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 两个整版讲述亮丽北疆的非凡十年

7月15日

《人民日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内蒙古篇

两个版面

展现亮丽北疆的非凡十年

《 人民日 》

( 2022年07月15日 09 版)

亮丽北疆 奔腾向前

随风起伏的绿草间,风力发电机悠然转动,将电力送向远方;崇山峻岭的松涛中,鸟儿欢快鸣叫,栖息在自然馈赠的家园;地下采煤机隆隆作响,将煤炭输送到地面……风景如画的内蒙古自治区生机勃勃,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幸福安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全区各项事业奔腾向前,内蒙古大地正发生亮丽蝶变。

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盛夏时节,锡林郭勒盟乌拉盖草原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绿草茵茵、鲜花争艳、牛羊遍野,蜿蜒的九曲湾穿行其间,令人心旷神怡。在乌拉盖管理区哈拉盖图农牧场洪浩勒图分场,牧民齐贵龙创办的草原旅游基地,正吸引众多游人前来。

20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因气候变化、过度放牧,草场出现严重退化的迹象。为此,齐贵龙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转变传统畜牧方式,注重草畜平衡、减少牛羊数量,改良育种、围封禁牧,让草原大地喘口气。十多年来,草原生态逐渐好转。前些年,齐贵龙筹备发展草原生态旅游,将自家草场的 围栏、棚圈、围墙等拆除,恢复草原自然风貌。如今老齐家的草场,随处可见灰鹤、野鸭、鸿雁、旱獭等野生动物,成为当地著名旅游景点。“现在草原生态好了,来旅游、摄影的人越来越多,加上餐饮、住宿、出售肉奶特产等,收入比过去翻了好几番。”老齐笑道。多年来,当地由传统畜牧业向生态旅游畜牧业转变,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减少’,年均完成营造林1000万亩、种草3000万亩,年均完成全国40%以上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任务。”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郝影介绍。

近年来,内蒙古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始终坚持把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三区三线”硬约束,全区一半以上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七成以上国土面积划定为生态空间。

全力以赴把结构调过来、功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

夏日的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木葱茏,在这片绿色之下350米处,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布尔台煤矿的采煤机正稳步向前掘进。随着采煤机的移动,液压支架自动跟机拉架,开展作业。“原来每个支架都需要单独手动操作,费时费力,而现在只用手机就能同时操作100多个支架。”综采二队支架工高彦军边说边轻点手机,巨大的支架随之缓缓移动,压力、采高、行程等数据显示在手机屏幕上。矿山设备互通互联,这得益于我国自主研发的矿井设备智能操作系统。如今,这套系统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国产智能操作系统安全可信、自主可控,令我们推进煤炭产业智能化转型的底气更足了。”神东煤炭集团副总经理贺海涛表示。

近年来,内蒙古下大力气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以煤炭工业为代表的能源产业发展呈现出智能、绿色、高效的特点。按规划,到2025年,内蒙古将基本建成绿色、集约、高效、智能、安全的现代煤炭工业体系。

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蕴藏着得天独厚的稀土资源。在百余公里外的包头钢铁集团生产线,这些稀土矿被转化成耐磨、耐腐蚀、耐低温、抗拉拔的稀土钢。近年来,包钢集团推动稀土生产工艺技术变革,开展一系列技术改造工艺实验。“我们取得了稀土钢用稀土铁合金、高纯稀土金属靶材、稀土玻璃涂层等一批填补国内外空白、打破国外垄断的科研成果,推动稀土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包钢集团总经理助理、北方稀土董事长章智强说。

“我们全力推动稀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稀土产业完整链条,实现了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全覆盖。”包头市市长张锐表示。到“十四五”末,包头市稀土产业有望达到千亿元规模。

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高效联栋大棚让土地利用率达到95%以上,工厂化育苗让能耗降低了70%以上,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实现了节肥节水70%、减药50%以上,一名工人就可管理600亩土地的灌溉施肥。“通过引进新品种,良种良法配套,亩均增收50%以上,园区年收入达千万元。”园区负责人赵永亮说。

近年来,内蒙古通过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种业振兴、奶业振兴行动,推动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在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牧民谷洪波望着自家智能化犊牛养殖区里的牛犊,眼中满是欣喜。“这是牛犊的‘幼儿园’,可以改善其生活环境,将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2020年4月,伊利集团在这里布局了养殖加工一体化的有机乳制品项目,当地随之启动了13个规模化奶牛养殖示范牧场建设,谷洪波的牧场就是其中之一。“智能化的牛舍、挤奶厅、青贮窖、干草库等一应俱全。今年我计划再进800头奶牛,明年可达6000头。”谈到未来,谷洪波信心满满。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到2021年的十年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翻了近一番,从刚刚迈入万亿元门槛,到跨过2万亿元大关。目前,内蒙古非煤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近60%,经济发展正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粗放高碳型向绿色低碳型转变、由分散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今日的内蒙古正全力以赴把结构调过来、功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各类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的同时,能源、矿产、种植、畜牧等行业也正实现华丽蜕变。

各族群众生活幸福祥和

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牧民们细数生产生活的变化,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手机放牧”。一辆皮卡车,一台摩托车,再加一部手机,是牙克石市莫拐农场55岁牧民李全胜的“放牧装备”。这天,他要为马群更换电子定位器。查看马群定位,电子地图精准显示,马群在西北方向8.39公里的草场上。“定位器套在马脖子上,充满电能用20多天,其间,马群放出去自己吃草,我只需要用手机控制给饮马的水槽放几次水就行。”老李感叹,“真想不到,坐在家里点手机、看监控就能放牧,改变了过去‘人不离畜’的传统放牧方式。”

近年来,内蒙古牧区智慧广电宽带 络覆盖与服务工程让全区所有农牧民都用上了无线 络,智慧农牧业逐步在农村牧区落地,铺就发展快车道。

来到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巴彦淖尔嘎查,34岁的都仁吉日嘎拉在外10多年,今年返回家乡,被选为嘎查党支部书记兼嘎查长,“选择回来,就是看到牧区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十多年前,嘎查95户常住牧户只有几户通了常电,牧民出行还要走土路。这几年,除特别偏远地区,人们基本都用上了 电,水泥路直通家门口。“所有牧民的出行都不成问题了,从今年开始,我们通 电的速度也在加快,牧区再也不是留不住年轻人的地方了。”都仁吉日嘎拉说。截至2021年底,内蒙古公路总里程达到21.26万公里,778个苏木乡镇已全部通硬化路。建制嘎查村共计11058个,除6个不满足条件的,其余全部通上了硬化路。

小厕所关乎大民生。在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镇平安村,村民叶淑敏家新改造的卫生间干净整洁,热水器、洁具、冲水马桶一应俱全。“再也不用到户外上旱厕了,厕所进屋让咱农村大变样。”叶淑敏高兴地说。目前,内蒙古农村牧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35%,97.7%的行政嘎查村建立了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农村面貌大为改观,村民的幸福感大大提升。

十年来,各族群众的吃穿用度、生活品质都有了显著提高,随着社会发展、居民富足,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跟上时代发展潮流。高铁穿行草原之上,互通互达的航空运输 络让出行更加便捷,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让农牧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上门服务”;电子商务走进农村牧区,让农牧民直播带货更为便捷。如今,在内蒙古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各族群众团结奋进,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

《 人民日 》

( 2022年07月15日 10 版)

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牧民增收 日子红火

进门一落座,朝鲁门就忙不迭掏出手机,向客人展示自己打印在手机壳上的骏马照片。

朝鲁门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希日塔拉嘎查的牧民。“当了一辈子牧民,我唯独喜欢马。现在生活好了,养马、赛马,那感觉别提多美了!”朝鲁门高兴地说。

打量这位52岁朴实牧民的住宅,瓦房窗明几净,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厨房里橱柜、餐桌一尘不染,要不是房子坐落在草原上,一点看不出和城里的楼房有什么区别。

说起如今的幸福,朝鲁门不禁提起十几年前的艰难生活。“家里4口人虽然有5000多亩草场,养了一两百只羊,可由于羊的品种不好,肉少价低,一年下来,卖的钱才刚够买过冬的草料,还要供两个儿子上学。”

转变发生在近10年间。朝鲁门先是响应政府号召,卖掉多余的羊群,换成小牛。同时,改良育种,牛的品质、价格上去了,日子也越过越好。

2012年前后,水泥路修到了朝鲁门家门口,使得肉类能够第一时间运出。2014年,嘎查又通了常电,随之而来还有 络覆盖,朝鲁门通过互联 和手机,随时能掌握第一手畜牧业信息。“去年我就是在牛价最高时卖掉了一批牛犊,一头多卖了2000多元!”朝鲁门说。

朝鲁门的生活转变,源自近年来内蒙古着力增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加强科技创新,积极调整牲畜品种结构,推广品种改良,令无数像朝鲁门一样的普通牧民从中受益。

这两年,朝鲁门为了扩大生产,又从周边牧民手里租了3000亩草场,牛群也从最初的十来头增加到80多头,每年纯收入三四十万元,加上草畜平衡补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生活富裕了,朝鲁门开始买马、养马、驯马,遇到那达慕大会准去参加。“别看我现在买马是出于爱好,说不定未来会从养马中找出商机。到那时,生活就更美了!”朝鲁门笑道。

党建引领 助力振兴

牛肉干、奶制品、火锅底料、羊杂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曙光村的“正北方云仓”电商平台仓库里,工作人员熟练地分类打包、称重打单、配货装车,将产品发往全国。

前不久,在曙光村,金河镇电商产业发展“共同富裕党建联盟”召开协调会,讨论如何帮助电商平台更好发展。“你们把需求讲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金河镇党委书记李瑞峰对两位年轻的电商平台负责人高宇和张青说。“村子离市区近,交通便利,仓储成本低,周边农副产品生产企业多,代发货需求大。”高宇解释了在曙光村开办电商平台的缘由。“村党支部积极发挥作用,在基础设施、人才培训、广泛动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引导村民参与进来。”曙光村党支部书记高二忠说。

“这几年我学会了不少技能,一年多收入五六万元,还能就地就业、照顾家人。”在村党支部的动员下来到企业工作的村民曹青青说。

随着规模不断扩大,“正北方云仓”电商平台年销售额达800万元,带动周边60多名村民就业。“但是在扩大仓储用地、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仍面临不少问题。”高宇说。

2021年4月,在金河镇党委牵头下,由“正北方云仓”党支部、赛罕区委组织部、区工信局、区科技局及周边5个村党支部等联合共建的金河镇电商产业发展“共同富裕党建联盟”成立了。“通过党建联盟,我们与各村党支部在协调仓储场地、人员招聘、收购农产品时,更加便利顺畅。同时,组织部门提供人才政策指导,工信部门帮忙解决企业服务等问题,科技部门帮助解决农产品电商发展等问题。”张青说。

2021年以来,呼和浩特市以“村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为主要形式,组建“共同富裕党建联盟”,将地域相邻、产业相似的村党组织、企业及合作社党组织等以再组织化形式联建共建。目前已组建“共同富裕党建联盟”68个,联建共建党组织626个,覆盖村党组织321个,推动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

智能矿山 节能高效

“12套高压智磁节电器全部投用后,预计每年可节约电量500万度。”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的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公司选煤厂,总工程师乔治忠兴奋地介绍新设备。这是近年来,准格尔旗大力推动能源产业智能化、绿色化的缩影。

在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矿,数辆自卸车往来于矿坑之间。“这些矿车原来是能耗大户”,准能集团环境保护部主任郑海峰说,“我们通过分析每台车的运行数据,对电控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每台车能够节省5.4%—6.3%的燃油。”

这些自卸车还实现了自主驾驶。“无人驾驶模式下,矿车的控制更加精准,能耗更低。”准能集团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副矿长郭安斌介绍。今年,准能集团无人驾驶编组累计运输里程3.2万公里。

在不远处的复垦区,小溪潺潺,瓜果飘香。利用复垦区土地资源,准能集团积极推进“生态+光伏”项目建设。“我们规划了100兆瓦露天矿复垦区治理光伏项目和4个5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6.9万吨。”郑海峰说。

来到准能集团的一处废矿物油配制间,车间里一尘不染。在这里,每年有近千吨的废矿物油被制成工艺用油。废矿物油制备班班长李中源介绍,“处理废矿物油的传统填埋法和焚烧法存在泄漏隐患,还会污染大气。”近年来,他们攻克了技术难关,从2014年至2022年6月,累计回收利用废矿物油7428.562吨,降本增效5000余万元。“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成效的背后,是智能化矿山建设的整体布局。”准能集团机电管理部主任赵光辉说,今年,集团将实现选煤厂100%智能化、煤矿智能化技术及建设100%覆盖,继续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民族团结 幸福和美

夏日傍晚,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达斡尔民族乡,湿润的山风吹来阵阵清凉。诺彦托布村村民杜桂英从乡里的民族手工艺传承展示中心出来,手里拿着她刚刚刻好的牛皮画,兴冲冲地往家走。

杜桂英今年55岁,是鄂温克族人,她的丈夫范翠林是达斡尔族人。如今孩子都已成家立业,清闲下来的杜桂英隔三差五就去乡里学习手工艺品制作,手艺愈发熟练。“今天儿女都带着孩子回来了,得让他们看看我的手艺。”杜桂英说。

来到村里,颇具特色的民居映入眼帘,街道干净整洁,路旁绿树成荫。诺彦托布村是个小村,常住人口300多户,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1/3。

走到院门口,杜桂英遇上了刚从苗圃回来的丈夫。范翠林在乡里的内蒙古元圻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工作,负责林地的管理和维护。二人一同往屋里走,屋里一大家子人热闹非常。

女儿范玉晶正拉着爷爷范传江的手,“爷爷您气色不错,走起路干起活,丝毫不输年轻人!”爷爷听闻,笑得合不拢嘴。爷爷范传江是满族人,奶奶康凤芝是达斡尔族人。“年轻时,每到过年,你奶奶做手把肉,我做萨其马。邻居都羡慕咱家,春节能吃两样美食。”

刚吃完饭,村党支部书记康万青来访。他是来邀请杜桂英参加过几天村里组织的文艺汇演的,杜桂英一口答应。

在达斡尔民族乡,有几十个像老范家这样的多民族“团结户”。乡党委副书记凯楠说,“这些‘团结户’日子幸福和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呼伦贝尔市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加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2018年,呼伦贝尔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

荒山披绿 绿树生金

7月,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林场,树木繁茂,郁郁葱葱。52岁的苏木山林场场长张锋在林场办公室紧盯着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热成像、高清摄影等10多个画面显示在大屏幕上。

“别看现在是一片绿色海洋,可在几十年前,这里却是一片荒山秃岭,是一代代林业人的坚守让苏木山从荒山变为了绿山。” 张锋说。

如今年逾八旬的董鸿儒老人,是苏木山林场最早的林业人之一。从18岁到退休,他一直坚守在苏木山。那时,面对寸草不生的荒山,他下决心要在苏木山种树。“刚开始大家都不知道苏木山适合种什么,从杨树、桦树到榆树、杏树,挨个试种,结果连续3年都没种成。”董鸿儒回忆。

直到一天,董鸿儒偶然发现苏木山脚下有一棵长势良好的华北落叶松,他眼前一亮,但不敢贸然试种。当听说河北有处林场自然环境与苏木山相近,并且将华北落叶松种植成功,他便立刻前去考察,并买回了80斤种子育苗。“经过育种、试种,我们发现华北落叶松成活率达到85%以上,从此苏木山确定了以华北落叶松为主的造林方案。”董鸿儒说。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苏木山逐渐披满绿色。

近年来,苏木山林场积极推动数字林场、智慧林场建设,高标准发展现代森林防火体系,同时与内蒙古自治区林科院合作,试验种植混交林。“我们种植油松、樟子松等,既能涵养水源,还能带动周边的生态旅游。”苏木山林场党支部书记董存战介绍,“我们还计划发展蘑菇等林下经济作物,积极探索林业碳汇交易,让这片绿色海洋真正变为绿色银行。”如今,苏木山林场森林覆盖率达74.8%,真正成了一座绿色宝库。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年均完成营造林1000万亩,完成森林抚育265万亩、退化林修复118万亩。

绿色发展照亮未来(新跨越 新期待)

近年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连续实施十多年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使内蒙古大草原得以休养生息;全面停止林业商业性采伐,令全国最大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挂斧停锯”;被联合国列为可借鉴典范的库布其沙漠治理,让寸草不生的黄沙染绿;持续推进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综合治理,“一湖两海”水域面积保持稳定……

绿色是内蒙古发展的底色。做好生态保护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也为内蒙古的发展积蓄着不竭动力。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今天的内蒙古可谓“风光无限”。电力总装机全国第一,新能源装机全国第一,内蒙古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做强现代能源经济。发展优势新兴产业,在完成化石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的道路上,内蒙古风电光伏变“绿”成“金”。今年,内蒙古提出要实现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达到40%左右,2025年实现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不断发展“绿电”,内蒙古能源产业体系向“新”而动。

作为国家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持续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宜粮则粮、宜牧则牧。近年来,全区化肥、农药使用量由零增长转向持续负增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地膜回收率持续提高。从米面油到杂粮豆,从奶制品到牛羊肉,绿色优质农畜产品供给能力提升。

构建美丽国土空间,将自治区一半以上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七成以上国土面积划定为生态空间,对内蒙古来说,这不是限制,而是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积极稳妥推进实现“双碳”目标的坚定决心和坚强信心。

发挥优势、顺势而为,内蒙古自治区奋力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为明天铺就更加光明而广阔的发展道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