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孩子多大了?
能打酱油了。
这是之前 上的一个段子。小小的段子折射出了一代人的童年记忆。相信在很多80、90后的记忆中,儿时都有打油的经历,炎炎夏日,光着膀子,拎着小空瓶,晃晃悠悠地走在乡间的路上。那个时候,除了酱油是打的,连家里的食用油也是打的。
榨油打油,让我们把记忆拉回到那个手工榨油的岁月。
榨油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勤劳聪慧的祖先们还把土法榨油的工艺记录在《东鲁王氏农书》中。
但是随着时间的更迭,社会的发展,生活品质的提高,机器代替了人工,这些传统古老的榨油方式也渐渐地远离了人们的视线。
随着现代化机械榨油技术的出现,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村民的眷恋,一批批民间榨油作坊开始出现,香浓的油香载着浓浓的乡愁,虽然不全然是手工土法榨油技艺,却依然能成为我们内心深处的回味与怀念。
优美小镇的肥田沃土培育出了优质的油菜籽,这亦是大自然给我们最好的馈赠;而淳朴的人总有办法,将最好的东西保留下来。从开花结果再到舌尖味蕾的浅尝,来之不易的收获,一花,一籽,一滴油,承载了农人无数辛勤劳作。
当晨曦推开夜幕,在傅福村不太繁华的巷子里,老油坊里的沈师傅和老伴开始忙活起来。伴随着机器轰鸣与油香四溢,油坊门口已经站了许多在等待炼油的乡亲们。
68岁的沈师傅和67岁的老伴两人,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有了榨油坊以来,就一直守着在这里。他们的岁数虽已接近古稀,但从他们劳作的身影里,一点也看不出他们有些许的蹒跚或迟缓。
每年的油菜籽收获季节过后,辛勤的庄稼人便肩扛着油菜籽到沈师傅的油坊。“我每年都来这里打菜籽油,他这里的油不掺假,油籽壳也去得干净,油比较纯”,在一旁等待着出油的王阿姨说。
最近是榨菜籽油最繁忙的时候,附近的农户都争相过来排队榨油,每天榨油坊要榨出6000多斤的菜籽油。忙的时候,老两口连饭都吃不上一口。
生活在每天的劳碌中反复。几十年来,一个个油桶安静地酝酿着岁月的沉香,也见证着老两口忙碌的身影,即使挥汗如雨,依然步履不停。
每年夏至未至之时,这股油香随着老两口的双手,随着在阳光下发酵的美味,穿街过巷,沾染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味蕾中,记忆里。
值得庆幸的是,榨油工艺虽与现代人的生活擦肩而过,却被时间留了下来 。
每年三月,
崇寿的油菜花竞相开放,
别有一番韵味在田间;
五月,
是油菜籽成熟收获的时期,
农户们收获着丰收的喜悦;
而六七月,
则是农家忙着把丰收的油菜籽
加工成食用油的季节。
老崇寿人日常的食用油,基本都是自家田头种出来的油菜籽榨取的,很多食材,一定要用本地的菜籽油来煎炸,那吃在嘴里才有独特的香味。
每年的油菜花盛开时,是一道人与自然组合成的美丽景致;而油菜籽榨油季,对于在榨油坊里的人来说,却是另一道风景:
菜籽油加工工序
『过滤』
/ 每天成袋的油菜籽被扛到这里,接受“命运的洗礼”,经过过滤机器的初步筛选后,一批批油菜籽流入到石坑中 /
『分拣』
/ 经过初步筛选,可以看见油菜籽里还是含有不少杂质,这样直接榨出来的油就不纯。所以就要进行二次筛选,剖除碎渣,一位街坊告诉我们:“在其他榨油坊是没有这道步骤的。” /
『烘炒』
/ 烘炒这个过程十分重要,烘制时间、火候的掌控影响着成油的口感和品质。老两口忙不过来的时候,会请帮工来帮忙。眼前这位来自贵州的刘姐已经在这儿当了9年的帮工,她说每年这个时候,习惯了来这儿,两位老人也把自己当家人看待 /
『挤榨』
/ 炒完后的油会自动滤出油渣,沈师傅说,只要客人们把这些渣留在油坊不拿走,就可以免除任何加工费,拿走的话,就收100斤/50元的加工费。据说这些渣子是不错的肥料 /
『搅匀』
/ 挤榨完出锅的油中有厚厚的油脂,比较“醇厚”,这就是像奶酪一样的“毛油”,“毛油”还需要进一步过滤才能变成“清油”,而搅拌就是为了下一步的分离 /
『离油』
/ 沈师傅手动上下压液压柄。渐渐地,晶莹剔透、色泽金黄的菜油开始渗透出来了,一串串菜油像雨瀑一样“滴答滴答”地流进油槽里,顷刻间,油香四溢,沁人心脾 /
一整套工序完成了,成千上万颗乌黑得发亮的菜籽,经过机器的筛选和挤压、碰撞,一滴两滴,千滴万滴汇成了浓香四溢的菜籽油。金黄色的油,从榨油机中汩汩地流出;几百米外,都能闻到诱人的油香……
在老主顾们神聊阔谈之中,那晶莹、透亮的菜油便也源源流入了油桶,家家的油缸便盛满了上苍的厚爱,大地的恩赐,盛满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日子。
油坊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六载风风雨雨,原本洁白的墙面因为常年被油烟“熏陶”而沾染上了岁月的痕迹,慢慢变成了古铜色。那些榨油机器经过长年累月的转动和菜籽油的浸润,颜色黄润,油迹斑驳,有些原始的古朴感。
多年的经营,这里可不仅仅囤满了菜籽油香,更赋予了人们不一样的感情。
来这儿打油的都是一些年纪大的人群,他们都是邻里乡亲,互相都是认识几十年的老熟人,一边在等待着油出锅,一边唠唠家常,你一言我一语,时间就过去了,油的醇醇浓香和邻里之间的欢声笑语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间。
“这是全村唯一的榨油坊了,周边也没几家了。”来打油的63岁的陈师傅跟我们说。
的确,随着岁月飞逝,技术更迭,榨油这种传统技艺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远远,榨油坊也越来越少。然而,那“轰轰”的榨油声宛如一支浑厚深沉古老乡村奏鸣曲,常在午夜梦回时,让我们魂牵梦萦。
这两年,来油坊榨油的人开始多了起来,这其中,除了是对沈师傅家炼油品质的追随,更多人大概是惦记着老油坊里的空气中弥漫的菜油香和人情味。
而沈师傅经营的老油坊之所以能被人揣在心上,是因为它和人一样,活出了自己。屏退门外浮躁,陈旧的房屋建筑,沾满着油渍的炼油机,有着原汁原味的市井人情。半手工炼造的油香氤氲里,俱是对生活的诚意。
设计 | 锐蜂
摄影 | 图璟(部分图片来自 络)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