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水“芳华”,那些陪木棉花度过漫长岁月的70后

眼下,一部讲述上世纪70年代年轻人青春故事的电影——《芳华》正在热映,勾起了很多人的青葱回忆。电影中,几位主人公在自己最美好的岁月里,挥洒着热血与泪水,尝尽人生百味。

在南航,曾经也有这样的一群年轻人,他们在生命的朝阳期一脚踏进民航,在客舱里、机坪上,度过一年又一年,兢兢业业、忘我奉献,为南航的事业发展付出着自己的“芳华”。

如今,几十个春秋过去,当初的青年现在是什么模样?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他们身上又留下了哪些痕迹?今天,小编就带你坐上时光机,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那些陪伴木棉花走过青春的南航人。

任永芳

深圳分公司客舱部

01

“我飞过无数的航班,见过无数的旅客。但在每次执行航班之前我还是有一种兴奋和激动,每次在登机之前我总有一份期待。”

任永芳小时,就生活在机场旁边,因此总能看到拖着皮箱、装扮整齐的空姐从身边经过:“那时候心里简直羡慕死她们了,也想象着有一天也能像她们一样拖着箱子飞来飞去。”1985年,19岁的任永芳通过层层选拔,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跻身空姐行列,她回忆道:“那一刻,我的心都要飞翔起来了,激动地好几天都没有合眼,仿佛自己拥有了整个世界。”

第一次飞行,任永芳很早就醒了,精心化妆赶到机场才五点半,她足足在机场等待了一个半小时后,其他人才陆陆续续赶到。当时的飞机是三叉戟,发动机的油味特别重,任永芳呕吐不止,一趟一趟跑洗手间,吐完了擦干净又去为乘客服务,嗓子都吐出血丝来了,恨不得挖个洞钻下去。但就是这样,任永芳第二天依然精神抖擞去飞行,因为她实在太喜欢飞行这个工作了。在八十年代,乘务员飞行没有严格的飞行小时控制,甚至过站时客舱卫生都是乘务人员自己打扫的。“但我从未觉得苦和累,每天快乐的飞行着。”看着现在全方位的配套培训,制度标准也越来越健全,她自觉责任感也越来越强。“有人觉得乘务员的工作就是在飞机上端茶送水,但我却从不这样认为。”她说,在空中确保旅客安全,同时保障服务质量,才是乘务员全方位要考虑的。

90年代初,任永芳在飞机上发餐

弹指一挥的三十二个春秋,任永芳见证了中国民航的飞速发展,救助过急病旅客、执行过诸如运输维和部队这样的特殊任务,更成为了无数旅客的“摆渡人”。数年前,任永芳执行悉尼航班,在巡舱时看到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一个一岁左右的孩子。因为不适应客舱的环境,孩子哭闹得很厉害,在夜航里非常影响周围旅客休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任永芳尝试着跟妈妈一起来哄这个孩子,结果,可爱的小宝贝很快就不哭了——宝贝的妈妈笑了,任永芳也笑了。

摄于90年代,与老白云机场的留影

“再有三年我就要告别蓝天了。虽然在这三十二年当中、我飞过无数的航班,见过无数的旅客。但在每次执行航班之前我还是有一种兴奋和激动,每次在登机之前我总有一份期待。用真诚去打动旅客,善待旅客,飞了32年了、我的责任心告诉我必须这么做。”任永芳说。

王宇

新疆分公司客舱部

02

“每次徒弟犯错误后,我都不会留面子,指出错误后,我会以教员的身份一一告诉她们什么地方错了,下次怎么做。工作就是工作,严谨是首要的。”

亲切温和的笑容、得体大方的举止、细致入微的观察,这是王宇在服务中加分的三大法宝。一起飞过的同事们都这样说:“她总是用心做事,再难的投诉,只要是她的航班,都能化解,让旅客开开心心下飞机。”飞行生涯已经进入第26个年头,乘务长王宇依然在用行动温暖和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印象中最深的应急服务,还是2013年帮助援疆医生吸氧。”多年的飞行生涯中,王宇经历过维和包机、新航线开航、紧急救援等很多重要航班,但那一次帮助旅客四小时“间断式”吸氧却最让王宇难忘。

深圳,世界之窗,这张摆拍堪称当年游客的“标准照”

2013年2月18日,援疆医生梁笃乘坐CZ6885从乌鲁木齐飞往广州,刚起飞10分钟就突然感到心脏不适。闻声而来的乘务长王宇得知旅客心脏突发状况后,快速向机长汇 情况,为可能需要急救做好返航或备降准备,同时广播寻找医生并紧急实施急救程序,帮助旅客吸氧。吸上氧气后的梁笃脸色渐渐好转了!

“当时飞机上只有四瓶氧气,我最担心的是不够用。”王宇回忆说。她站在梁笃身边,一边帮助他吸氧,一边轻声安慰,脑中迅速思考着应对之策。10分钟后梁先生感觉自己好些了,示意乘务员先将氧气面罩拿开。王宇立刻想到“间歇性吸氧”的好办法。一路上,只要梁先生示意需要吸氧,王宇便赶紧连接好氧气设备,好转了立即关闭。安全抵达广州的梁笃经过治疗身体好转,特地制作锦旗送到了南航。

这类紧急的情况,在王宇的飞行生涯中并不鲜见。“2011年德黑兰飞往北京的航班上还救治过一名癫痫发作的旅客。”王宇回忆,“那趟航班上有医生帮助,最终也是平安到达目的地。”

“师傅‘见多识广,和她搭班心里不慌’”王宇曾经的徒弟张婧颖说道。如今的张婧颖也已经和王宇一样,成为了一名教员。细细算起来,王宇带过的徒弟很多,她们都在乘务岗位上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每次徒弟犯错误后,我都不会留面子,指出错误后,我会以教员的身份一一告诉她们什么地方错了,下次怎么做。工作就是工作,严谨是首要的。”王宇说。“以前不理解师傅的用心,时间长了才发现,她真心对我好,对我的工作提升帮助很大。”作为徒弟的主任乘务长甘丽影说道。

多重角色的扮演也让王宇带起徒弟来得心应手。“教的东西很多,但是一定告诉她们什么是该做的,什么不该做。把她们当做自己孩子一样对待,他们成长会更好。”王宇说道。

王焕艾

黑龙江分公司飞行部

03

“40年对飞行的坚守,就是从每天的穿衣戴帽、航前检查、起飞降落开始的。”

王焕艾的最后一次飞行,落地后,摄影师抓拍下这张照片

12月17日傍晚时分,黑龙江分公司执飞的CZ3010航班平稳降落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随着最后一位旅客下机,飞行员王焕艾完成了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个航班任务。与往常不一样的是,这次返航后,他并没有第一时间走下飞机休息,而是站在驾驶室门口,向走出客舱的旅客们一一告别。“明天我就满60岁了,今天是我的最后一次飞行。” 从20岁时驾驶运五冲上云霄,到60岁时使用空客迎来送往,他已经习惯了每天向着太阳飞行的日子,现在要告别他心爱的飞行事业,还真是有些舍不得。

飞行40年,他安全飞行31000小时,总里程18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飞行440多圈,这位老飞用行动证明了他对飞行事业的坚守与热爱。他骄傲地说:“我这40年对飞行的坚守,就是从每天的穿衣戴帽、航前检查、起飞降落开始的,40年的飞行,没有请过一天假,没有迟到误班过一次。”

“越飞得久,越知道安全才是最重要的。”王焕艾回忆起自己的飞行生涯,有两次经历让他刻骨铭心。一次是他执行的哈尔滨至张家界的往返航班,当晚在张家界的起飞时间是凌晨一点多,夜航过站飞行检查结束后,旅客准备登机,他又认真的进行了一次夜间绕机检查,发现右液压系统渗漏液压油,且情况较为严重,立即通知当地机务人员进行处理,成功的避免了一次空中应急放轮的严重事故征候。还有一次,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飞机在哈尔滨上空盘旋无法落地,申请备降长春,他在机载仪表全部失效的情况下,用一个原始的罗盘,并联系空军利用亚点定位方法,使飞机成功找到航向,安全落地长春机场。

“飞了一辈子,最亏欠的是家里人。”飞行员的日程排得很满,他跟家人聚少离多,所以在休息的时候,他总喜欢宅在家里看看书,给家人做做饭,或是和家人散步聊天。“父亲是我人生的榜样,是我和妈妈依靠的坚实臂膀。”王焕艾的女儿这样说。她还珍藏着父亲在她两岁时在意大利给她买的小鞋子,她说看到这双鞋子,就能感受到浓浓的父爱,明白不论父亲飞到哪里,都心系着家人。

也曾“鲜衣怒马”少年时

如今,这位老飞挥别了他的“光辉岁月”。告别仪式上,面对来迎接他的同事及家人,王焕艾激动地说“今天我光荣退休,我祝大家安全飞行,我的心永远和你们一起飞翔!一次飞行,一生相伴!希望这份职业可以成为每个飞行员钟爱一生,坚守一生的事业,也希望这份职业可以成为每个飞行员引以为傲的光荣!”

王少杰

GAMECO附件业务中心

04

“实事求是,认真负责;严格要求,遵章守纪;迅速准确,细致周到;团结协作,刻苦耐劳——这32字的机务精神,也是我的师父教给我的。”

王少杰,1980年参加工作,当时是广州民航局机务大队四中队无线电分队的无线电修理员。因为从小喜欢拆装收音机、摆弄无线电,工作后靠自学、培训,很快成为无线电维修领域的业务骨干。王少杰见证了中国民航的发展。从业以来,他维修过苏制飞机伊尔14、安24,英制的三叉戟飞机,美制的波音737、747、757、767、777,空客的A320、A330等飞机的无线电通信、导航、雷达、飞行记录器系统的电子设备。王少杰师从当时民航广州管理局机务大队四中队无线电修理技术骨干王毓珍,做事利落的女机务。

“实事求是,认真负责;严格要求,遵章守纪;迅速准确,细致周到;团结协作,刻苦耐劳——这32字的机务精神,也是我的师父教给我的。”王少杰说,“作为一名机务人,这也是我近40年来一直坚守的信条。”自从参加工作,王少杰没挪过窝,一直工作在无线电维修一线。不是没有机会离开,是不愿意离开。他就喜欢听着车间电子设备的脉冲声,摆弄各类会发光会响的电子元件,更喜欢看着一件件无线电设备经过修理后,重新安装在飞机上,让飞机重返蓝天。

37年过去了,小王变成了老王,头发白了,眼睛花了。37年,他把从师父王毓珍那学到的32字机务精神一点一滴地传给了数不清的徒弟。邓国洪1988年参加工作,是GAMECO合资前入职的员工,从入职就跟着王少杰。“刚来就听说师父是技术能手,自己还担心,到底能跟着学多少本事。”别看王少杰1米8左右的个头,高高大大,但当起师父时却是和风细雨,耐心细致。“师父是启发式教学,他一般不会直截了当告诉你怎么修,而是提供一些线索和思路让你自己思考,循循善诱。”

邓国洪回忆,刚入行修理波音737甚高频通信收发机,因为时间充裕,师父让他自己独立修,依据手册故障隔离,引导自己不断缩小故障范围,中间穿插维修历史经验教训,比如电容极性接反会导致爆炸等。在王少杰指导下,邓国洪顺利完成首次甚高频修理工作,更加自信。“师父手把手操作示范,毫不保留地传授。他常说,干机务这一行,关系到广大旅客的生命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一丝侥幸,要坚决按厂家、工卡施工,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从业近40年,王少杰没有停止学习,四五十岁的年纪还在坚持学英语。“师父是技术能手,都没有停止学习,我们这些做徒弟的也深受感染。”还有三年,王少杰就要退休了。“退休前,尽可能多培养新人。” 这是这位老机务很简单,也很实在的想法。

夏汉华

湖北分公司客舱部

05

“其实不管是谁,都应该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热爱什么,认真工作,认真过好当下,让生命的每一天都充实而无憾。”

90年代,执飞国际航班,与外国政要合影

1986年,带着对蓝天的美好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通过层层选拔闯关,18岁的夏汉华加入了中国南方航空湖北分公司的大家庭。在后来的岁月里,她见证着南航湖北分公司的发展,从最早开始飞肖特360到国产的运七再到波音757到现在的波音738,从南航湖北公司最初的几条国内航线,到现在南航湖北拥有四条洲际航线其他航线遍布国内国际。在飞行三十一年的日子里年年全勤且无迟到无漏飞,这个记录至今在湖北客舱无人能破。从青春岁月到桃李满园,30年来,夏汉华对待乘务工作始终如一,这样的热情,让她很快成为了空乘中的佼佼者并当选为乘务长,努力、虚心、热心是领导同事对她多年工作的一致评价。

空勤人员的作息不规律,难免会遇到生活和工作上的种种问题,免不了的,事业、爱情、婚姻、家庭各方面都可能会遇到挑战。但是,夏汉华却很好地做到了家庭和事业的平衡,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逐渐在对自我的追寻中找到了平衡点。她有一个不管白天黑夜刮风还是下雨都会接送她的丈夫,并且在去年喜得金孙,可谓是“人生赢家”了。

旁人问到她事业成功的秘诀,夏汉华说,很感谢先生和家人对她工作的支持与理解,让她得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岗位上,从一次次“摆渡人”的角色担当中,获得了成就感和幸福感。积极作为,力拼进取是她多年来始终不渝的工作信条,这更加说明了她是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她说,其实不管是谁,都应该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热爱什么,认真工作,认真过好当下,让生命的每一天都充实而无憾。

30年的飞行生涯即将收官,夏汉华现在只想站好最后一班岗,为自己的职场经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重要的是保持好心态,在有限的时间里,继续享受飞行的过程。”

张晓蕾

北京分公司客舱部

06

“作为空姐每天都要处理很多棘手的问题,遇事沉着冷静非常重要,处理的好可能挽救一个旅客的生命。”

22年后,张晓蕾还清楚记得她踏上空乘之路的第一个瞬间:飞机在地窝堡机场徐徐落地,天上有月如钩,地上灯火通明。 22年前的那个夏天,在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包括张晓蕾在内,十几个新疆姑娘,提着包裹行李,怯生生地望望天上月,看看地上灯。她们即将成为这里的空姐,她们既兴奋又忐忑。

“我从小性格就比较开朗、这决定了我一生无论遭遇什么状况,都不会消沉,总是积极面对。”张晓蕾说。从小学开始,张晓蕾一直都是班上的文艺积极分子。到了要读高中的年纪,机缘巧合下,张晓蕾和同学一起考入了首次在疆招生的航空专门学校,毕业后,顺利加入南航,从此与蓝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的“全家福”

“到南航的当晚,大家就住进了单身宿舍,接受半封闭化管理。”张晓蕾说,那个年代,汽车从市区开往机场,沿途一片荒凉,泥巴路,坑坑洼洼,残破的农舍,一片片庄稼地,摇着尾巴的狗,在路边嬉戏的孩童…就是在这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环境里,张晓蕾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业务培训。“一块是理论课程:英语、礼仪、服务技巧、顾客心理学、紧急情况处置、熟悉各种飞机的型号等等。另一块是实际操作:比如应急处置,陆上撤离要在90秒内完成,海上撤离要在120秒完成。”,“撤离,那就是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组织乘客从充好气的滑梯上跳下去,不知为什么,别人从上往下滑时害怕,我却开心得不得了。”张晓蕾说。

三个月的培训结束后,张晓蕾第一次走上了飞机,“飞第一个航班,头脑一片空白,不知所措,不知道要干什么。”张晓蕾说,好在,还有师傅带着,她就盯着师傅,她干什么,自己就跟着干。“由于工作很用心,张晓蕾很快出师,开始放单飞。但她很快感受到了空姐那美丽光环背后的不易。 “飞机上的工作,由于要面对各类人群和各种突发情况,你得时刻绷着一根弦,也要懂得随机应变。”张晓蕾说。

有一次,张晓蕾执飞拉萨-重庆-北京航班,客舱里一位中年男子,在飞机快要降落的时候,突发呼吸困难,接到乘务员 告后,身为乘务长的张晓蕾,顺手从座位后取下氧气瓶,冲到他的座位旁,彼时,旅客已经两眼翻白,全身僵硬。张晓蕾见状,一边扶起旅客,给他戴上氧气面罩,一边吩咐安全员去 告机长,安排同事在机舱里广播找医生……接着,一位医生走上前来,乘务员给医生取来了机上的急救药箱、冰块,机长通过塔台向机场地面 告该情况,机场派了医护人员接飞机……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这名乘客终于脱险了。

旅拍,在那个没有PS的年代。

“作为空姐每天都要处理很多棘手的问题,遇事沉着冷静非常重要,处理的好可能挽救一个旅客的生命。”回想起那件事,张晓蕾感慨地说,身为一名空乘,除了为旅客提供舒适的高空服务,还肩负着保护旅客生命安全的责任。20多年过去,岁月并未在张晓蕾脸上留下多少痕迹。她依然有一张阳光、祥和、俏丽的脸,还有爽朗的性格和清脆的笑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