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重甲骑士,默默前行的美利坚老将,美国M103重型坦克

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械局仍然根据此前的规划研发了包括M6重型坦克在内的诸多重型坦克。但截止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结束时,美军装甲部队中只有M26“潘兴”顶着个“伪重坦”的头衔在勉强服役,严格地说,此时美军装甲部队中并无真正意义上的重型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冷战逐渐开启的这段时间里,美国开始根据自己此前在坦克设计领域所积累的相关经验,继续设计自己的重型坦克。在美国战后设计的诸多重型坦克方案中,最终只有M103重型坦克结出了硕果,M103重型坦克也成为了美军装甲部队迄今为止,唯一一款大规模生产并装备使用的重型坦克

M103重型坦克

M103重型坦克诞生的背景——德国“鼠”式重型坦克和苏联IS-3重型坦克的双重刺激

之所以当时美国陆军会对重型坦克,甚至是超重型坦克感兴趣。原因之一是在德国战败投降后,美国陆军就接触到了“鼠”式重型坦克的相关资料。出于对德国装甲技术的信任,美国陆军认为重型坦克和超重型坦克在未来将具备相当的作战优势。

当时美国也拿到了部分“鼠”式坦克的资料

除了德国“鼠”式重型坦克的刺激之外,当时苏联陆军的IS-3重型坦克在柏林的亮相,也让美国陆军感受到了相当大的作战压力。根据美国陆军装甲兵学院当时的作战理念,在战场上最好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另一辆坦克,所以能够应对IS-3重型坦克的只能是另一款重型坦克。因此,美国陆军在二战即将结束之时,就提出了两个不同的重型坦克设计方案。

第一个方案也被称为“75吨突击坦克”方案,该方案要求设计一种全重在75吨的重型突击坦克,但是这种重型突击坦克被要求要能够凭借一门口径小于90毫米的主炮在1828米距离上,击穿呈30度角布置的254毫米均质钢装甲。以当时美国军械局的技术能力,基本上不具备实现该设计方案的能力。

75吨重型突击坦克方案

另一个方案则是一种铰链式4履带坦克方案,该方案计划使用威力更大的105毫米火炮甚至是155毫米火炮作为自己的主炮,同时,该设计方案也将搭载自动装弹机,具备更强的战场火力,战斗全重将达到150吨,属于一款超重型坦克。

铰链式4履带方案

这两种设计方案毫无意外,均因为概念太过于超前,现有技术无法支持其实现而不得不废弃。因为短时间内没有堪用的设计方案,当时的美国陆军甚至一度想要以二战期间的T34重型坦克为基础进行改进,研制出能够让自己满意的重型坦克。

“柏林危机”加速了新型重坦的研发进度

不过此时,柏林危机的爆发打断了美国陆军的安排。面对苏联陆军装甲部队战后新一代重型坦克所带来的的直接威胁,美国陆军必须要在短时间之内拿出一款在速度、火力和防护方面均能与之匹敌的重型坦克,而T34重型坦克无论再怎么进行升级,短时间内都无法达到这个要求,所以美国陆军只能从头开始全新一代重型坦克的研发,这也就是后来的M103重型坦克。

重甲骑士的诞生与进化——T43重型坦克设计方案的不断修改

当时的美国陆军相关研究机构在研究后认为,原有的70吨级设计方案无法在火力、机动和防护能力方面达到最佳的均衡水平,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坦克的重量减下来,从70吨降低到58吨左右,这样新款重型坦克的综合性能才是最好的。

为了保证坦克的防护能力不在整体重量降低后出现大规模的下降,设计部门认为新型坦克应当使用大倾角装甲,同时其火炮的炮管要减薄,击发和反后座结构要尽量简化。在经过多次商议后,美国军械委员会最终在1948年确定了新一代重型坦克的设计方案,并给予了其T43的项目代号

早期T43重型坦克的设计方案

在火力方面,T43重型坦克搭载了一门轻量化设计的120毫米主炮,因为火炮本身重量过轻,为了减轻火炮射击时对车体的震动影响,这门轻量化火炮的炮架上设计了3个液压制退器来辅助制退。人员方面,因为计划采用辅助装填装置,所以车组人员精简为4人,分别为车长、驾驶员、装填手和炮手。

为了能够驱动重达58吨的坦克正常行动,T43重型坦克使用了810马力的AV-1790汽油发动机作为主动力。T43重型坦克炮塔则使用电机进行旋转,其电力由发动机带动电动机发点而来。为了避免主发动机停摆导致坦克内部相关设备无法正常工作,坦克内部还安装有辅助发电机,可以独立为坦克内的电力设备供电。

AV-1790汽油发动机

在防护能力方面,T43重型坦克的车体首上和炮塔正面装甲均呈58度倾斜布置,且其厚度皆为127毫米。按照当时美国陆军所获得的情 ,这种级别的防护水平在面对IS-3等重型坦克时,已经具备一战之力。

虽然当时美国军械委员会已经将T43重型坦克的相关设计指标确定了下来,不过等到相关设计图纸交到底特律兵工厂之后,由于底特律兵工厂认为外形更为光滑的铸造炮塔在保持足够的防御水平时,还能够尽可能的将炮塔重量进一步降低,所以底特律兵工厂在T43原型车的生产过程中,又对T43重型坦克的设计方案做了进一步的修改。

修改后的设计方案,圆润了不少

在1950年4月份,美国军械委员会发布新命令,同意使用全新的T43重型坦克设计方案。新的设计方案中要求T43重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必须全部使用铸造方式来建造,同时,将炮塔座圈由原来的2032毫米增加到2159毫米。

此外,因为原定的辅助装填装置可靠性并不高,为了保证T43重型坦克在实战中能够稳定持续开火,修改后的设计方案取消了辅助装填装置。所以,此时的T43坦克需要增加一名装填手,车组成员变更为5人制车组。

此时的T43重型坦克全重已经由早期方案的58吨降低到了55吨,加上原定的轻型坦克和中型坦克方案均被证明无法与新出现的苏制坦克对抗,所以美国陆军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T43重型坦克的身上,T43重型坦克项目在这时也正式改名为T43型120毫米炮坦克。

T43第一辆原型车

1951年6月份,T43的第一辆原型车终于顺利出厂并前往阿伯丁试验场参与测试。在参观了T43原型车的实际表现之后,美国军方又对T43重型坦克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而修改后的版本,就是后来的T43E1原型车。

T43E1原型车和T43原型车相比差别较大,首先在火力方面,T43E1原型车使用了威力更强的T123型120毫米火炮。这门120毫米的火炮膛压达到了331mpa,而原来T43原型车的T122型120毫米火炮,其膛压只有262mpa。

T123型120毫米火炮

膛压的增加带来的最显著效果就是火炮反装甲能力的提升,T123型120毫米火炮的炮口初速提升到了1067米每秒,在发射23千克重的穿甲弹头时,T123型火炮可以在914米距离上,击穿呈30度角布置的221毫米均质装甲。

T43E1使用了方向盘设计

此外,T43E1原型车以及后来的生产版本,都不再使用控制杆来控制坦克的行驶与转向,而是使用了和普通汽车相似的方向盘设计,这极大地提升了T43E1原型车的驾乘体验。因为此时的美国陆军急需新款重型坦克。所以,虽然T43E1此时还没有获得正式的装备编号,但是从1953年开始,克莱斯勒还是开始按照T43E1原型车的标准,开始推动300辆重型坦克的生产工作。

不过在1954年,美国陆军抽取了克莱斯勒生产的部分量产车进行测试,发现这些量产版本的T43E1重型坦克在行驶性能和火炮性能方面均与原型车相比有较大的出入,震怒之下的美国军方不仅暂停了T43E1的量产工作,还封存了所有已经生产出来的T43E1重型坦克。

T43E1又经过大量修改后才成为M103

但是此时苏制坦克的威胁毕竟切切实实的存在,美国陆军也不可能真的让T43E1就这样夭折在半途上。因此,当时的审查委员会根据美国军方的要求,对T43E1提出了多达98项的修改意见。1954年4月份,在克莱斯勒完成了这些改进之后,全新的T43E1重型坦克正式获得了M103的装备编号,M103重型坦克正式诞生

从T43原型车到M103重型坦克,美国重型坦克的变化之路已经不仅和当时的技术水平有关系,也和当时的外部环境有相当大的关系。根据美国陆军原本的规划,在美军装甲兵战后的装备序列,应当是轻型坦克、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均有的、非常完善的装备体系。

右边那三辆就是M48、M47和M41了

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中,美军很快发现自己此前规划的轻型坦克和中型坦克在面对苏制坦克时并没有相应的优势。如果要在未来的装甲对抗中获得上风,就只能够研制一款性能足够强大的重型坦克。这也让本来只是美军装甲兵选项之一的T43重型坦克项目,一下子成为美军装甲兵唯一的希望。所以,从T43到M103,美军多次修改其相关的性能指标和设计参数,也就都变成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重甲骑士的进化——从标准型M103到M103A2

作为当时美军中唯一有希望与苏制坦克进行正面对抗的车型,美军装甲部队当然不可能一直使用基本型的M103重型坦克。所以,在M103重型坦克正式定型后,美军马上就开始着手对M103重型坦克进行进一步的升级。

T43E2原型车

克莱斯勒在进行T43E1原型车的调整时,就已经先制造出了T43E2原型车。T43E2原型车在刚刚被建造出来的时候,和T43E1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修正此前暴露出来的缺陷。只不过在随后的测试中,又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改进。

T43E2对炮塔和火控设备进行了比较大的改进,炮塔内部增加了炮塔吊篮,装填手工作更加方便,同时,将原来位于火炮左侧的炮手位置换到了火炮右侧,并且使用伺服电机控制火炮和炮塔,使火炮调整更加精确。

T43E2正视图

在火控设备方面,T43E2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使用了全新的T52型测距仪和T33型弹道计算机,在实际使用时,炮手用测距仪牢牢锁定目标,并根据车长指令选择要使用的弹药种类。此时弹道计算机会自行控制火炮俯仰角,炮手随时可以选择击发。

M103A1重型坦克三视图

如果在战斗中弹道计算机受损无法正常工作,T43E2就只能够使用人工测距的方法来进行瞄准,在必要的情况下,车长可以直接越过炮手控制火炮开火摧毁目标。1957年5月17日,T43E2正式获得M103A1的装备编号,M103的第一个改进型正式诞生

从1961年开始,和美国陆军当时装备的M60主战坦克相比,M103A1重型坦克在技术方面已经有些落伍,但是其使用寿命还未到期。因此,美国陆军打算使用部分M60主战坦克上的技术,对M103A1进行升级。

AVDS-1790-2A型气冷柴油发动机

新款原型车被命名为M103A1E1,和老版本的M103重型坦克相比,主要是改进了动力组件和火控装备。在动力方面,使用了AVDS-1790-2A型气冷柴油发动机,在经过改进后,M103A1E1的行驶速度从原来的34公里每小时提升到37公里每小时。

在火控设备方面,使用了全新的M24型测距仪取代了之前的M15型测距仪,弹道计算机也进行了优化,增加了破甲弹的使用数据,可以兼容新型破甲弹的使用。随后,M103A1E1正式获得了M103A2的正式编号。

M103A2上的氙弧大灯

M103A2重型坦克在外观上最大的辨识度就是其新安装的氙弧大灯,新安装的氙弧大灯具备2公里的照射距离,能够极大提升坦克的夜间战斗能力,这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军坦克的主流配置之一。

总结——发展曲折的重甲骑士

M103系列重型坦克的发展之路是比较曲折的,在二战结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因为苏联装备了新型的间隙装甲,传统的化学能弹药,如破甲弹出现了穿透力不足的情况,美国陆军不得不回到动能穿甲弹的时代,通过提升火炮初速来增加穿甲厚度。

M103系列整车一直比较高大

在M103系列重型坦克的发展过程中,虽然M103系列重型坦克虽然一直强调火力、机动与防护三大性能指标的均衡发展,但是却从未想过将M103系列重型坦克的车身高度降低,以减少着弹面积,这和当时车身普遍低矮的苏制坦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当时美军认为,车组成员良好的观察视野比坦克良好的隐蔽性能更为重要,美军希望能够比对手更快发现目标,这样才能够率先发动攻击。此外,较大的车内空间也有利于长时间保持车组成员的战斗力。

也算是一款合格的救急之作

总的来说,作为一种仓促之间被定为主力装备的产物,M103系列重型坦克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装甲兵最艰难的时间内,为美军装甲兵提供了一款能够与苏制坦克直接正面对抗的装备。从这点上来看,M103系列重型坦克,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