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集中展现我国中西部广阔腹地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理念到实践的全新变化,人民 启动“一撇一捺看发展”大型主题调研采访。
“一撇”即“胡焕庸线”,“一捺”即“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过走访企业生产一线,充分展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成效和经验,全面反映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创新发展的澎湃动力,深刻揭示中国经济强劲韧性背后的改革密码。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摇篮。山西更是煤炭大省,曾点亮过全国一半的灯。多年间,凭借丰厚的煤矿资源,山西发展起强大的煤炭工业,不仅为自身开辟了发展道路,更为全国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长期以来,主导产业单一化、经济结构不合理、高度依赖资源等诸多资源型经济的典型“弊端”也都在山西逐步体现。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硬约束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山西转型已迫在眉睫。
打破“一煤独大”,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如今,作为全国唯一的全省域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山西已坚定走上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之路,全面实现从“煤老大”到“能源革命排头兵”的历史性跨越。在省会太原,一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的自我革新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能源革命中,山西省要在全国做示范,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太原市要在省里做标杆。”太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立刚在接受人民 专访时表示,“目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要求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太原全市上下正在奋力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为此,太原市政府根据自身历史发展脉络、资源禀赋和基础优势,确定了装备制造产业、材料加工与合成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三大主攻方向,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推动太原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转型升级 做能源革命排头兵
“三高”煤变废为宝,这是令阳煤集团太原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称阳煤太化新材料)的职工颇为自豪的事情。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但“三高”煤(高灰、高硫、高熔点)占比约三分之一。如何充分利用“三高”煤,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排放,推动高碳资源向低碳发展,不仅是山西面临的挑战,也是我国煤炭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阳煤集团联合GTI(美国燃气技术研究所)共同研发的750吨/天(投煤量)R-GAS煤气化技改项目投运,使“三高”劣质煤在极短时间内反应完全,不但实现了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还能生产出多种高端精细化学品。
“这一项目的投运,可从根本上解决山西省乃至全国高灰熔点煤炭直接气化的难题。”阳煤集团太原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耀斌介绍,“这对高灰熔点劣质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智能是世界煤炭工业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煤炭工业必须解决的重大命题。
在阳煤太化新材料的厂房里,除了巡检人员,鲜见工作人员身影,他们更多是在控制室里远程监控。在中央控制室CC23,分布着75个操作站,连接着4000多个包括温控、压力、液位等控制点,对现场的各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全程监控,并实现迅速、平稳地操控。
“自动化的集中控制,大大节约了人力,也大大提升了生产的精确性和安全性。”阳煤集团太原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合成氨分公司副经理白璟说。
“能源革命”不仅是煤炭产业的当务之急,也是整个能源领域的必经之路。始建于1934年的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钢”),在城市发展中逐步被城区包围,成为典型的城市钢厂,环保压力巨大。为此,太钢早早确立了绿色发展模式,对外输出高炉冲渣水余热回收利用、工业含尘废气余热回收等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提高了行业绿色发展水平。
近日,工信部公布的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第一批名单,太钢位列其中。数据显示,与2000年相比,2018年太钢吨钢综合能耗下降48.47%、吨钢新水消耗下降85.54%、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下降97.12%、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97.3%、吨钢COD排放量下降99.06%,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为打破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优化产业结构,太原在推动传统能源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在积极布局新能源。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重型机器厂,除挖掘机、起重机等传统产品外,目前也在为风电、核电、水电等产业提供高端装备。“要践行能源革命,企业就要主动谋求转型,不断在新领域进行开发。”太重技术创新部副部长肖利民表示。
目前,太重已构建起新能源装备领域的产业链:依托新建的天津滨海重装研制基地,自主研制的“TZ-400”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形成了全地面及履带式两大系列化工程起重产品,广泛适用于风电、石油化工、道桥建设、港口码头等领域的吊装作业;自主研制的高端液压柱塞泵,已通过5000小时满载寿命试验和20万次冲击试验,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打破了我国高端液压零部件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如今,山西省已全面吹响了“能源革命”的冲锋号。
5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强调,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保障能源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本之策。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
会议要求,山西要通过综合改革试点,努力在提高能源供给体系质量效益、构建清洁低碳用能模式、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扩大能源对外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
创新驱动 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创新为抓手,开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产品是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太钢的陈列展台上,有一种能用手撕开的“钢片”。这种名为“超薄不锈钢精密箔材”的产品,厚度仅0.02毫米,相当于普通A4打印纸厚度的四分之一,轻轻一撕,就能撕开,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手撕钢”。
作为不锈钢材料里的高端技术产品,以前“手撕钢”只有德国、日本等少数国家能够生产,而且其生产的是窄幅“手撕钢”,宽度在350毫米到400毫米之间。太钢研发的是600毫米宽幅“手撕钢”,广泛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核电、汽车、电子、家电、计算机、新能源、柔性折叠屏等领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有力促进了高端制造领域关键材料的升级换代。
“‘手撕钢’的开发经历了700多次试验,这个成果是高端制造领域的一个突破。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材料的支撑,作为企业要抓住转型升级机遇,以创新为抓手,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广泛开发新的基础材料。”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经理王天翔说,“下一步我们会围绕氢能源电池领域、高端通讯领域、5G通讯领域再开发新的应用产品。”
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一个个承载着“填补国内空白”“领先世界水平”意义的高端制造业产品相继诞生。
在太重陈列厅内,一个挖掘机模型格外引人注目。这台总长37.5米、宽17.3米,面积比一个篮球场还要大的WK-75型矿用挖掘机,实物高达23.5米,相当于8层楼那么高,重量近2000吨,如果将它全部拆卸,需要40节火车皮才能一次运走。WK-75型矿用挖掘机虽是庞然大物,却十分灵活,能够在条件恶劣的露天矿山自如地实现挖掘、回转、行走、原地转弯、爬坡等功能。
WK-75型矿用挖掘机相当于八层楼高。资料图。
“WK-75型矿用挖掘机规格大、技术性能先进、生产能力高,能充分满足国内外现代化大型露天矿山高效、低耗、智能化、绿色开采的需要。”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焊接培训室主任樊志勤介绍,太重大型矿用挖掘机、起重机、挤压机、焦化设备、采煤机等均已实现了智能化应用,大大提高了起重机的安全性、可靠性。
“目前钢铁、煤炭都在走智能化发展之路,比如建设智能化工厂、智慧矿山,这些需求就为我们做装备的企业提供了机遇,我们需要开发智能化装备,不断提升装备水平,满足各个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肖利民说。
太原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在科技创新的驱动力量下,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兴产业也在快速崛起,为制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SiC单晶的制备是全球性难题,以前我国SiC单晶衬底材料长期依赖进口,高昂的售价和不稳定的供货情况限制了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山西烁科晶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汝省表示,“4英寸高纯半绝缘碳化硅衬底的小批量生产,实现了碳化硅材料的自主可控,为我国核心元器件的研发生产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基础性保障。伴随5G发展,这种产品将供不应求。”
今年11月,由华为和山西百信联合生产的台式机“太行220”正式亮相,其硬件与软件均为国产。“山西原来都是传统的基础性产业,信息技术基础相对弱一些,反而使我们新兴技术成长有了更好的空间。”山西百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宪朝表示。
王立刚表示,为推动太原市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太原市政府主要从明方向、打基础、抓重点、强要素等方面开展各项工作。强要素,主要是抓创新,抓科研力量、科研人才的集聚;对于太原重点发展方向、重大科研项目,都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和“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
“近年来太原市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每年拿出10亿元的科技专项资金、10亿元的人才专项资金。这在我国中西部城市是不多见的,充分体现了太原市强化创新驱动的坚定决心和吸引创新要素的最大诚意。”王立刚说,“同时,要用足用好这些资金,把最有活力的研发资源和人才资源吸引到太原来,参与到项目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来。”
开放引领 优化营商环境
太原综改示范区高新街上有一座设计独特的机房,被称为“硅立方”,机房内陈设的是中科曙光研发的硅立方液冷计算机。硅立方计算系统颠覆了传统的制冷方式,突破了风冷技术的冷却极限,可实现总体能耗降低40%。
“硅立方
”
外观。资料图。
“硅立方”所在的片区,叫山西先进计算中心暨计算科学产业基地,是在太原市人民政府、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科曙光”)的合作支持下,以原中国科学院先进计算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北京计算中心为基础建设的,由国科晋云负责运营。
“太原的营商环境非常有吸引力。”国科晋云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德兵表示。
在唐德兵看来,该项目之所以从北京迁移太原,与当地与日俱增的吸引力不无关系。“第一,山西省提出转型发展,对大数据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度重视,给了非常多的优惠政策;第二,山西省临近京津冀,具有区位优势;第三,山西省能源丰富,大数据和计算产业所需的电力,在山西具有成本优势;第四,山西省近几年的改革,使得营商环境大幅度改善,尤其是太原市综改示范区的营商环境、行政效率对企业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支持力度大,营商环境好,企业有着切身体会。唐德兵进一步举例说明:“山西省对大数据产业给予了电价方面的政策性支持,使得目标电价降到了0.35元每度,相对我们以前在北京每度0.9元到1.2元的电价降低了三分之二。”
截至目前,太原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有3478家,2018年是1920家,2017年仅321家;高新技术企业今年有望达到1600家左右,2018年是966家,2017年是626家。
如今,扩大开放不再是沿海省份的独有特色,内陆省份也正在成为对外开放新格局当中的新高地。
太重展厅内,一个巨大的火车轮轴格外醒目。这是350KM/h中国标准动车组轮轴,由太重自主研发,是我国高铁装备自主创新的重要成果,出口到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的闪亮“名片”。
目前,太重主导产品全部实现出口,轨道交通轮轴、冶金铸造起重机、大型挖掘机、锻压设备、轧钢设备、油膜轴承等产品,远销到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太重的铁路轮轴产品已经取得了包括美国和欧盟在内的国际主要市场的资质认证,实现了出口“无障碍”。
伴随着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围绕“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市场,太重新设了东南亚、中亚、西亚三个区域性海外公司,同时在全球20多个国家不断健全、完善国际化设计研发和营销服务 络,逐步实现全球化资源配置。为给产品出口海外打造运输优势,太重还依托天津滨海基地建设了重件码头,承揽了国内外越来越多企业的国际海运业务。
“争取到‘十三五’末,出口产品的比重从目前的15%左右提高到30%以上,最终达到50%。”肖利民说。
王立刚介绍,近年来,太原市通过加强国际友城建设、承担国际性试点任务、拓展海外工作联络站等方式,积极扩大国际“朋友圈”和“伙伴群”,在世界各地广交朋友、深结友谊、凝聚共识,广泛推动双方社会人文交流,进而延伸到产业合作领域。同时,围绕太原市产业链,开展技术合作,依托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开展一系列对外交流合作,实现了商贸往来和社会文化交流的双向促进、互动多赢。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太原市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新时代新担当新使命。如今,依托新的产业主攻方向,太原市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在推动山西省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体现了太原担当、做出了太原贡献,走出一条富有太原特色的率先发展、振兴崛起之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