的清醒,才能开阔视野,看清前路,精准地找到新一轮创业的方向。

南浔高级中学引进名师优师,树立“以生为本,强师为基,思维为径,发展为要”的办学理念,带着浔龙学子不断腾飞,为南浔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人才,是南浔的主属性;引进人才,对南浔提升地方综合实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月25日,南浔举办中国·湖州南浔首届“浔英杯”精英人才创业挑战大赛,多名企业家共话蓝图、共谋发展。此次比赛重点引进光电通讯、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产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把南浔的“上海湾”打造成为“上海大企业的第二总部、上海年轻人的创新工场”。

不仅如此,近年来全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不断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体系,坚持“以实绩论英雄”导向,引领全区上下形成了激情奋进、担当实干的浓厚氛围。

“思维为径”就是要用发展的思维、创新的思维准确看待南浔奔跑赶超中的机遇,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小富即安”是不是南浔人多年来的通病?

创业容易守业难。作为浙江省内最为活跃的民营市场经济群之一,南浔的农业产业、“三电一板”兴盛了许多年,却一度没有叫得响的区域品牌。如今,“水晶晶南浔”城市品牌、“南浔知味”公共品牌等多个区域品牌声名鹊起,给了南浔产品走出去的竞争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和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难题和使命。

沪苏湖铁路全线开工,苏台高速、高铁南浔站综合交通枢纽等快速推进,现代化综合交通 络体系加速形成;南浔中心超高层双子塔、大象酒店和太阳酒店“三大地标”火热建设,城市能级迎来全面跃升;頔塘南北两岸启动改造提升工程,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开展“十美细胞”创建,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引进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和宁波镇海中学,南浔区人民医院成功挂牌浙江省人民医院南浔院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不断催熟新项目,不断跳摸新高度,这是一条不同寻常的赶超之路,如今的南浔正向着既定目标步步靠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