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的插电混动技术,有什么不一样?附右舵版本田Clarity PHEV试驾感受

文| 腾小涛

车图腾出品,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 ● ●

在很多人看来,混合动力技术是一种介于传统内燃机和纯电动之间的“过渡性技术”,但从实际运用情况来看,在全面进入纯电时代之前,混合动力技术将作为汽车常规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共存。

相比之下,日本的混合动力技术可以说是目前市场最为可靠的新能源技术。作为该技术的坚定拥护者,本田长期致力于电动化车型驱动单元的高功率、小型化、高效率的技术研发,电池、电机、电控技术都在不断进化。在本田的现有车系中,继雅阁、Inspire、CR-V之后,奥德赛、艾力绅等MPV车型也都搭载了高效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i-MMD,进一步丰富了“SPORT HYBRID”系列产品的阵容。

不久前,笔者代表车图腾参加了本田中国举办的SPORT HYBRID e+技术体验营活动,对其i-MMD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即将在明年投放中国市场的,搭载插电式混动系统的“SPORT HYBRID e+”新车型充满了期待。

那么,本田“黑科技”——SPORT HYBRID e+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首先,高效的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

SPORT HYBRID e+与SPORT HYBRID技术有非常高的共通性。

二者的发动机舱布局相同,都在传统燃油车变速器的位置搭载了电动CVT,电动CVT配置了两台电机以及控制这两个电机的PCU(动力控制单元)。而SPORT HYBRID e+则在此基础上为PCU配置上了优化系统电压的VCU(电压控制单元),同时加上了高功率大容量电池和充电器。

不同以往的是,工程师对SPORT HYBRID e+的双电机系统进行了优化,电机的制作工艺由圆形绕组方式变为方形线圈,这使得电机总体积中线圈的占比从原来的48%上升到60%,而电机总体实现了23%的小型化,功率密度比以往提高到1.4倍,扭矩密度提高到1.3倍。

i-MMD系统(阿特金森发动机+双电机)

双电机 (驱动用/发电用)

在PCU方面,通过提升电压控制单元VCU的功率,各个电动化组件之间的运转更加高效,使得EV驱动行驶的最高时速可达160km,扩大了EV驱动模式的使用范围。

一体化的PCU(动力控制单元)

大功率VCU(电压控制单元)

SPORT HYBRID e+的IPU(智能动力单元)采用了17kWh的高功率、大容量锂离子电池,让长途EV行驶成为可能。这个高功率大容量电池组被安放在了底盘位置,降低了车辆重心。这种低重心的布局设计,也提高了车辆的行驶性能,使车辆更具操控感。

IPU(智能动力单元)

上述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的全面升级使SPORT HYBRID e+实现了超长的续航,搭载这套系统的Clarity PHEV车型在日本JC08工况下的纯电动续航里程达到110km以上,电动+发动机的综合续航里程达到800km以上。

搭载SPORT HYBRID e+技术的车辆,在日常行驶时基本可实现纯电动化,带来电动车特有的强大扭矩和顺畅的驾驶感受,可以称之为无限接近EV的全新插电式混动系统。与此同时,IPU(智能动力单元)更加薄型扁平化,使车辆实现了更宽敞的座舱和行李箱空间,大大提升了驾乘舒适性。

其次,高度平衡的安全性。

说到安全性,SPORT HYBRID e+采用了能够有效吸收和分散荷载的骨架结构。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特有的动力总成、电池和燃料箱等核心零部件配置在碰撞保护区域内。

当碰撞事故不可避免时,车身能够将来自四面八方的撞击力道吸附并分散,即使车体发生变形,也可极大减轻甚至避免伤及到车内人员及动力系统。而普通的车架结构仅是通过某个点来承受撞击,当冲击力度过大,极易对车上乘客产生“暴击”效果,甚至导致车辆的 废。

值得一提的是,搭载SPORT HYBRID e+技术的车型车身前后左右都遍布传感器。当发生碰撞时,车辆会自动切断全车的高压电系统,可有效杜绝碰撞后的漏电和短路起火情况。尤其是在高压电线束的处理上,本田的工程师也进行了额外的保护措施,避免了在事故中因漏电而产生的二次人员伤害。

SPORT HYBRID e+的安全性

电池的安全可靠同样尤为重要。据了解,在混合动力技术研究方面,本田建立起一整套可精确管理电池恶劣程度的技术模型,并不断完善,所有出厂电池均历经种种极端环境的测试,具备出众的可靠性。

尤其是SPORT HYBRID e+的电池系统采用了水冷方式,既有效利用了空间,又确保了出色的冷却效果。综合水冷系统还采用了略过切换回路设计,有效冷却电池和高压组件,提升了电池的耐久性,在汽车正常寿命周期内无需更换动力电池。

电池水冷系统

再次,动力与舒适的完美和谐。

为了让现场嘉宾深切体验SPORT HYBRID e+技术,主办方特意从日本调来了数台本田 Clarity PHEV车型。

与国内车型最大的不同是,这款Clarity是右舵量产车。对于开惯左舵车的笔者来说,上车之后需要有个短暂的适应过程。好在除了方向盘在右侧外,其它基本的操控设置都是左舵车的功能性平移。

起步阶段,Clarity的电机输出非常线性,油门和刹车踏板调教得更像是一辆普通燃油车。其动力输出并不像纯电动汽车那般迅猛。在车内我们很难察觉的到电流的声音,静谧、平顺是它给我的第一印象。

车辆在广东国际赛车场的赛道上飞驰,系统会根据实际情况在EV模式、混动模式以及发动机直驱三种模式中切换。虽然该车采用的1.5L DOHC i-VTEC阿特金森循环引擎与之前本田的其它混动车型搭载的引擎形式相同,不过在进排气系统、燃烧室形状等方面有极大的区别。值得一提的是,发动机除了高速行驶之外,大多数时间只是负责供电。如果不是刻意留心,我们很难感受到它是否在运转,只能从中控信息大屏中窥探一二。

i-MMD Plug-in系统(动力总成)

与大多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类似,Clarity可以在电池驱动的情况下提供日常行驶。发动机的动力输出仅为总功率的2-3成,即使在高速状态下也仅发挥了5-6成,车辆更多的时候采用EV模式保证其行驶状态。不过工程师为该车的油门提供了临界点设计,当踏板踩到定位点时,我们继续深踩油门后,系统会启动燃油发动机以协助车辆提速。该车最高时速设定在160km/h,在同级别车型中位居前列。即便是在低速状态下,我们依旧能够通过深踩油门踏板触发该功能。

电机的加入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一直保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无论我们采用何种驾驶模式都有着不亚于普通燃油车的动力响应和速度。再加上各个模式的切换自然、平顺,笔者认为Clarity更适合家庭日常使用。城市代步基本不需要加油,长途行驶只需要加满油就不会有里程焦虑,这恰恰正是混动车型的优势。

该车的刹车采用电子控制,而不是纯粹的机械激活。在大多数情况下,电动驱动马达的再生制动可以减慢车辆的速度,而不是液压摩擦制动。除了在效率上的回 ,整套系统为驾驶员提供了良好的踩踏感觉和媲美于传统燃油车的力度反馈。

Clarity还配备了类似“换挡拨片”的设计,不过它并没有提供手动换挡功能。通过与日本技术人员的交流得知,拨片的设计纯粹是为车辆提供辅助制动功能。该拨片有多挡位可供选择,越高的挡位在车辆滑行时有着越强的制动效果。如果控制得当,可以减少踩刹车的次数,提前收油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该功能在日常驾驶中处于默认关闭的状态,需要手动激活。

不得不说,本田Clarity有着不错的指向性,车身响应在该级别车型中也处于优势地位。在赛道上,得益于锂电池组的下置,在降低车辆重心的同时,提升了操控性,底盘的灵活性也进一步凸显。即使在高速转弯过程中,悬架强韧的支撑性保证了车辆的高速通过。路面的振动处理更为细腻、起伏抑制也令人满意,这对于享受驾驶乐趣朋友来说都是好消息。

相比于丰田的混动车型,本田SPORT HYBRID e+车型具有更佳的EV驾乘感受以及更短的响应。尤其针对同类车型在驾驶中产生的顿挫感,本田的车辆在一般情况下更倾向于采用电机来驱动车辆。只有在高速巡航工况下,系统才会切换至发动机模式,以减少传动部件的能量损失,这使得车辆燃油效率更高,更省油,同时也提升了车辆的驾乘舒适性。

写在最后:

除了Clarity的赛道试驾外,主办方提供了本田旗下多款混动车型的道路试驾。通过多路况体验,大家对混动车型的表现赞不绝口,更是对搭载了SPORT HYBRID e+系统的新车充满期待。

总体来说,搭载SPORT HYBRID e+的车型不仅在日常使用中几乎完全实现EV行驶,而且在长途出行时也不存在里程焦虑。它实现了车辆的高性能和安全性的完美平衡,尤其是电机的高功率化还带来了迅敏灵动的操控和车随意动的驾趣,可以提供更多元的电动化出行选择。

车图腾

资深汽车媒体人暮四先生(刘小闷)领衔打造

腾爷文化 · NDIMedia旗下新媒体

暮四(刘小闷)个人微信:musixians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