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危急存亡之秋,14岁的他毅然选择奔赴战场,同当时无数刚丢掉锄头就要扛起枪的农民一样,在经历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中九死一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英雄!
九旬抗战老兵魏玉声
这位胸前挂满奖章的抗战老兵叫做魏玉声,高阳县小王果庄镇王福村人,1944年10月,14岁的青春少年怀着一颗热血沸腾之心参加抗日武装队伍,战斗中他刻苦训练、英勇顽强,骁勇善战。
1946年8月,年仅16岁的魏玉声被党组织接收为党员,而后编入华北野战军,数次转战平津战场、山西战场、山东战场、河南河北战场,先后参加张家口战役、邯郸战役、解放石家庄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大小多场战役,同蒋介石的队伍三次拼刺刀,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赫赫战功。1953年随着《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魏玉声所在的冀南军区68军202师604团胜利撤出朝鲜战。
1955年-1958年,魏玉声进入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学习,1982年6月正团职离休,先后荣获解放石家庄二等功奖章、钢铁第一营奖章、大功第一连奖章、解放奖章、独立功勋荣誉章等多项荣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为重温红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激励广大群众奋发有为,为建党100周年献礼!高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微高阳运营团队,于4月14日上午,走进老人目前居住的社区,近距离的倾听英雄故事。
年过九旬的魏玉声老人由于去年10月份不慎跌倒扭伤胯部,目前已卧床五个月有余,一日三餐均需身边家人细心照料。听闻外有客到访,老人挺身端坐,微微欠身抬起右手敬军礼,眼神刚毅坚定,讲话声如洪钟,言谈举止中依然透露出军人气质。工作人员连忙上前,紧紧握住老英雄的手。就是这双手,曾无数次扣响扳机,拉开引簧,向以日本、美国为首的联军开火…此刻,坐在在老人身旁,注视着他的眼睛,那如古井般深邃的眼里,焕发出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光。
据老人的妻子冉善芝女士讲述,丈夫魏玉声一直以来都对自己的军装和军功章珍爱有加,时不时地拿出来认真端详、细细摩挲,同时留在胸前、后腰、大腿以及脚背的多处伤疤总会把他带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岁月。
夜战圈头桥:
血雨腥风,14岁少年勇向前!
日寇盘据下的高阳县公署大院
沿着记忆的脉络重新回到1943年的高阳县城,日寇对高阳人民的血腥统治和残酷压榨与日俱增,先后修建岗楼、碉堡,设立隔离带、挖封锁沟,对各村扫荡,对抗日武装展开疯狂的杀戮,继而又培养当地的土豪、恶霸、土匪为他们充当汉奸走狗,通风 信,但勤劳勇敢的高阳父老没有被日寇的屠刀所吓倒,反而激起全县军民空前高涨的抗日热潮。
1943年8月,日伪军蓄意开展所谓的“新国民运动突击示范”,强化推行“反共誓约”,在今后长达7个月的时间里,县内230名抗日干部群众遭杀害,9230名青壮年被关押在县城,25名群众被活活饿死在“感化院”内。
这一年,14岁的魏玉声斩钉截铁地说:“国家到了这个地步,我们再不去当兵保国家,就只能当猪狗不如的亡国奴了!”1944年10月,带着对日本侵略者的巨大仇恨和拯救民族危亡的一腔热血,他毅然参加抗日队伍,进入高阳区小队,甄树南时任大队长职务。不成想刚刚步入组织的第二天,血气方刚的少年便经历了一场死里逃生的战斗。
叛徒假意投靠,称连年战事混乱不休,本着和平为上的原则,请区小队在入夜时分到达赵堡店村据点商讨休战事宜,而后日军将无条件投降撤出,接头暗号为手臂上捆绑的白色毛巾,区小队经过认真分析后,明知前路凶多吉少依旧如期赴约。谁料队员们于夜色朦胧中刚刚踏进圈头桥,日伪军便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将其团团包围,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开始了。
四周漆黑一片,一声枪响后,空气中爆发出浓浓的血腥味道,距离魏玉声仅半米之遥的通讯员应声倒地,紧随其后的是无数发子弹迸射,在耳边呼啸而过的风中穿行。由于寡不敌众,加之后无援手,在这场暗夜里的屠杀中,区小队几乎全军覆灭…日伪军残暴之至欲赶尽杀绝,年幼的魏玉声身体非常灵活,日伪军一手扑空,在子弹的微弱光亮中他巧妙地避开追捕,而后马不停蹄的狂奔,至此突围脱险。
因为年纪小扛不动枪,魏玉声便双手紧握手榴弹,在队伍中随大家东奔西跑。同年12月,冀中九分区34区队和蠡县县大队约300人,化装成日伪军,诱敌出洞,一举消灭史家佐岗楼全部伪军,缴获机枪一挺、步枪60余支、手枪3支及大批弹药…
魏玉声老人不愿意回忆过去,更不愿意过多地谈起战争岁月的往事,他觉得九死一生的已经是很幸运的了,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很多战友,为祖国为人民献出了自己年轻的宝贵生命,他们的功劳都比自己高。
抗美援朝:
高烧上战场,人在阵地在!
七十多年前,二十余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在彭德怀元帅的率领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军民一起,同美帝国主义侵略军浴血奋战。1951年的冬天,魏玉声到达边境线附近后被编入冀南军区68军202师604团,司令员杨得志。站在鸭绿江边,这是魏玉声第一次领略“峭风梳骨寒”的北国风光,而朝鲜半岛的那一侧更是“寒风凛冽”,经过短暂的休整,很快发现这场战役的激烈与残酷程度远远超出常人的想象。
一进入朝鲜境内,敌军的战机、炮弹裹挟着暴雨迎面而来,为了最大程度保存兵力,部队选择白天休整,夜晚行军,而敌军照明弹的轰炸再次模糊了昼夜之间的分界。6月,雨季,江水暴涨,大部分桥面均被冲断, 在暴雨中躲避敌军的狂轰滥炸成为68军行军的常态。
虽然距今已过去了几十年,但说起抗美援朝的点点滴滴,老人依然滔滔不绝,情到深处不禁潸然泪下。
“当年赴朝作战,我担任教导员工作,那段时间飞机就在头顶上盘旋,随时扔下炸弹。正值寒流气温突降,部队最起码的御寒衣物、食物都供应不足,食、宿、行都极为艰难,加之对手装备精良,而我们则武器落后,除步枪、手榴弹外,仅有少量捷克式液压机枪,又因天太冷,枪栓拉不动。没有吃的,水也送不到山上去,我连续多日高烧不退,但人在阵地在,光着膀子也要上,不论任何困难险阻,我们誓死也要往前冲,上朝鲜战场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能活着回国…”
金城反击战突击部队把红旗插上轿岩山主峰
1953年6月,被称为“小上甘岭战役”的金城反击战正式打响,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人民志愿军最后一个全胜的战役,这场战役目标就是直捣敌军的心脏——南朝鲜的核心部队白虎团。68军作为一支在朝鲜战场上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队伍,在这场战役中扛起主力部队的“旗帜”,魏玉声所在的 202师604团负责深入敌军腹地,在529.3高地从侧翼展开攻击。7月27日零点,三年来,穿过朝鲜半岛的北纬38度分界线第一次真正安静下来。可这份寂静让他有些不习惯, 站在崇山峻岭之中,看着曾经的战场硝烟未灭,但身边的战友却已寥寥无几。
拳拳赤子情:
赫赫战功深藏于心,返乡定居
魏玉声老人与妻子冉善芝
1958年,魏玉声自石家庄高级步校毕业,1962年结识妻子冉善芝,而后暂居江苏新沂。迎来送往间,但凡听闻家乡人到访,见面就会急切询问:保定现在怎么样?高阳现在怎么样?发展的好不好?对于老兵,儿时家乡,失散的亲人,这些埋藏于心底最幸福最温暖的记忆,在每一个黑夜中被细细品读。
魏玉声老人目前仅存的几枚军功章,由于数次搬迁,多数已经遗失
留在魏玉声老人身体上的多处伤疤
离家时的乌发少年郎,如今已是牙齿落光的垂垂老者。1971年,离开故土将近半个世纪的魏玉声老人自江苏新沂返回保定,目前在高阳现代城社区居住。都说落叶归根,老人家心心念念的都是回到自己家乡,回到阔别二十余载的这片颛顼热土。
在常人眼中,魏玉声只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老人。然而,他对身边人、对晚辈的影响恰如甘霖,“润物细无声”。每当有关战争方面的红色影视剧播出时,老人常常双眼含泪,情不能自己。
每一次战争都需要英雄,中华民族更需要英雄。已至耄耋之年的魏玉声老人,很多事情可能都被他遗忘,但他却能清楚地记得战场中驻守过的每一个高地,记得身边每一个战友的名字…因为,在每一位身经百战的抗战老兵的脑海里,都深藏着他们守家卫国的记忆和刻骨铭心的英雄情怀!
抗战老兵是党和国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们,把青春献给了党和国家,他们,是新中国从血与火中崛起的亲历者。时至今日,已有成千上万的抗战老兵,带着他们的历史、他们的细节和故事,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身边离去。如今健在的每位老兵,都是一部亟待挖掘、抢救的活的历史,尊称国之脊梁受之无愧!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