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滨街道办事处:同饮一河水 共护生命源

2003年,伴随着娄底经济开发区的实质性启动,涟滨街道办事处正式组建。新成立的涟滨办事处由娄星区原涟滨乡的一部分、杉山镇的一部分及花山和黄泥塘办事处的一部分组建而成。共辖仙人桥、茅塘、民福、高车、太保、九仑、澄清、仙人阁8个居委会和西坪、冠曹两个行政村。办事处地处涟水河以北,面积约28平方公里,总人口41500余人,其中户籍人口24500人。

作为娄底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随着娄底经开区挂牌成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涟滨街道办事处也在不断发展。2月6日,“同饮一河水,共护生命源”采访团走进涟滨办事处,领略涟水之滨的美丽风光,探寻这方热土的沧桑变迁,感受涟滨人开发的激情,分享开发建设的成就,展望涟滨美好的未来……

涟水河畔好风光

涟水蜿蜒向东,离开黄泥塘办事处后,北岸便进入到了涟滨办事处的茅塘居委会。

涟水入涟滨境不远便到了娄底一大桥。一大桥以东即进入涟水河风光带。2月6日上午,采访团一行来到了涟水河风光带。只见宽阔的河面上,波光粼粼,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光。远处河面上泛起一层淡淡的薄雾,飘飘渺渺,如梦如幻。清清的河水,整洁的河道,不见一丝垃圾。虽是隆冬,但河岸上的树木依然生机盎然。行走在风光带上,沐浴着暖暖的太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极目远眺,心旷神怡。

采访团正好碰上涟水河风光带管理处主任罗志攀与工作人员在风光带巡视。谈起风光带,罗志攀滔滔不绝。涟水河风光带西起娄底一大桥,东至梅子湾,全长2.16公里,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其中水面约50万平方米,陆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风光带除供市民休闲观光外,还有抗洪和保护水源的作用。2011年12月城管系统接管风光带后,为给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健身的好处所,组建了风光带管理处。管理处10多名工作人员,承担着绿化养护、卫生清扫保洁、市容市貌维护、设施维修、河面垃圾打捞、文明行为宣传等任务。

据了解,娄底城区涟水河地段原来环境脏乱差,防洪排涝标准低,河道水质污染严重。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2007年,市委、市政府启动涟水河综合治理工程,把水利建设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堤、园、路、坝四位一体建设,工程概算总投资2.16亿元。由市水利局负责建设,属省、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建成后,城区防洪和排涝能力显著提高,城市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涟水地段排污管 得到整治,河道水质明显改善。沿河风光带的建设使得河道与公园融为一体,成为人们休闲、观光、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据了解,风光带陆地绿化面积达到了70%,风光带管理处工作人员除做好日常的除草、施肥、抗旱、清理绿化带杂物、补栽补植外,为提升绿化品位,他们还栽植了桂花、银杏等品位较高的树种和一些观赏植物。为维护良好的市容环境,保护好水源,他们每天坚持17—19小时的清扫保洁,做到“五无五净”。专门购置了一艘垃圾打捞船,巡查打捞垃圾。罗志攀告诉笔者,“创卫”之前,每天上游都会飘来大量垃圾,打捞量非常大,“创卫”后,虽然每年的4—6月份丰水期,垃圾打捞量还是很大,但比以前好多了。

罗志攀告诉笔者,虽然风光带的直接管理者是城管局的风光带管理处,但他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北岸的涟滨、南岸的花山办事处及有关居委会的大力支持。笔者从涟滨办事处获悉,2014年11月,办事处强制拆除氐星广场10多户违建的49个临时活动板房1000余多平米,遏制氐星广场私搭乱建经营乱象,净化了公园环境。

涟滨办事处还采取措施净化、美化、绿化城乡环境。2014年,重点开展了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整治,对全处21条背街小巷进行了提质改造,全面完成了乡村公路的建设改造工作,对涟水河、勤丰河进行了专项治污工作,新增绿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强化“门前三包”,强化保洁、评比、公示等制度,引导居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聘请文明劝导员、卫生劝导员在主要路口、市场进行文明、卫生劝导。全处城乡环境、市容村貌焕然一新。

激情开发谱华章

2003年10月,涟滨办事处组建成立,成为娄底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

10多年来,涟滨办事处党工委、行政紧紧抓住开发建设这一中心工作,涟滨人以火一样的激情投入到开发建设中。征地拆迁、筑巢引凤、优化环境、服务企业、惠及民生,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昔日的荒山野岭厂房林立,黄土高坡道路纵横,涟水河畔机声隆隆。

随着市委、市政府北扩南移战略的实施以及娄底经开区两个工业园的落成,开发建设步伐的加快,涟滨辖区内按现代化新城标准规划修建了娄底二大桥、娄底三大桥、新星北路、大汉路、吉星路、娄涟大道、长韶娄高速娄北连接线等主干路 ,太和路、西坪路、勤丰路、铁炉冲路、石冲路、青山路、凤阳街、食府街、群乐街、洪冠街等园区道路纵横交错,打开了项目进驻的通道,开启了致富门。

企业是开发建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开发建设”,办事处党工委书记黄清贤、行政主任胡汉江等一班人把服务园区企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处干部职工精确定位服务职能,全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主动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保驾护航。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企业的进驻,三一中兴液压件、方圆磨具、金华车辆、三泰新材、华润雪花啤酒、大丰和电动车辆等企业和项目纷至沓来,纷纷落户。2014年6月15日,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项目竣工投产,涟滨成为了全国顶级汽车板生产基地。

作为娄底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和重要载体,娄底经济开发区内90%以上的企业都在涟滨办事处范围内。为筑巢引凤,自2003年以来,涟滨办事处共在辖区内征地1万多亩,拆迁房屋1000多栋。拆迁户为开发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办事处成立专门机构,组织相关力量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扎扎实实为老百姓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做到和谐拆迁。

筑巢引凤凤来栖,除高端制造业外,在涟滨办事处这片热土上,现代物流业、高级住宅房产建设商等百舸争流,他们与涟滨人一起用创业的梦想改变着现实,创造奇迹,铸造辉煌。

百年沧桑澄清塔

漪漪湘浦极澄清,渡口人来趁晚晴。

白水远从花港汇,蓝田遥接谷溪平。

前滩舟抱归帆影,夹岸村喧打稻声。

秋意满天看不尽,江亭危坐酒频倾。

关于澄清塔有一个惊心动魄的传说。很久以前,涟水经常泛滥成灾,人们叫苦连天,年年求神拜佛,但仍然水患不断。附近村子里有个青年,名叫澄清,为制水患,他手持鱼叉,身背鱼 ,日夜在涟水河边巡查。

一天夜里,万籁俱寂,忽然狂风大作,河里浊浪翻滚,腾出一条孽龙,呼的一声飞入黑云里,刹时雷鸣电闪,大雨倾盆,河水暴涨,顿时,千亩良田一片汪洋。孽龙肆无忌惮地闹腾一阵之后,正要钻进河里休息,澄清飞快撒开鱼 , 住孽龙。孽龙拼命挣扎,眼看鱼 将被挣破,澄清奋力掷出鱼叉,正中孽龙头部。孽龙甩动尾巴,用力挣扎。澄清咬紧牙关,把孽龙拖到岸边,这时他已筋疲力尽,但仍然脚踏龙头,一手狠扣鱼 ,一手紧撑鱼叉。渐渐地觉得自己的身子在变大、变重、变高,最后竟化成一座石塔镇住孽龙。

第二天,波平浪静,风和日丽,人们沿河寻找,不见澄清,却发现河边矗立起一座石塔,才知是澄清所化。人们就将此塔叫澄清塔。村子叫澄清村,田坳叫澄清坳,因此而扬名,沿用至今。

民间传说往往寄托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澄清塔的传说反映了当地群众希望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采访团沿涟水河风光带北岸一路向东,过茅塘、仙人桥、高车,便到了澄清居委会。在居委会一名姓朱的干部带领下,采访团终于找到了澄清塔。塔所处位置地势低洼,北边是一条乡村公路,东边和南边是民房,虽然塔建在涟水边,但站在塔基处并看不到涟水河。

塔基南面有一块碑记,介绍了澄清塔的有关情况。澄清塔建于清光绪二十五—二十六(1899—1900)年间,为青砖空心焚字塔。八方三层,高十二米,塔基为石砌方台。一层正门用石块劵拱而成,为焚字烧香入口;内有炉膛,下与灰道相通,上与塔顶相连。二、三层每向均有一小拱门,内各置泥塑菩萨。每层叠四线出腰檐,饰彩绘,檐角稍翘。顶为八角攒尖,上置葫芦形塔刹。造型挺拔,典雅。1995年7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许多集镇往往是沿河而建。而在河岸挂灯笼要么是商贾云集之所,要么所挂灯笼为往来船只导航。“铺”古代多指“驿站”,由驿站演化而成地名,想来“高灯铺”原来也是一个船来人往的热闹之处。

然而,沧海桑田。由于陆路交通的兴起,航运逐渐萎缩没落,而水府庙水库的修建,涟水河逐渐断航,而随着水位的抬升,有的地方被淹没了。“高灯铺”繁华不再。

站在北边的公路上看澄清塔,其貌不扬,然而想其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挺拔,心中顿生敬意。澄清塔为祈求风调雨顺而建,但祈求终究只不过是一种美好愿望而已。真正风调雨顺,旱涝不兴,是修建水库,乃水利之功。澄清塔见证了高灯铺所挂的大红灯笼,也看到了由于修建水库,庙宇被淹,航运中断。但水库的修建真正实现了风调雨顺,想必澄清塔也应该没有遗憾了吧!

澄清塔距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工厂不远,地势较高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汽车板的厂房。从慢悠悠的航船,到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纵横交错,从田园牧歌到世界一流汽车板生产基地,百年沧桑的澄清塔见证了涟滨乃至娄底的发展。

涟滨明天更辉煌

蜿蜒的涟水河流淌着诗情画意,见证着涟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013年底,娄底经开区正式启动黄金海岸(梅子湾)区域整体开发建设,该区域主要位于涟滨办事处辖区内,总面积约515公顷。黄金海岸(梅子湾)区域城市综合体的整体规划设计及开发建设将充分依托滨水生态、城市新区的优势资源,高起点规划、高品质招商、高标准建设,集商业、办公、居住、休闲、展览、餐饮、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着力打造湘中乃至湖南“最适宜休闲、最适宜创业、最适宜居住”的娄底城市升级新名片。黄金海岸(梅子湾)的盛装起航开启了涟滨办事处开发建设的新征程。

2014年,涟滨办事处克服困难,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以“入园贷”揽企业精英,主动帮扶企业,全处经济逆势而上,各项社会事业齐头并进。在做好开发建设的同时,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做好民政工作,实行“阳光操作”,完善低保制度,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五保供养水平,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制度,2014年全处共发放两项救助资金90多万元。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廉租房工作及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劳动就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申 新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203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