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强势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冬奥“用雪自由”,让西方人叹服

文|老史

2022年冬奥会上,中国首钢滑雪大跳台震惊国人,西方媒体B某C以“人造雪不环保”等词语频频抨击我国。那么冬奥会为什么需要人造雪呢?人造雪又是否真的不环保呢?

冬奥会为何需要造雪

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的比赛中,我国运动员谷爱凌从50米的高空滑下完美地完成了偏轴转体1620°动作,苏翊鸣单板也以超高的难度完美发挥拿下了金牌。

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项目其实是第一次进入奥运会,非常具有观赏性,同时对运动员的挑战也是非常大,是高难度的滑雪项目。

运动员要想顺利完成这个比赛,除了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艰苦的训练外,雪道场地的质量也非常关键。

根据国际雪联文件《2022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场地设计要求》,滑雪障碍追逐赛道需保证约107200立方米的雪量。即使是面积较小的大跳台赛道,也需维持至少11000立方米雪量。

有数据显示即使天然降雪达到3米厚,压雪后也只能形成30cm至40cm的雪层,远远达不到冬奥会对于高山滑雪的场地要求。

如果雪量不够充足,运动员从高空完成转体动作后是很难完美落地的。比如在1928年的瑞士圣莫里茨冬奥会,就因为主办地的降雪量不够,导致比赛项目取消。有些比赛项目因为缺雪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的发挥。

所以从1980年的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首次采用了人造雪后,温哥华、索契以及平昌冬奥会都开始普及人造雪。而且人造雪相比天然雪,能够更大程度地保证比赛的公平性以及安全性。

因为人造雪通过科技的手段,包括严格的温湿度控制,雪堆积的密度,硬度的检测等等一系列现代化科学的方法,可以使得积雪性状单一并且稳定,使用这种方式来打造相比天然雪场更加稳定的雪道。

而人造雪制造的雪道,可以保证比赛场地和设备的一致性,避免出现各种运动员滑雪场地不同的尴尬局面。

天然雪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所以在2月13日北京市发生了大量降雪,害怕对场地造成影响,部分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延期。

目前冬季赛事,无论赛事举办地的气候状况如何,人造雪技术都可以让雪道符合竞技比赛场地的技术规范要求。那么人造雪是否真的如西方媒体所说的那样不环保呢?

其实中国对北京冬奥会的主题是绿色低碳高效,本次赛事中的人工造雪系统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可以更具外界环境动态保持最佳的造雪效益,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降低了北京城市供水的需求压力,并未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用水以及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除此之外,国 表示在此次造雪过程中所需要的电力资源,将100%由绿色电能供应,比如丰宁抽水储能电站是冬奥赛场的主要供能电站,可谓是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如今北京冬奥会正在进行中,我们从这些参赛运动员得到的反馈是赛道上的雪况很好,北欧国家运动员在场地嬉戏打闹的场景已经刷爆抖音,可见我们滑雪场的质量。

但是为了让赛道达到比赛标准,我们也是下了“苦功夫”。

我国的造雪设备究竟如何?

与欧美国家近500年的滑雪历史,以及健全的滑雪配套产业市场相比,我国的滑雪运动起步较晚,滑雪设备也是发展缓慢。

我国滑雪项目的兴起于1996年,当时我国承办第3届亚冬会开始,自此以后我国滑雪产业迅速发展。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北方滑雪项目及滑雪场也是与日俱增。但是滑雪场赛道的压雪设备几乎是引进国外产品。

因为造雪设备和压雪设备对于雪道上的雪质控制十分关键,有经验的雪场总结得出,造雪设备制造的雪质不好时,运动员就容易摔倒,体验感非常不好。

而国产造雪设施相比进口设备而言,在成雪质量和出雪量方面差距不小,这也导致我国进口造雪机数量极大。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 年,我国造雪机数量大约为4000台,其中进口数量约为3500 台。

这些造雪机的原产地大多来自美国、意大利、奥地利。其中以美国雪神造雪机、法国约克造雪机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最高。尤其是美国雪神造雪机从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市场占有率能达到60%。

但是2022 年北京冬奥会成功申办,为中国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契机。也为我国人工造雪设备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

人工造雪的设备主要包括造雪设备和压雪设备。但是在2015年时,国内还没有一台拥有自主产权的压雪机。

为了阻碍中国冬奥顺利举行,西方不乏一些人要给我们表演个光屁股转圈-显个大眼儿,这让我们很难采购到顶尖的造雪设备打造一流的雪场。

但为了实现中国人自己的用雪的“自由”,国内优秀的造雪厂商和各大科研院所纷纷助力冬奥会。

近年来,我国造雪市场上开始出现诺泰克造雪机、铭星造雪机等国产造雪机。到了2018年,河北宣工推出SG400压雪机,彻底打破了国外在压雪机领域的技术和价格垄断。

SG400压雪机使中国压雪机在底盘悬挂、电控系统和液压传动等关键核心技术打破技术封锁,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高端压雪机的空白。

我国造雪设备接连传来喜讯,也让国产造雪设备销量大放异彩。

根据2019年《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 告中的数据,中国滑雪场新增的造雪机中,国产品牌和进口品牌的数量已经接近持平,国产品牌的采购数量相比2015年翻了9倍。

尤其是中国卡宾滑雪集团自主研发了“麒麟-M2”、“白泽SA6”等多款高性能的造雪机,成功进驻冬奥会。

而且卡宾雪造雪机加入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5G技术,实现对造雪机的高精度定位、高精准时间、高清晰图像的能力,造雪能力非常一流。

所以来自新西兰的单板滑雪名将“辛诺特”在东奥赛场场地训练后,就公开评价北京冬奥会的人造雪很了不起,对滑雪场地的雪地质量赞不绝口。

随着国产滑雪设备的日益发展和产品迭代加速,在冬奥会上的崭露头角,向世界证明“中国制造”正转型“中国智造”。那么,我们是怎样完成这个转变,突破西方“卡脖子”的呢?

我国造雪设备是如何突破的?

其实在2016年以前,中国无法造出一条符合冬奥比赛要求的雪道。

主要原因是过去我国承办的冰雪国际赛事过少,滑雪运动的起步较晚,缺乏经验积累;再者是国外在人造雪的科技领域,对我国一直采取了技术封锁,相关的核心技术和参数一直都是保密的。

承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各大科研院所牵头成立了冬奥会赛事用雪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团队,囊括了国内顶尖专家学者,企业院校,大家开始集中攻克赛事场地所需要的人造雪场。人造雪这么难造吗?

其实造雪这个过程其实非常好理解,造雪机将水和高压空气向高空喷洒,水在经历高压气流和专用喷嘴后会雾化形成小水滴。小水滴在遭遇外部低温空气后迅速凝固成微小的冰晶从而制造出雪花。

但造雪简单,如何确保雪道的质量满足要求呢?冬奥会要求比赛时使用的是“冰状雪”,这个“冰状雪”是什么雪,为什么要使用它呢?

“冰状雪”是一种理想的人造雪,它的表面有一层薄的硬冰壳,在滑雪的过程中,它可以有效地减少滑雪板与雪地之间的摩擦力,进而提高比赛成绩和保护运动员的安全。

经历过雪的朋友都知道,普通的雪密度低,较为蓬松,强度较差,容易引起雪粒翻飞。在比赛中,运动员的板刃很容易就切入雪面,破坏雪道而无法滑行相同的雪面。

而冰状雪将雪道上浇水,再用压雪机反复压实。此时表面的雪已经变得更加硬实,密度增加强度提高,因为人造雪厚度大,又保持了一定的蓬松结构,这个时候就是最适合高山滑雪项目了。

不过要达到要求的“冰状雪”难度不小,尤其是最理想的“冰状雪”的相关参数,西方可不愿意提供给我们。

为了打破技术封锁,我国的科学团队用现代化科学的手段,针对不同的气候,地形,使用冰雪硬度测量、温湿度监测、粒径检测等监测设备,精确量化了“冰状雪”制备。

尤其是需要铺雪的厚度,注水的水量和温湿度条件,压雪机的压力等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研发出了适用于中国气候和地形的“冰状雪”赛道的关键设备。

最后中国的人造雪技术不仅通过了国际奥委会的合格认定,还研发出了独特的储雪技术,能有效的促进雪的可持续利用。这一技术还可以用于保护我国的冰川,可谓是一箭双雕。

在这次冬奥会上,多国运动员就毫不吝啬地称赞中国的滑雪场地和设施。澳大利亚的单板滑雪运动员称冬奥会的人造雪“抓地力”很强。而谷爱凌也多次开口称赞中国滑雪场地的质量很高,滑起来很舒服。

通过科研团队的科技创新,中国的“人造雪”技术随着这次冬奥会的举办亮相全世界,充分展现我国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降低了用雪成本,为中国人能更好的参与冰雪运动提供了技术保障。

当然,雪地项目除了运动本身以外,旅游也是很吸引大众游客的目光。借着冬奥会的东风,全民对雪地项目的高昂热情,通过赛事+旅游产业的结合可以更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

当然,滑雪设施设备的更新迭代,也离不开我国对于冰雪项目的人才培养。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各大科研院所,体育院校,市场企业都在培养和打造专业的滑雪教练和科技人才。

不管是现役还是退役的运动员,还是体育院校毕业的专业学生,或是相关机械,工程领域的科技专业人才,都是冰雪项目中不可缺少的人才资源。

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给世界带来了一场优秀的冬奥会。我们用科学技术,不再需要“靠天吃饭”,可以自己实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的同时,也让我国的滑雪市场和技术得到发展,让中国成为下一个雪上强国。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