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队一到 拖了近10年的文体公园建起来了 鼓励种养殖 穷了半辈子的贫困户富裕起来了

■扶贫工作队到贫困户徐美华家走访。

■在村里新建的卫生站,医生为村民做诊断。

■陈云珍养了几百只小黄鸡,致富就靠它们了。

■省政协出资帮助新岭村翻新了危桥。

■村里建起文体公园,村民非常开心地跳起广场舞。

广东省政协办公厅党组机关全力帮扶丰顺县汤西镇新岭村

扶贫概况

贫困户收入稳步增长 村容村貌脱胎换骨

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广东省政协办公厅党组机关对口帮扶丰顺县汤西镇新岭村,多方筹措帮扶资金1085万余元,解决脱贫攻坚资金短缺难题。按照“一户一法,一人一策”的扶贫工作要求,有效开展工作,三年来,实现贫困人口预脱贫贫困户84户271人,脱贫率为100%,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收入稳步增长,村容村貌脱胎换骨。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梅州市丰顺县汤西镇新岭村佐岭文体公园变得熙攘起来。结束了喇叭厂一天工作的女工、在家收拾完家务的村民……男女老少聚拢而来。穿着红裙子的女人们,伴着欢快的音乐跳起了广场舞,男人们在凉亭里边喝茶边谈天说地,老人孩子们在体育设施区锻炼、玩耍,好不欢快。

对新岭村村民来说,这一切在几年前还是不敢想象的。如今,村道拓宽了、危桥翻新了、公园也建起来了……一批民生工程陆续建成,村民们在广东省政协办公厅帮扶干部和县、镇、村干部带领下,一点一滴地建起新农村美丽家园。

关键词1 民生工程

新岭村虽靠近丰顺县城,基础设施方面却长期存在许多痛点盲点,制约了乡村经济发展。在省政协办公厅600余万元的全额资助下,新岭村5公里路灯安装、栅仔和向阳两座桥重建、佐岭内涝整治、主村道拓宽重修、新寨水圳重修、佐岭文体公园、卫生站建设、莲塘文化广场、歧坑文化活动中心、村委大院整治改造等15项民生工程相继完成。

同时,在各自然村配套安装了健身路径、篮球架和乒乓球台等体育健身器材等8套,从根本上解决新岭村基础设施滞后问题,为脱贫奔康打下坚实基础。

雷厉风行破除10年顽疾

废弃山包变成漂亮公园

佐岭文体公园所在的位置原是一个杂草丛生的小山包,分布着众多废弃的储粪坑、猪圈、牛栏,老鼠苍蝇蚊子很多,一走近就会闻到阵阵臭味。当地村民一直想改变现状,利用好这块地,却因为资金不足、人心不齐搁浅了近十年。

2016年,省政协办公厅扶贫工作队进驻新岭村之后,村民提起了这件事。于是,省政协筹集了约85万元,村民自筹80多万元,于2016年10月动工建设,2017年6月正式完工,不到一年就把拖了近10年的公园建了起来。

新岭村村支书陈永发说,当时这片土地被多名村民承包,建公园时遇到了不小的阻力,有村民认为建公园会影响风水,并不支持。省政协的原驻村第一书记马俊和村干部一起利用晚上的时间,提着水果一户户地去村民家里做工作,向他们解释这是村里的民生工程,争取支持,多的去了四五趟才做通工作。另外,每户村民按占有面积相应进行补贴。

最终,曾经的废弃山坡上建起了环境整洁、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文体公园,连廊、亭子、健身场应有尽有,潺潺溪水流过,映衬得公园里的亭台愈加秀美。不仅吸引了佐岭村民前来休闲游玩,还惠及了周边村的村民。

新岭村驻村第一书记傅关富透露,他们还计划回填文体公园旁边的一部分池塘,修建一个篮球场,为村民创设更好的锻炼休闲环境。

村道下挖水沟

下雨不再怕倒灌进水了

“老人小孩都很怕,很危险。”这位村民感激地说,驻村工作队帮忙解决了排水的问题,现在一到下雨天也不怕了。

驻村工作队通过调研、论证,下决心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从自筹的帮扶资金里拿出约48万元进行排水系统的整治,长度约510米,将原本淤泥堵塞的水沟拓宽挖深,用钢筋制成“口”字形铁笼下沉,形成紧实的路基,再进行路面硬底化,将原来不足4米的狭隘路面拓宽至六七米,村民不再为遇到车辆躲躲闪闪,孩子们上学再也不因内涝而吃力前行。

开挖水沟、修路就需要把占道的建筑拆掉,这也引来了一些反对意见。扶贫队员和村干部为此杀了一头猪,请来了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党员做工作,再开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签字。由有威望的村民去做个别因利益受损持反对意见村民的意见,最终这一工程在村里顺利通过。

困扰了村里多年的内涝问题,在驻村工作队的手上得到了解决,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大家无不交口称赞。

新建卫生站

为健康普及活动提供重要场所

12月18日早晨,一些村民来到村里新建的卫生站找医生看病。驻站的陈医生耐心地为村民解答、量血压,叮嘱他们应当注意些什么。前来看病的陈女士说,自己平时有个头疼脑热都会来找村里的医生看,非常方便。

新岭村卫生站位于村委会旁,由省政协帮扶,于2017年8月建成。卫生站虽然面积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药房、处置换药室、值班室一应俱全,液压式雾化器、便携式吸痰器、便携式供氧器、电磁波治疗器等应有尽有。

■60岁的贫困户陈史明靠帮扶养了十几头羊,如今靠勤劳换了新车住上了新房。

■新寨村64岁的贫困户曾祥任在扶贫资金的帮补下,将老房子进行了翻新,如今住进了新房。

广东省政协办公厅党组机关全力帮扶丰顺县汤西镇新岭村

关键词2 脱贫攻坚

2016年,当省政协的扶贫干部来到新岭村时,发现村里的土地都已分田到户,没有规模发展种植业的空间。由于种养殖业产量低,风险大,价格便宜,村民的种养积极性也不高。

他们于是采取“合作社+农户+精准扶贫”和成立脱贫互助组的方式,发挥致富能手“领头雁”带动作用,投入专项奖补资金20多万元,以奖代补,让贫困户看到奔头,鼓励他们积极发展种养殖、资助小手工、建立小作坊等,提高收入。

在“党支部+脱贫”措施支撑下,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起了家庭电声作坊、养牛、养羊、养鸡、养鱼、养猪、种植果树和作物等脱贫产业,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增强了。

资产扶贫方面,投入专项经费98.44万元,建立107Kw光伏电站,预计为有劳动力贫困人口实现每年增收470元;投入省财政专项经费280万元分别到广东天亿实业公司、南礤揭岭飞泉国际风景旅游区保底扶贫收益,为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1012元。为56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实施3万元贴息贷款,投入到广东蓝田有限公司,实现贫困户年收益3000元。

就业扶贫方面,鼓励居家灵活就业,引导贫困劳动力从事农产品加工、电声备件来料加工等,同时为6户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劳力提供家门口就近就业,投入帮扶资金5万元,增设4名保洁员公益就业岗位,解决贫困弱劳动力经济增收难题。

案例 1

养殖失败生活陷入困境

帮扶令贫困户看到希望

贫困户陈云珍一走进鸡舍,她养的几百只小黄鸡就纷纷聚拢过来,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身材矮小的她此刻指挥自若。

曾经,她的养殖棚舍低矮简陋,飘摇的木棍子支着零散的水泥瓦,不避风雨,也没有通风降温措施,她养的兔子就挤在200平方米的狭窄空间里,容易生病,加上养殖规模不大,效益比较低。

2016年4月,省政协办公厅扶贫工作队驻村后,成立了新岭村养殖专业合作社,由陈云珍担任法人代表。合作社为新岭村有意愿发展养殖项目的贫困户提供种苗、笼舍、饲料、技术和销售等一条龙服务。

帮扶之后,省政协投入4万元对棚舍进行改造,使其变得宽敞明亮,棚舍的面积也扩大到800平方米,安装了自动供水系统,改善了通风降温条件。

陈云珍原先养兔子,今年6月又改养猪,不料碰到猪瘟爆发,她的20多万元贷款打了水漂,整日眼泪汪汪,找不到出路。“慢慢想办法,总能解决问题。”省政协的扶贫干部如此安慰她。后来,省政协筹措资金,帮陈云珍购买了鸡苗,她的生活才慢慢驱散了阴霾。

从10月开始,陈云珍养起了300只小鸡,还帮另一户生病的贫困户代养200只。这些小黄鸡养到春节期间能有两三斤,每只能卖到70元左右,不愁销路,而且小黄鸡的出栏速度快,每年卖3次,能给她带来几万元的收入。日子一天天变好,陈云珍笑得停不下来。

案例 2

换了新车住进新房

老羊农生活大变样

工作队进驻以来,60岁的贫困户陈史明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转变。曾经,他养着三四头羊,每天靠卖几斤羊奶度日。操劳了半生的他,双手沟壑纵横,每道裂缝里也变得黝黑。

陈史明的儿子患有残疾,打散工每个月只能赚到2000元左右。他和儿子、儿媳、两个孙子挤在75平方米的老房子里,房间里即使是白天也伸手不见五指,因为年久失修,墙体开始出现裂缝。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省政协的工作队为陈史明买了十几头羊,扩大了他的养殖规模。每天下午2时,他都要去山上割麦草回来喂羊,每天早晚两趟去附近送羊奶。他多的一天能卖30多斤羊奶,能赚300多元,每个月平均收入能有五六千元,赚到了钱他还能为孙子的学费出点力。

赚到钱后,陈史明买了一辆摩托车,骑着车去割草,10分钟就能到,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肩扛200斤草走上三四公里,轻松了很多。最近他还卖了一头老羊,买了新羊。

扶贫资金帮补一点、自己出一点、亲戚帮一点,陈史明家的新房子也建了起来,安全明亮,不用再担心房屋的安全问题。很快,他就要搬离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了。

同样住上新房的还有新寨村64岁的贫困户曾祥任。曾经,村干部曾小滔眼中的他总是郁郁寡欢、沉默不语。他的身体状况不好,记忆力逐渐衰退,在自家的墙上写满了各种重要的数字、电话号码。他原来二十几年的土坯房,屋顶几乎全倒掉了,一遇到下雨就漏水。加上要操持两个孩子读书的问题,他也没有钱再去修房子。

“他的家又小又乱,根本走不进去。”曾小滔回忆道。在3万元扶贫资金的帮补下,曾祥任买来了原材料,还把旧房子的砖拆下来,自己和太太两个人一点点把房子砌了出来。2017年3月,曾祥任一家住进了新房子。马俊还鼓励他的大儿子去当兵,小儿子也在外打工,有了收入。

曾祥任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不善言辞的他说出了3个字:“今胜昔。”

案例 3

引来热心人公益助学

为贫困家庭注入希望

一走进向阳村贫困户徐美华的家,墙上挂满了4个孩子的奖状,尤其是谈起自己的大女儿,她满心欢喜。徐美华的大女儿学习很用功,考上了当地很好的高中——丰顺中学。而她长期患高血压、低血糖,没法干活,原本家里的收入就靠她的丈夫陈文计在县城打工维系,但女儿却没有因为家里经济不好失去读书的机会。

原来,在马俊的牵线搭桥之下,广州胜通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洪琳对口帮扶徐美华的女儿上学,从她上初三开始,每个月资助400元的伙食费,到了高中增加到每月800元,大大减轻了整个家庭的经济压力。

“洪先生春节前来我家,带了很多衣服、鞋子、学习用品给孩子们,听他们讲学习的成果。”徐美华感激地说,这位企业家承诺一直帮扶孩子上完大学。

而徐美华的大女儿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她每次回家就会督促自己的弟弟妹妹学习,教他们功课,鼓励他们考上丰顺中学。

洪琳在新岭村一共资助了3名贫困学生,此外,马俊还为村里3名上大专、技校的贫困学生联系到广州的公益学校,帮他们申请了免学费、补贴等优惠政策,解决了贫困子女因贫穷上不了学的问题。教育为积贫积弱的贫困家庭带来了新生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