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0月24日,周恩来总理接到了一通毛主席打来的电话,毛主席在电话中并没有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告诉周总理:来我办公室一趟,有些事要和你商量一下,然后毛主席就挂断了电话。
周总理知道,毛主席这么急着找他肯定是有要事相商,因此放下话筒后,急匆匆地向着毛主席的办公室走去······
毛主席和周总理这次见面持续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却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先后有6万人就此神秘失踪了18年。
毛主席和周总理
那么,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这次会面到底讨论了什么事呢?那6万人又去了哪里呢?
关于这个故事,要从当时的国际环境讲起。
黑云压城城欲摧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
“9、8、7、6、5、4、3、2、1”随着女 时员的读秒逐渐结束,罗布泊内产生了一声巨响,紧接着一朵高达1万多公尺的蘑菇云冉冉升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就此爆炸成功了。当毛主席知道此事后,先后让周总理给张爱萍打了数次电话,确认是否真的是核爆炸,直到张爱萍再三保证后才相信这是真的。
当天,美国在世界各地上设立的13个情 观测站中,有11个捕捉到了核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对收集到的放射性尘埃进行分析后,得出了中国原子弹的核材料为铀225的结论。
紧接着,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采用一种先进的引爆技术引爆了原子弹的消息。
中国原子弹爆炸
原子弹的爆炸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自1959年中苏关系破裂后,帝、修、反等反动势力共同掀起了反华大合唱。
当时,曾经的老大哥苏联在我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不但时不时地宣称要对我国进行核打击,还加紧了对我国实施战略包围的脚步。
可以说,中国原子弹的爆炸,让我们有了让美帝苏修有所忌惮的本钱。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中国的核武器的能力是极为有限的。而且,我国核设施的前期准备工作,比如选址、基建、设备、还有技术培训等多方面都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的。
赫鲁晓夫
虽然1960年赫鲁晓夫一声令下撤走了所有的苏联援华专家,但是核设施是搬不走的。毛主席知道,这种局面必须要改变。
1965年10月24日,毛主席在办公室里踌躇了很久后,将警卫人员全部撤走,然后拿起话筒,说道:“来我办公室一趟,有些事要和你商量。”
过了没一会儿,周恩来总理就来到了毛主席的办公室,毛主席见到周总理后,开门见山地说道:“我打算建造一座地下核长城。”
之后,毛主席和周总理压低声音进行了一次会谈。这次会谈的主要内容,就是将生产核武器的工厂,在我国大三线地区内“克隆”出几个新的来。
毛主席和周总理
这里的“大三线地区”大致上指的是位于我国腹地的13个省、市、自治区,主要在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这里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山脉做屏障,是我国的战略大后方。
一年前美国引发北部湾事件后,毛主席就专门提出要开展三线建设,将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的重工业迁入三线地区,以应对可能爆发的战争。
可以说,“三线建设”就是为了打核战争做准备的,中央专门指示内迁工厂要“大分散,小集中”以及“依山傍水扎大营”,要做到即使是在打核战争的情况下,也能打不烂,拖不垮,在后方继续生产和科研,以支援前线。
很明显,毛主席打算修建的这个“地下核长城”意义非比寻常,我们生产原子弹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和其他国家打核战争,只是为了对美帝苏修产生威慑,让他们不敢轻易对我们动武。将苏联知道大致位置的核工厂搬到苏联人不知道的地方,将会大大抵消敌人的核威慑,毕竟,未知的才是最恐怖的。
三线建设
毛主席和周总理围绕着地图商议了一会儿后,正式定下了修建“地下核长城”的计划。
“金子山”上的“天字第1号”工程
原子弹的核装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纯度在90%以上的铀,一类则是钚。一般生产一枚2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大约要15千克左右的铀,或者5千克左右的钚。其中,钚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需要通过在石墨压水反应堆中用中子照射才能生产出来。
甘肃404厂,就是一个采取苏联技术生产钚的核工厂。
按照计划,中央将会在三线地区修建第2个核原料工业基地,成为404厂的后备单位。因为事关重大,中央专门提出了要求:“新基地必须靠山进洞”,根据保密需要,新基地的项目被命名为“816核工程”(又称816厂)。
404厂原址
为了找到符合中央三线建设要求的新址,404厂的专家们跑遍了位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新疆等省、自治区的90多个厂址,拟订出了17份方案,经过严格的评估论证后,于1966年向第二机械部提交了选址方案。
第二机械部经审定后认为,404厂敲定的3个新地址的确能够满足“三线建设”相关规定,遂对中央进行了上 。
周总理接到二机部的 告后,赶紧拿着它找到毛主席,二人经过商议后,同意了404厂关于核工厂的新选址:四川省涪陵专区白涛镇(在重庆中部,为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旁的“金子山”。
毛主席和周总理
白涛镇位于四川东部,没有与外界交通的公路,旁边挨着乌江,“金子山”人烟稀少,山上草木茂盛便于隐蔽,该山山体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岩石硬度为8。
此地可以说是修建地下核工厂的最理想的地点。钚燃料棒在反应堆内取出后,需要在水中浸泡一年多降低放射性。生产出的核废水可以通过水道排放到长江内。因为长江过水量极大,经过稀释后核废水就不会产生危害性了,
很快,周总理就同意了816核工程修建计划,因为这是“天字第一号工程”,为了保险起见,“白涛镇”和“金子山”这两个地名,就此在我国的官方地图上消失了。为了保密,816厂对外统一称呼为“国营建新机械厂”。
816厂
艰苦开山路
首批进驻金子山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8342部队,他们负责主体工程的开挖和被复,后续工作中的内部工艺设备安装、保障性工程等项目,则由建设部麾下的建筑公司负责。
虽然8342部队番号与著名的8341部队(中央警卫团)只差了1位,但是8342部队和8341部队有着不小的差距,8342部队是一支特种兵部队,原为解放军工程兵第54师,主要承担我国导弹、核武器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工作。
8342部队有4个团和一支师机关直属部队。4个团编制4个营,每营有4个工兵连,一个机械连。师机关直属部队编有安装营、修理营、运输营等部队,可以说,8342部队是当时整个工程师部队中施工技术最好、装备最精良的一支部队。
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梁兴初中将被调至成都军区担任司令员后,亲自前往涪陵地区坐镇指挥工程项目。当他亲眼见到342部队的施工场景时,都不由得赞不绝口。
梁兴初
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梁兴初中将被调至成都军区担任司令员后,亲自前往涪陵地区坐镇,当他亲眼见到342部队的施工场景时,都不由得十分惊奇。
8342部队自1966年下半年开始向“金子山”进发,因为前期准备工作太多,直到1969年8月才正式开工。在这期间,不断有新招募的战士被补充进来。
当然,因为工作特殊,也不是什么兵都能被招进来的,因为涉及保密工程,所以对新兵的政审极其的严格,他们的祖孙三代都要查一遍,确保清白无误后才能成为“特征兵”的一员进来。
因为8342部队和8341部队番号过于相近,很多新兵在得知自己去8342部队时还产生了误会,觉得要去中央首长身边了。
曾经有一位8342部队的新兵战士,上了火车后眼见着列车一路向北,朝着北京方向开去,内心十分兴奋。结果眼见火车过了石家庄后,突然间掉头往南方开,才知道可能不是去北京,之后列车一路跨过黄河、长江抵达重庆。
紧接着战士们下车换乘轮船顺江而下一路到达涪陵码头。直到此时,接兵部队的首长才告诉他们,这里就是部队的驻地。
8342部队的战士
新兵战士们到了驻地后首先要接受长达三个月的教育,第一堂课接受的就是保密教育,涉及工程相关内容一律要求不准拍照,不准宣传,不准 道,哪怕是退伍了也塞给你一张卡片,要求终身保密。
1969年工程正式开工后,金子山上每天都有六、七十个连队同时在上百个作业面内开展工作,当时部队实施的是“3班制4班倒,歇人不歇马”的工作制度,机器设备24小时不停。
开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金子山山体是石灰岩构成的喀斯特地貌,里面有很多的溶洞,有时候刚引爆TNT,突然间就里面流出了大量的暗河河水,直接把施工设备给冲走了。
816工程牺牲烈士的坟墓
除此之外,有时候开山时遇到塌方,一些来不及躲避的战士就这么牺牲了,除此之外,战士们在开山时总会不可避免地吸入大量的粉尘,很多人因此患上了矽肺病。
同时,重庆还是与南京、武汉并列的“中国三大火炉”,靠近乌江的金子山到夏天时更是十分炎热,40度以上高温是常有之事,连战士们床铺上的凉席都是热的。
到了秋天后,当地又开始了“天无三日晴”,基本上每天都要下一次小雨,干了一天活的战士们将衣服洗干净后,第二天都干不了,只能穿着湿衣服继续工作,很多人还因此患上了皮肤病。
除此之外,当地文化生活也异常的匮乏,哪怕是看个“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都成了莫大的享受。
《南征北战》
不过,虽然工作条件十分的困难,但8342部队全师上下无不充满干劲。为了加快工程进度,8342部队师长姚家俊亲自跑到125团2营7连里面蹲点,和相关人员研究如何提高速度,并指导工人们进行工作。
姚家俊在连队待了一个多月后,该连的掘进速度由原来的每天掘进2~3米,一下子提高到了6米以上。
同时,国家也知道修建这一工程的艰巨性,对施工人员的待遇也是很好的。仅就坑道施工部队而言,不但额外发放30元的保密费,每人每天骄傲定量提供1斤半的粮食,除此之外,在施工时还额外补助2两粮食。
不过,因为白涛镇不通公路,距离重庆市区又远,哪怕是坐吉普车最快也需要三个半小时。为了保密,有关部门又对白水镇的水陆交通实施了管制,当时负责运送补给是货运驳船,有时候物资供应跟不上来,战士们就只能吃土豆等战备菜充饥。
816工程
在当时,战士们最期待的就是八一、国庆、以及春节等重要节日,这几天部队会改善伙食,不但会专门杀猪让大家痛快吃,上级还会发鱼给大家吃。
8342部队的战士们经过长达8年的昼夜施工后,挖出了多达151万立方的石方量,完成了主体洞室和30多个分支洞室,100多条连接导洞的施工工作。可以说,战士们基本上把整座山给挖空了。
816地下核工程中冷却水的涵洞
洞室施工
1974年9月,近万名建筑人员收听了在北京召开的“816工程土建安装十一进洞电话动员大会”的转播后,正式开始816工程土建安装工程建设工作。
按照相关设计,816工程中的26个子项工程中的17个都在山洞里面,山洞内布局有致,有的高有的低,相互之间通过导洞或者支洞相连接。可以说,如果没有相关人员带路的话,不明洞内情况的人进去后没多久就会彻底的迷失方向。
816工程
在洞内的土建安装也十分的危险,当时为保证工程如期开工,施工技术人员专门搞出了一个依托洞壁锚杆搭设立脚手架的方案,施工人员需要在三四十米高的洞壁上,靠着锚杆搭建两层悬空挑廊。洞室里面没有自然光,施工人员只能靠着不算明亮的灯光工作,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在洞外建设中,取水口工程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工程之一,能否按时完工,是事关整个工程总工期的重要环节。
取水口泵房所在的地方原先是个泥塘,修建泵房时还需要人工清理淤泥,然后才能往里安装施工机械。一切准备就绪后,工作人员开始一边在江水边采用围堰的方式开挖基坑,一边用大功率水泵将涌进来的江水排出去。
很不幸的是,开工刚没多久就来了一次洪水,直接把围堰给冲垮了,刚开挖没多久的工作面就此被洪水淹没了。
按照工作进度,22公司需在1975年春夏第1场洪水到来之前将取水工程拿下。为此,施工人员们除了采取24小时不歇班的轮班工作制度外,上级还专门调集了除洞内施工人员外的所有单位人员,不管是公司领导、机关干部、还是职工家属,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投入到了施工队伍中来。
建设816工程的工人们
就这样,经过4个多月的积极奋战,22公司的施工人员成功在规定时间内让取水口泵房砼浇筑达到了155.7米标高,完成了既定目标。
在建设期间,22公司先后掌握了重混凝土施工,液压滑模、充水代模混凝土墙体施工等先进技术工艺。1979年时二机部曾专门组织过一次质量大检查,816主体工程合格率高达94%,优良率也达到了51.5%。
永远的816工程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了时代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国际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笼罩在中国上空的“核阴云”逐渐消散,这时候再修建816厂就显得有些鸡肋了。
因此,党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后,于1982年6月下达通知,要求816工程“缓建”。两年后,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下达了“停建”通知。
816工程外墙宣传语
截至1984年为止的18年里,国家为816工程已经拨了7.46亿工程款,在6万多人的不懈努力下,816工程已完成85%的建筑工程和60%的安装工程,只要再投资1亿元人民币,工程就可以在1年内完全建成,可惜,这个伟大的工程还是就此成为了历史。
816工程,可以说是很多人的心血构成的。从外往里看,这座紧靠乌江的金子山上除了两个巨大的烟筒外就是一望无际的密林,完全看不出里面有什么异常。
这两个烟筒起的作用非比寻常,在60年代末和整个70年代,我国的西南腹地一直是美帝和国民党飞机的重点侦察区域,想要守住816厂的秘密,工程师们就想到可以在烟筒上动手。
众所周知,四川多雾,816厂的工程师们就通过烟筒和通气设备往外释放水蒸气,让金子山常年为人工雾气环绕,在外面看不出任何痕迹。
虽然外面看起来平平无奇,“金子山”里面可以说是“别有洞天”。洞口曾有一座重达百吨的钢制大门,据说可以抵挡百万吨当量爆炸产生的冲击波。
洞内上下分为11层,大约有21层楼房的高度,占地面积10.4万平方米,大型洞室十八个,其中主洞室高达79.6米,穹顶跨高31.2米。
816地下核工程中的核反应堆车间
在洞体周围,总共有19个大小不同的洞口,这些洞口有的是人员出入口,有的是汽车运输洞,有的是排水沟或者排风洞,设计的非常合理。
同时,816工程的防备可以说非常的好,能抵挡100万吨当量氢弹爆炸产生的冲击和1000吨炸弹产生的攻击,除此之外,该工程还能抵挡8级地震造成的影响。可以说,816工程就是当时我国乃至世界上建筑设计工程建设的最高水平。
816厂停建后,厂内从事军工科研生产的建设者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在洞内种起了蘑菇,在山上面养鸡、种菜。要知道,这些人里面可不缺毕业于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名校核物理和化工专业的人才。
好在,816厂改制后成立的“中国核工业建峰化工总厂”靠着争取来的大化肥项目,成功实现了转型,避免了停产倒闭的命运。
2002年4月8日,国防科工委对816工程下达了解密令,816地下核工程也于2010年4月,正式以旅游产品的形式对外界开放,吸引了一大批全国游客前来参观。巧夺天工的816工程很快就让大量游客为之倾倒,一位叫做俞孔坚的景观设计师更是将之称为“堪与三峡大坝争锋”,“深埋山间的和氏璧。”
参与816工程建设的老兵在老战友陵园合影
与此同时,816工程这个承载着几代人信念和忠诚的项目,也成为了一座新的国防教育基地,通过身临其境,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一把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