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航运
川江航道是长江航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长江三峡蓄水和航道条件的改善,作为川江航道上特有的绞滩随之消失,绞滩船也成了历史。但对于绞滩曾经的贡献,我们不应忘记。
绞滩的贡献
众所周知,蓄水前的川江是典型的峡谷河流,山岭险峻,滩多流急。重庆至宜昌间660公里航道有险滩128处,甲级险滩35处,狭窄单行航道46处。绞滩是设置在急流险滩上游的助航设施,对无法自助上滩的船舶船队实施牵引上滩,被称为川江航道上的“大力纤夫”。
绞滩人对绞滩船系泊定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国民政府向重庆转移,大批军用物资及军事力量由南京、武汉抢运入川,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水运。但由于川江滩多流急,水运无法满足抗战需要。
1938年10月,国民政府交通部成立了川江航业绞滩管理委员会,并于当年11月1日在云阳境内的兴隆滩设立了川江航道上第一座人力绞滩站,装了大小型铁质绞盘和钢筋混凝土基盘,配备递缆浮筒、钢缆绳、竹缆绳、棕绳等设施,采取人力推动绞盘对上行船只绞缆过滩,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过滩的效率。绞滩为大量物质和工厂机器设备转移到大后方,抗日战争后勤供应,加大加快战争物资的运输,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女绞滩工
新中国成立后,川江绞滩于1951年划归航道部门管理。随着川江航道事业的发展,绞滩面貌焕然一新。川江绞滩逐步告别了人力绞滩和转桩自绞,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总设备能力相当于之前的数百倍。
20世纪70年代开始,川江陆续新建了120匹马力内燃机绞滩船19艘,为适应绞滩站机械负荷忽大忽小的特点,试制成功了液压变距器,保证了施绞安全,绞滩生产力更大释放。
1951年,川江航道绞滩保证了兴建成渝铁路19848吨钢材运输任的顺利完成,为成渝铁路在1952年7月1日建成通车作出重要贡献。
1998年5月,为满足三峡二期工程明渠汛期通航需要,组建三峡导流明渠绞滩站。这开创了世界人工河流滩区实施绞滩助航之先河,大大缓解了临时船闸的通航压力,确保了三峡工程建设筑坝截流长江不断航。
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1981年5月,葛洲坝水利枢纽一期工程蓄水,著名的青滩、泄滩、崆岭滩等急流滩21处、险滩9处、单行航道9处消失,有9个绞滩站被拆除。
2003年6月10日,三峡蓄水至135米,川江航道水位提升,江面拓宽,“高峡出平湖”变为现实,川江绞滩全部功能丧失,最后的7个绞滩站也被拆除,完成了历史使命,成为航道发展的“绝唱”。
英雄的“绞滩7号”
“绞滩7号”是众多川江绞滩船舶的一个缩影,也是川江绞滩船舶的经典代表,是一艘英雄的绞滩船。
“绞滩7号”1971年由上海船厂建造,主机功率176千瓦小时,柴油发动机,最大负荷18吨专业绞滩船。主要服役于“万里长江第一滩”——油榨碛绞滩站(距宜昌里程192公里)。该滩属中枯水分流滩,滩口长,落差大,水流急。水位当季时,绞滩站日平均工作时间在16小时以上,最多时施绞船舶60艘次,每季水施绞船舶量达3000艘以上。
绞滩7号全貌
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油榨碛绞滩站工作人员为了保证行轮安全快捷过滩,坚持“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行轮一分难”,高效优质完成了船舶绞滩任务,确保了连续43年无安全事故发生,1987年被交通部授予“双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称号,连续多年获得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航道局等各级表彰。该船舶还先后涌现出“最佳绞滩工”“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肖方木,长江航务管理局“四有”青年标兵、“航道青年明星”和“最佳青年水手”获得者幸坤华等先进典型。
绞滩虽已不在,但它是中国长江最具特色的助航设施,是助航设施的瑰宝。可以将退役下来目前保存相对完好“绞滩7号”作为实物档案来记忆这块瑰宝,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能更好地记录历史、弘扬先进、传承经典。
在中国,绞滩发源于长江,在世界大江大河中,川江绞滩从无到有,经历了从最初的人力背纤拉滩、土法绞滩到人力绞滩最后实现机械绞滩的艰苦历程。通过“绞滩7号”,可追溯绞滩发展史,再现“长江唯一”乃至“世界唯一”的智慧,记录航道特有的集体印象。以“绞滩7号”为载体,可展示川江绞滩在战时大后方精英云集、同仇敌忾、国家利益至上的历史记忆,以及三峡工程建设时航道人“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怀。
绞滩因三峡工程的兴建而消失。在这项举世瞩目的工程建设中,航道人做出了历史贡献和牺牲。将绞滩实物与重庆地方的三峡移民等博物馆相结合,让“绞滩7号”填补大型实物档案空白,从一个侧面立体展示三峡工程建设壮举,向社会展示航道人的担当与作为,提升航道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作为“川江航道精神”发源地之一的“绞滩7号”,伴随着川江航道人一同见证航道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在生动热烈的工作生活中,航道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三特”精神得以传承与发扬。通过挖掘“绞滩7号”发生的那些精神不朽的人和事,可将其打造成展现航道发展历史、传承航道精神的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基地,更加有效地激发起航道青年对航道的认同感与使命感。
目前,“绞滩7号”在巫山航道处作为趸船使用,主体结构保存完整。但因为年久失修,船体锈蚀严重,需做全船油漆保养;绞机等船舶机械设备需做功能性修复;整船相应配套设施需做原貌恢复。
在恢复整船原貌的基础上,可将一楼会议室布置为陈列室,用照片、音视频、与绞滩有关的物件和绞滩人物,全方位立体展现绞滩史;运用多媒体布展陈列室,演示或体验绞滩,让其有观赏性和代入感;对现有川江航道的实物档案进行展存;做好文物修复以及绞滩故事的编写;做好绞滩船陈列地点比选,为保护、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