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万早产儿,因为100年前一项发明,他们中的大多数才活了下来

一个挽救了无数婴儿的发明,灵感居然来自于养鸡场。

见微知著,解读神奇世界中的必然

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马戏之王》,改编自真人真事。

19世纪末,美国人巴纳姆建立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马戏团,这个马戏团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团中有女巨人、连体双胞胎、侏儒秀等。

电影《马戏之王》里的大胡子女人和真实女巨人

巴纳姆这个大商业家因此赚得个盆满钵满。

所以在20世纪初到40年代,美国的国民游乐场到处都充斥着这种诡异的演出,比如长胡子女人,小头畸形人、四条脚人等等,来满足大家的心理“怪癖”。

其中,有一样最不可思议的“真人秀”,竟然是早产婴儿!

· 01 ·

在美国早期,早产儿是被当成“畸形”人来对待。

那时美国医院为早产儿配备的医疗器械极其简陋,能用来护理那些弱小生命的设备几乎为零。

美国整个医学界甚至根本没有想过要挽救这些生命。

医院里如果产下早产儿,医生会捂着口鼻皱眉:“这些婴儿是基因上低人一等的弱者,只能听天由命,然后让他们自生自灭。”

医院即使有看护人员,费用也是高得惊人,非一般父母所能承受得起。

整个社会在这样的观念左右下,早产儿成了社会的遗弃物,他们甚至还没来得及看这个世界一眼,就匆匆离开了人世。

这时,有个名叫马丁·库尼德国犹太移民,他从法国引进一款可以拯救早产儿的特殊医学设备,并将该设备推荐给美国医疗机构。

马丁·库尼医生和早产儿

但却被美国医学界拒绝了,更匪夷所思的是,他们不但自己不愿意救这些弱小无助的生命,居然也不让马丁·库尼救早产儿。

在整个医学领域面前,马丁·库尼的力量显然就如沧海一鳞,甚至稍有不慎还会招来祸患。

失望之余,马丁·库尼只得充分发挥犹太人的生意头脑。

他注意到当时美国最流行的游乐场多以稀奇古怪的人作为欣赏对象,而早产儿在医生甚至整个美国人眼里,就是一个“怪物”!

这一发现令他既无奈又兴奋,马丁·库尼最后决定在当时美国标志性的康尼岛游乐场展示早产儿。

20世纪初美国康尼岛游乐场

人们只要花上25美分购买门票,走进游乐场就能看到一个个透明的恒温箱里,放着不到巴掌大、皱巴巴的小小婴儿。

早产儿展示现场

这些婴儿被穿上大一号的衣服,并系上大大的蝴蝶结,使他们看起来更加的娇小惹人怜爱。

绑着蝴蝶结的婴儿

在护理人员和乳母的照看下,婴儿恒温箱里的早产儿一个个奇迹般的从“安睡”中醒了过来,偶尔还能动一动他们纤细的手脚。

现实令人如此酸楚:这些婴儿必须用自己还未发育健全的身体赚钱,以保证自己和更多的早产儿能幸运的活下来。

看着这些玻璃盒子里与死神对抗的无助婴儿,原本嫌弃他们的美国观众,终于流下悲悯的泪水。

一群观看早产儿的美国观众

越来越多的人到游乐场来看这些原来让他们唾弃的早产儿,而无数的父母为了挽救自己的孩子,宁愿孩子被人当“真人秀”观赏,也要送进游乐场。

早产儿生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自己成长,但如果身体温度不稳定,器官就不能发育。

伴随而来的就是一连串健康问题,比如糖尿病、心脏病、弱智甚至死亡。

只有让婴儿身体恒温,这些问题才可以避免。

马丁·库尼用一个个恒温箱,一场场真人秀,为这些早产儿争取到健康存活的机会。

当那些原本拒绝接受婴儿恒温箱的医学界以及政府官员,纷纷站出来争相谴责马丁·库尼道德沦丧、利用婴儿赚钱时,他却说,“我的孤独是站在整个世界的对立,我的幸福是我知道那是对的,我承担着生命的重量。”

因为马丁·库尼医德和商业头脑,在后面的四十年间,婴儿恒温箱治疗了约8000个早产儿,并挽救了6500个新生儿的生命。

· 02 ·

马丁·库尼将这款拯救无数早产儿、成功率高达80%的“婴儿恒温箱”在西方国家发扬光大,但恒温箱的发明者却另有其人。

这人是马丁·库尼的老师——一个法国妇产科医生,斯蒂芬·塔尼。

法国妇产科医生,斯蒂芬·塔尼

斯蒂芬·塔尼医生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年轻时就能在父亲的诊所帮忙治疗霍乱病人。

长大后因此选择了巴黎医学院,毕业后服务于一家非常贫困的孕妇医院。

该医院设备非常简陋,产妇因感染产褥热而死亡的机率高达10%。

塔尼医生以自己的所学,采用了隔离和防腐技术,把产妇的死亡率降至2.32%。

解决了产妇问题,另一个问题却始终困扰他,那就是早产儿。

19世纪法国由于黑死病、普法战争、饥荒等原因,新生儿的出生率日趋下降,而死亡率却屡屡攀升。

在巴黎,每1000名婴儿就有300名死亡,5个婴儿当中就有1个在学会爬行之前死亡,更何况那些无法调节自身温度的早产儿。

濒临混乱的法国需要更多的婴儿来拯救这场人口锐减的灾难。

塔尼意识到,只有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解决人口增长问题。

1881年一个温暖的夏日,53岁的塔尼医生利用闲暇时光到巴黎动物园观看展览,当所有的游客都在观赏狮子猛虎时,塔尼却注意到了一个用液压系统加热环境来孵化家禽的设备。

这个看似简单的孵化器,却能提供雏鸡生存所需的温度。

作为一名医生,看着孵化器里从蛋壳中冒出来活蹦乱跳的雏鸡,他立即触类旁通的联想到恒温环境对婴儿生存同样至关重要。

塔尼激动万分,他找到制作雏鸡孵化器的家禽饲养员奥迪尔·马丁,请他协助自己制作一个类似孵化器的婴儿恒温箱。

几个月后,一款玻璃门并带有隔间热水瓶的婴儿恒温箱被研制出来。

第一款婴儿恒温箱草图

可是,历史上的每一场技术革新伴随而来的都是质疑,法国也不例外,政府和医学界都没有人相信这个孵化器能帮助早产儿脱离危险。

塔尼想要说服政府和医疗机构,就必须拿出有效的数据,证明给那些对统计数据的热爱仅次于葡萄酒、奶酪和香烟的法国人看。

实践后数据显示,原本有66%的早产儿在出生后一周内死亡,而被安置在婴儿恒温箱的早产儿,死亡率下降至38%。

这相当于将新生儿的死亡率下降了50%!

这样的数据,让整个巴黎为之一振。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经过斯蒂芬·塔尼和他学生们的共同努力,巴黎婴儿死亡率一度降至28%。

婴儿恒温箱投入使用

· 03 ·

与西方国家相比,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婴儿死亡率仍高达10%,而这些婴儿大部分都是还未满月的早产儿。

看似安睡却在与死神斗争的婴儿

对于落后国家和边远地区而言,位置偏僻和供电不足,导致传统的电源式婴儿恒温箱在这些地方无法使用。

如果生下早产儿,父母只能就地取材,有的用热水袋为孩子保温,有的用孵小鸡的方式将孩子放在昏黄的灯泡底下,试图从死神手上抢回孩子。

拯救早产儿的故事,有一个华裔女学生尤为令人动容。

华裔学生陈姿谕

华裔学生陈姿谕有一次读到一篇关于中国艾滋病的 道,作为中国人的后代,她“脑中灵光乍现:出生在那里的人也很可能会是我啊”。

仅因这一丝的念想与热血,她辞去美国一家大型战略咨询公司的顾问工作,加入非营利组织。

行走于国外,年轻的陈姿谕见识到世界上另一半贫穷人口窘迫生活。

在印度,她曾亲眼见到一个年轻的母亲,在村里的诊所生下一个早产儿,医生建议她将孩子送到医院的恒温箱。

但医院离诊所有四个小时路程,这位年轻妈妈眼睁睁看着孩子的身体在自己的怀中慢慢变冷。

这件事情给陈姿谕带来的冲击很大,她暗暗发誓要发明一样就地取材的产品来拯救早产儿。

回国后,她与一个计算机科学家、一个工程师和一个专攻人工智能的博士合伙,共同思索:要让小婴儿活下来,真正需要的功能是什么?

最后他们将一百多年前斯蒂芬·塔尼医生的精髓再次总结:让婴儿温暖。

一款25美元的便携型婴儿保暖袋被设计出来:不用电源,保温袋里面的“蜡”材料只要用热水就能融化,还能保持4至6个小时温度。

即使目不识丁的妈妈也能正确方便的使用它。

世界卫生组织都没办法解决的问题,竟然被几个热血青年办到了!

八年来,这款婴儿保温袋拯救了印度、非洲等十一个国家、二十万名早产儿的生命。

· 04 ·

在世界上,每年都有2000万早产儿诞生,其中400万无法存活,即使存活下来,也有可能有慢性病伴随他们的一生。

从18世纪开始,就有无数的人为早产儿恒温箱努力,在这些人当中,有医务人员,有公司管理者,有设计师、制造者、慈善人士。

他们默默无闻的参与进这件看似微不足道却重于泰山的事情里来。

他们并非天才,他们只是通过自己本能的良知、有趣的观点,再加上无数次的尝试来做一件让世界变得美好的事情。

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才有意义?

能够帮助那些与死神抗争的早产儿、那些无力支付高额护理费的穷苦家庭、那些医德高尚却无力帮助婴儿的农村医生。

让他们不孤单奋斗,就是最大的意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