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力量“再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新产品不断涌现,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工人收入更是持续增长;
在美丽乡村,科技专家的到来,让学到农业科学技术的农民致富奔小康信心倍增;
趣味信息“零距离”展现,一场场最前沿的科普“饕餮大餐”,让市民尽享新时代的智慧生活……
仲春时节的宁波,生机盎然,活力涌动。刚刚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宁波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升,好于预期,GDP同比增长7.1%,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支撑动能强劲,其中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增长15.4%,发明专利授权增长15.9%,技术交易额增长7.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近“半壁江山”。
宁波是闻名遐迩的“院士之乡”,在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先后诞生了116位甬籍院士,人数稳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时至今日,创新精神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发展的血脉。去年开春,宁波市委提出“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把“科技争投”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今年伊始,浙江省委部署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两者结合,上下一心抓创新、谋发展,成为宁波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高端智力 为宁波发展注入“硬实力”
“这些年,我始终关心家乡的发展。”去年底,55岁的宁波鄞州籍陈剑平院士接过了聘书,全职担任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所长。
一位院士及他所带来的高端人才团队,意味着创新资源的集聚,将推动某个行业乃至某个地区自主创新的热潮。改革开放以来,活跃在各个科研领域的院士不但为世界科技领域贡献了令人瞩目的“中国力量”,也为宁波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活力。
宁波甬嘉变压器有限公司的华丽变身,正是甬籍院士以高端智力资源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没有院士,就没有企业的今天。”每每回忆起4年前的场景,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立人总是感慨万千。当年,国家电 在变压器招标中突然提出非晶合变压器必须具备抗突发短路性能的要求,大多企业措手不及,只能带着遗憾接受被市场淘汰的结局。在宁波鄞州籍院士朱英浩的“雪中送炭”下,甬嘉顶住了压力,迅速获得巨大品牌效应。
在宁波欧琳集团中央研究院,一份份徐志磊院士写下的手稿,是企业赢得市场的秘密武器。“院士为产品生产、销售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欧琳集团董事长徐建光表示。拥有了科研力量的“核心肌群”,欧琳全力攻坚厨具行业最前沿的智能、节能、环保、健康等领域。仿生荷叶易清洁技术水槽、油烟分离油烟机、“双引射管”燃气灶……一项项颠覆性产品进入市场,让企业在一次次科研创新中领跑同行。
高端智力驱动,大幅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为企业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在王玉明院士团队通力合作,联合开展了系列密封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研究,相关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技术水平世界领先,企业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一等奖、中国液压液力气动密封行业特等奖等重要奖项。同时,天生院士工作站从未停止过建设科技创新队伍的脚步,持续发挥专家“传帮带”作用,帮助企业科研人员提升科研水平和学历层次。企业管理层人员和科研人员先后获得发明专利10项,省部级奖项20多项。天生董事长励行根领衔的“高精度高强度中厚板结构件复合精冲成形技术与装备”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从“春来发几枝”到“春色满园”,越来越多的院士与宁波企业、医院、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从汽车、石化、医药健康、装备制造等宁波传统优势产业,到服务业、新材料、海洋经济等重点发展产业领域,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为创新插上腾飞之翼,为本土科技人才铺就成长之梯。来自浙江省宁波市科协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0月,宁波已建成市级院士工作站134家,其中民企院士工作站99家。在院士团队帮助下,宁波134家建站单位申请市级以上科技项目850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00余项,参与制定国际和国家标准100余项,获得市级以上奖励300余项。
赋能农业 锻造村民致富“金钥匙”
为果树“计划生育”,这项科技创新在市科协的推动下在甬全面铺开。目前,宁波余姚80%以上的杨梅栽种使用了该技术,每年增加经济收益3000余万元。这项技术还在温州瓯海、台州仙居等地大面积推展,更是走进了浙江,扩展到江苏、云南、贵州、广东、福建等地,总计带动农户增收10亿余元。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科协积极推进“村会结对”工作,设立专项资金,每年将100多万元资金用于涉农项目,组织10个涉农学会、科研院所科协与10个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组织专家参与乡村振兴系列活动,并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对接、帮扶等。
在革命老区余姚梁弄镇,农户在浙江省宁波市科协的指导下成立了首家宁波市级农村专业技术 ——宁波市樱桃专业技术 。通过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农户与专家多次开展技术交流、信息共享、农资提供等多项举措,有效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风险抵御能力,推动樱桃走向规模化、品牌化。横坎头村的种植户徐永祥在市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已经是村里的“土专家”,在他的带领下,去年20户合作社成员平均每户增收4万元。截至目前,梁弄镇已建成樱桃、杨梅等特色水果基地 50 余个,种植面积已达1.5 万亩,水果品种达到60 余种,全年水果销售收入超过8000 万元。
在以海岛闻名的象山县,一场南美白对虾产业技术培训班座无虚席,全县相关养殖户近100人参加培训;在徐霞客开游地宁海县,浙江省农科院知名植物病害专家王汉荣研究员在多个枇杷基地实地开展枇杷枝枯病防治技术指导,多家枇杷种植农户受益;市畜牧兽医学会举办鹅的反季节繁殖科技沙龙,提供了关键技术指导。
日前,浙江省宁波市科协牵线中国林学会,组织专家来甬开展竹产业国家级智库专家宁波行活动,并在宁波市正式成立竹产业国家级智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工研究所蒋剑春13位全国知名竹产业专家被聘为宁波市竹产业智库专家,为宁波加快竹产业发展组建了“最强大脑”……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科协组织乡土专家有机结合,搭建新技术交流联系平台,重点联系,重点服务,目前全市已成立各类农村专业技术 220个。同时,市科协连续多年实施“百场科普 告进农村文化礼堂”“科技三下乡”、“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等在宁波富有影响的科普宣传品牌活动,已累计举办近千场,受众达27万余人。
目前,浙江省宁波市科协系统已有科协组织3500余家,其中乡镇(街道)科协148家,村(社区)科普 2679家,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科协组织覆盖率达93.7%,打通科技支农“最后一公里”。
科普立法 打造全民科普“宁波样本”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科学普及,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技术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一以贯之的思想理念。
近日,宁波首部关于科普方面的法律法规——《宁波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正式施行。
“《条例》的出台,是宁波科技发展史和科技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是宁波科普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市科普工作即将迈上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市人大常委会领导评价说。
翻阅《条例》不难发现,这部法规很好顺应了市民对科学生活的热切期盼,含金量高、成色十足。例如,政府投资建设的科技馆等科普场馆将向公众免费开放,宁波每年法定的科普活动日有14天,比国家规定多出整整6天。在这14天里,全市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应向公众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这部《条例》充满了宁波元素。其中,《条例》第二十六条明确,交通运输(港口管理)等有关部门、宁波舟山港及相关企业应当结合港口技术、航海航运、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海洋地理、海上安全、运输安全等主题,开展科普教育和宣传活动,组织市民参观港口和相关交通运输设施,普及港口和现代交通运输知识。
“《条例》突出了时代特色、宁波特色,体现了先进性、前瞻性,宁波走在了全国科普工作的前列,《条例》的实施对营造全市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全民科学意识有着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说。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科普条例,提升科普志愿服务能力,宁波成立市科普志愿者服务总队以及各区县(市)服务分队;市科协还将原“宁波市科普 告团”和“宁波市农村实用技术讲师团”进行了合并,重新组建“宁波市科普专家讲师团”,由赵玉芬院士担任市科普专家讲师团荣誉团长,目前已有126位相关专家、学者和科普志愿者加入讲师团。
人才工作强引领,农村科技骨干作用将进一步发挥。通过科普宣教、农民科技培训和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广等活动,教育、卫生、农林、水利等行业的科技人员将与“乡村牛人”“科技教师”“土专家”等集体下乡开展“田野上的课堂”,不断提高农村科技致富能力。
治理创新 办好温暖人心的“民生小事”
“早就想学智能手机了,一直都没有机会。”家住宁波江北区的万女士拨通了宁波“智能手机培训课堂” 名热线。今年3月,由浙江省宁波市科协、宁波市委老干部局、宁波市教育局、宁波日 业集团、宁波联通等部门和单位共同主办的“2019年宁波市中老年智能手机操作技能普及工程”启动,市民 名异常火爆。
据介绍,这一暖心工程已由浙江省宁波市科协牵头在宁波开展了两年,累计培训了2万余名中老年人,在全国属于首创。
“这项工作切口不大,意义很大,应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力量继续做好这件实事。”宁波市副市长许亚南作出批示。
而不少学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则说,掌握了这门新技能,心情舒畅了,跟子女的关系也融洽了。
据了解,宁波老龄人口已占到了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移动互联 技术迅猛发展,在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也让不少老年人陷入尴尬。
88岁的方天一老先生坦言,年轻人到医院看病,直接领号,而年纪大的人起个大早还在苦苦排队;自己出去旅游,也要靠儿子儿媳在 上买好票,机械地等待儿子把车票信息转发到自己的手机上。“有时候,我也想多看看其他班次,再做行程取舍,但很多时候不能总是打扰在工作的子女……”
方老的讲述有些心酸,但这确实是当下大部分老年人的窘境。子女忙于工作,或在外地,鲜有时间陪伴。即便回到身边,有时可能因缺乏耐心,伤害老人感情;即便当下有耐心教了一遍,老人家回过头又忘了。
如今,方老掏出自己的智能手机,高兴地说:“我现在学会了用智能手机,上超市还用支付宝结账,可神气了!也有老年朋友叫我不要去碰这些 络银行啊什么的,我倒是认为,只有学会了、了解了,才能防骗。”
经过一年的学习,曾经对手机的认识仅停留在拨打、接听或发个短信的厉小东也成了一名“手机达人”。“我们学会了用最时尚的方式和我们的子女、朋友、社会沟通,丰富我们的生活,年轻我们的心态。”她拿出智能手机,熟练地点开相册,将孙子抱着玩具的胖乎乎小手的美照,瞬间发送到千里之外,与亲友分享……
由于反响热烈,往届很多课程都出现了“一位难求”的情况。今年我市进一步扩大普及规模,积极发动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资源,由市科协、市老干部局、市教育局、宁波日 业集团、中国联通宁波分公司等多部门联合主办,乡镇、街道、社区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将惠及10万民市民,使得这项新时期的民生需求工程成为更多老年人能享受的“福利”。
宁波将对接113家成人学校和14所社区学院,为全大市各区县市中老年开展课程。各区县(市)科协将积极组织各乡镇街道、村、社区落实授课地点、学员组织、授课安排等具体工作。在课程安排上,采取小班化、多班次、1对1以及建群跟进等方式,确保学习效果。“老师讲的很耐心,我都听的懂。”63岁的宁波市民应雪绒开心的说道:“有些不会的,还可以在群里提问,老师会再讲一遍,群里其他人也会热情的帮忙,一起学习,太好了。”
此外,浙江省宁波市科协与联通公司还组建了一支专业的“讲师团”志愿者队伍,利用覆盖全市各乡镇街道的近百个营业厅和近千个销售 点帮助市民进行课程预约,并就近前往听课。
“我们将努力把这项民生工程打造成一项富有特色的‘民心工程’‘品牌工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让老年人共享时代进步的成果,谱写着这个城市温暖的孝心。”浙江省宁波市科协负责人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