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厂修理的第一架P–51“野马”式战斗机,曾参加开国大典阅兵。
112厂建厂初期工人生产的情景。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
五天后,一列火车从寒冷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南下,开往沈阳。列车上的乘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简称“东北老航校”)的部分干部和学员。他们此次南下,是为了到长春、沈阳等地接收刚刚解放的飞机场,维修厂的人员、设备和航空器材,创建自己的航空工业。
创办“老航校”
东北老航校,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也是人民空军的母校。它在磨难中孕育,在废墟中建校,在艰难中前行,在炮火中起飞。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中央创建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部署立即启动。11月13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组织成立航空委员会,参谋长伍修权兼主任,主要任务就是筹建航空学校。
根据中央指示,中央组织部迅速选派干部。从1945年9月2日到1946年9月20日,先后五批筹建航校人员开赴东北。
在筹建航校人员奔赴东北的同时,侵华日军则按要求在原地接受缴械,等待处置。驻辽阳奉集堡机场的日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练成飞行大队,在伍修权等人的反复工作下,空军少佐林弥一郎决定带领全体人员,归顺东北民主联军。林弥一郎的这支部队共300多人,在东北老航校初创时期,是飞行训练和维修飞机方面很重要的技术力量,为我军培养航空人员作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搜集航空器材的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从延安派往东北参加航校筹建工作的几批人员一边赶路,一边就近搜集航空器材。在赶到通化之前,他们就撒开了寻觅航空器材的大 ,先后派出几路人马,在日军可能留有航空器材的地方,都派去了人员。
不少存有航空器材的地方,都靠近国民党军队占领区,因此搜集、抢运航空器材就得出生入死。在抢运航空器材时,有学员因遭到敌机袭击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就这样,在东北老航校建校前,运往通化的各种破旧飞机共有120架,飞机发动机200多台,飞行仪表100多箱,油料近千桶。此外还有一批航空零部件和日军飞行皮衣裤、飞行皮手套、军大衣、单棉皮鞋。
飞机是有了,但都是破旧飞机,还得进行修理。由于零部件短缺,修飞机得靠东拼西凑,有的部件是从其他破损飞机上拆下来的。当时有一架飞机有120多个洞,修完后机身上就是120多块补丁。所有飞机都没有无线电设备,绝大部分飞机连蓄电池都没有,发动机启动靠人力手摇。
修复好的飞机必须经过试飞,修成一架便试飞一架。试飞是要冒风险的,第一架修复好要试飞的飞机是“九九”式教练机。由谁来试飞呢?飞行教官蔡云翔与林弥一郎争执了起来。
试飞那天,林弥一郎带着飞行装具准备上飞机,却发现蔡云翔已经进了座舱,还找了一根麻绳把自己绑在飞机的前舱坐椅上。于是,林弥一郎不再坚持,而是嘱咐蔡云翔,着陆时一定要抱住杆,尾轮要锁住。随后,第一架刚刚抢修出来的“九九”式教练机起飞了……
经历千般艰难, 1946年3月1日,吉林通化中学,东北军政大学副校长、通化军分区司令员何长工受命宣布“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正式成立!这所学校先后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习惯称为“东北老航校”。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它的创建,是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里程碑。后来,东北老航校也被看做“人民空军的摇篮”。
到1949年7月,东北老航校共培养了各种航空技术人才560名,其中飞行员126名、机务人员322名、领航员24名,场站、气象、通信、仪表、参谋人员88名。名闻全国的战斗英雄王海、刘玉堤、张积慧、李汉等就是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飞行员。这些航空技术人才后来大都成为我国空军、航空工业和民航的第一代创业者和领导骨干。
三台子招工
1948年11月8日,坐着南下的列车,东北老航校的干部学员到达了沈阳。
他们先是暂时住在中山广场原国民党空军司令部院里,经过短暂休整,东北航校训练处处长吕黎平、机务处处长蒋天然、飞行大队队长刘风率领学员开赴北陵机场,他们负责接管那里的国民党第257供应中队和空军维护组。国民党第257供应中队以前是从事国民党军队军需补给的,位于现在航空工业沈飞的试飞站;空军维护组是专门修理飞机的,位于现在航空工业沈飞的生产区。
来到北陵机场,干部学员发现,飞机库大门前扔着一架破旧的B–25飞机,库里还有几架英国制造的战斗机、侦察机和美国制造的P–51“野马”式战斗机。厂房内,生产线没有了,连所有的玻璃窗都被砸碎了。但庆幸的是机场跑道破坏较小,不少库房里还有较多的零备件、标准件、降落伞和飞机发动机部件等军用物资。在机场的东边还有一个炸塌的飞机库房,里面也堆放了不少破飞机。
毫无停歇,干部学员马上开始投入工作。最开始,每天的任务就是清理机场跑道、机库等设施,还要随时准备应付国民党空军的空袭,另外还有一项特殊使命,就是接收国民党空军驾机起义人员。
由于北陵机场留了一些飞机残骸和不少航空器材,上级决定就地取材,将北陵机场组建成飞机修理厂。于是,到达当月就调整合并了国民党留下的几个破烂不堪的军工厂,将“国民党空军维护组”更名为“东北航校机务处第五厂”(简称“五厂”)。熊焰任厂长,陈谷音任协理员。
熊焰也是随车南下的东北老航校人,此前他被沈阳特别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陈云,副主任伍修权、陶铸委派去接收东塔机场的原满洲飞机制造株式会社(简称“满飞”),经过招工和初步修整,组建了“东北航校机务处第三厂”,将那里整顿得红红火火。这次让他来新组建的五厂,就是为了尽快把这个破败的飞机修理基地恢复起来,并用修理出的战斗机训练和武装共和国的军队。
开展修理工作的当务之急是解决人员问题,原来的老工人早已各奔东西,厂里先是从东安航校调来了一批干部和学员,接着就是按老办法办——招工。在工厂大门外,在附近的三台子等地,贴出大布告招工,招收原来在“满航”和“满飞”工作过的人员。
布告贴出后不久,就开始有人前来试探。对前来 名的人,厂里是来者不拒。这些人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因无工可做而弃工经商或无业在家,生活极为贫苦,有的连混一口饭吃都很困难。厂里研究决定凡是来 名的,首先发给粮食。另外规定一条,每个 名的工人,要将他们知道的、认识的工厂老人动员来厂 名。
消息一传开,人们奔走相告。来 名的每人都带上一条米口袋,当场发给粮食。本人一上班,按过去的工作情况,初定等级,发放工资。工厂短短几天就招收了百十名工人,这些第一批招来的工人,成为后来航空工业沈飞从事飞机、发动机和特设成品修理的主要技术力量。当时有些工人住在东塔地区,有一段时间厂里派专人接送他们上下班。此外,还招收到少量不愿随国民党南逃而留下来的原国民党空军飞行大队机械维护人员。
于是,东北航校机务处第五厂以东北航校学员和干部为骨干,同招来的员工一起,在艰苦的条件下,迅速开展了恢复工作,先后组建起修理飞机和发动机的生产线,以及特设仪表修理、试验等专业小组,还修复了十余座数千平方米的钢架大厂房。
1948年11月25日,五厂正式开工生产。
驯服“野马”
五厂成立后,厂内到处躺着各种各样的飞机残骸。于是,航校决定从中找出一些损坏较轻的残机进行修复,用来武装自己的飞行员。
经过厂里的一番讨论,最终选定了一架P–51“野马”式战斗机。一是因为这架“野马”损坏程度相对较轻;二是由于P–51是当时最新式、最先进的飞机,把它们修好会大大提高飞行员的技术。于是,赶修P–51飞机成为五厂最紧急的任务。上级撤走了飞行队员,把原来北陵机场的大厂房腾出来专门修理飞机用。厂里也下定决心,在年前仅剩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一定要把它修好。
在“满航”时期,北陵机场是民航机场和修理厂,有十多个数千平方米的钢架大厂房,机场上有一排四个大机库,还有一个装配大厂房,厂房里装有10吨的桥式吊车和十多个发动机的试车台架,是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修理基地。尽管硬件条件基本具备了,但修理飞机最重要的东西却没有,那就是技术水平不够。
厂长熊焰之前在修复三厂的时候就遇到过类似的状况,航校搞飞机的人员都是第一次看到铆接零件和铆接机身成品,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飞机是铆装出来的。而以前在日伪统治时期工作过的老工人也不知道具体铆接方法,因为日本人不准中国人干这种活。这次组建五厂,情况也差不多,唯一的途径只有学习。
在航校接收国民党空军第257供应中队时,收集了一些国民党军遗留下的P–51飞机各系统线路图,以及P–51飞机所用发动机的资料,这些材料都在此时派上了用场。挑选的这架P–51飞机,是国民党丢在机库里有故障的飞机,修理它主要采取大检修的方式。同时,在仓库里还找到一台“新”的发动机(美国翻修过的)。大家热情很高,检修进展很快,更换了有故障的机件,进行了起落架收放和各系统试验,还修好了国民党军遗留下来的损坏的液压车。不到一个月,就基本完成了检修工作。
1948年12月20日,修好的飞机试车那天,全厂轰动。在“开大车”的时候,全厂工人放下工作,都跑出来围着飞机观看。然而,飞机的刹车突然失灵,轮挡又没挡好,飞机机头对着厂房大门就冲了过去。试车员一下子慌了手脚。结果,飞机一头插进大铁门,将螺旋桨叶片全部打坏了。意外发生后,厂领导格外宽容,要求大家吸取教训,不要气馁,要坚持搞下去。虽然发生了事故,却没有撼动工厂的决心,原本的计划是试完大车就提交上级验收,事故发生后厂里要求大家立即检查飞机损坏程度,组织抢修队,力争年内交付的目标坚定不移。全厂的消沉情绪很快转变过来,工人们也开始日夜加班。1948年12月30日,这架P–51飞机终于修好了!全厂职工以胜利完成任务的喜悦心情,迎来了沈阳解放后的第一个元旦。
这次修理任务的另一个收获,是带动了相关专业建设。刚组建五厂时,厂里根据需要组建了飞机和发动机修理生产线,以及仪表特设等修理装配、试验股和专业小组,之后都是根据修什么,需要开展什么专业,就建立什么工作组。这次修理P–51,就组建起了发动机修理车间(股),负责检修美国的发动机和大翻修日本的八–13甲发动机。
因为1948年底修好了第一架P–51飞机,1949年一开头,大家就有了信心。
飞过天安门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上,举行了威武雄壮的阅兵仪式。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仰首举目,注视着人民空军的飞机,以整齐威武的队形飞过天安门上空。
那一刻,是1949年10月1日下午4时35分。空中受阅纵队接到地面指挥所受阅分列式开始的命令,依次由东向西分层次进入受阅航线。P–51战斗机编队在长机邢海帆率领下,首先以整齐的“品”字队形通过天安门上空,轰炸机编队接着以“一”字形通过天安门上空,随后是呈“品”字形的运输机编队,最后是3架教练机编队。当教练机编队飞临天安门上空时,全队推、拉机头三次,代表人民空军向党和国家领导人致敬,向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致敬!广场上,30多万军民看到自己的空军后,都禁不住欢呼雀跃,整个天安门广场成为欢乐的海洋。
初建的人民空军,当时共有202名飞行员,拥有缴获和起义人员飞归的军用飞机159架,当时能抽调出这17架状态良好的飞机已属不易。由于“飞机数少了点”,周恩来总理安排领队的9架“野马”在飞过天安门后,经天安门北部空域绕飞一圈,即右转180°到东门,再进入一次受阅航线,又进行了第二次通场,所以那天通过天安门上空的飞机实际是26架次。而其中的P–51“野马”式战斗机就是由航空工业沈飞的前身——空军五厂成功修理的。
开国大典当天晚上,朱德总司令在北京饭店举行大型宴会,宴请受阅的高级将领和有关人员。宴会上朱德总司令对受阅部队给予很高评价。他特意找到参加受阅飞行的飞行员,一边敬酒一边说:“你们飞得很好嘛,从现在起,我才真正是陆海空三军总司令了!”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东北航校机务处第五厂”改称“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当时又称“东北修理总厂北陵现场”,代号“鲁班部队第五中队”,继续从事飞机和发动机修理任务。
从1948年12月起到1950年年中,一年半时间里,五厂依靠200多人的技术力量,修好了36架P–51飞机。这批飞机飞往公主岭等各训练基地,用来培养我们自己的飞行员。
195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成立,空军根据中央指示,将空军五厂移交给“航空工业管理局”。6月29日,厂长熊焰在移交书上签字,工厂被命名为国营112厂。从此,中国航空工业创业、发展的大幕,在沈阳拉开。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