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大咖和行业泰斗智慧碰撞 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12月21日上午,2019国际工程科技高端论坛暨第十三届中国工程管理论坛开幕式在济南举行。院士大咖和行业泰斗齐聚济南,碰撞智慧、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傅志寰院士夸赞济南:“城市大脑”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傅志寰演讲主题围绕交通强国展开,他指出,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但不是交通强国。建设通强国,要有全球的视野,借鉴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经验,但要避免走这些国家走过的弯路。比如,美国飞机加汽车的运输模式,不是绿色的;欧洲铁路标准不一,难以互联互通;日本国铁在上世纪不得不拆解、重组进行民营化。经验表明,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在技术领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时靠不住。

  他认为,未来十年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得的窗口期,过时不候,在窗口期需优规划、调结构、转综合、补短板,构建现代综合立体的交通基础设施 。要创新出行模式,构建强国“123交圈”,以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为主体,构建都市一小时通勤群,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构建城市圈两小时商务圈,以高速铁路为骨干,构建城市3小时交通群。另外,快建运输要构建全球的“123”交通物流圈,国内一天送达,周边国家两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三天送达。

  谈及共享单车,傅志寰称“情有独钟”,他介绍,共享单车经历了一哄而上,遇到困难后进入低谷期,如今发展又有所提升的发展阶段。目前,共享单车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建议政府对共享单车加强监管,同时要宽容,创造更好地经营环境,用改革方法创造新的机制。

潘云鹤院士:人工智能2.0催生多种产业智能化

  在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理论的建模,技术的创新,软硬件的升级都在整体推进。大数据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和自主智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五个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等人近期调研杭州、成都、深圳等多个城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情况,发现人工智能2.0和5G、工业互联 、区块链结合在一起,成为实体经济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催生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使生产制造走向智能化,引发实体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

  潘云鹤认为,最低的一个城市是生产智能化,第二个是企业运作智能化,第三个是产品创新智能化,第四个是产业链接智能化,第五个是经济调节智能化。

  他以正泰新能源生产智能化为例,讲述了生产智能化模型。正泰持续推进用机器来代替人工,用智能化和自动化来解决生产,这个生态的自动化已经到了90%以上。产品品质极大提高,不良率下降了35%,人力大幅度精简,效益大大提高。

  这个制造业的生产智能化模型是这样:首先进行装备的自动化,然后加大人工智能系统,自动自主系统,和人结合起来,实现人机交互的智能化,这两个技术结合起来,自动自主系统和人机交互自动化基本就可以完成这样的东西,这是制造业的第一层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他以大渡河水电为例讲述了企业运作智能化模型。大渡河是一条很有名的河,全长1000多公里,修了10个水电站,都归大渡河水电管。它对多个电站联合调度,在周围几个省布置了105个自动监测点,同时收取中国、美国和欧洲的气象数据,构建了一个新的大数据水情预 模式,周精度达到95%。有了这些数据,多电站联合调度,通过精确预 ,十几年来增加利润24亿元。哪个电站多发,哪个电站少发,可以统一进行调度核算。

  这个模型实际上是分四个步骤:装备自动化、工业互联 、大数据节能平台、用人工智能工具实现智能大数据的各种应用。现在它的企业应用依旧在进化。

  他以盲人眼镜为例讲述了产品创新智能化模型。盲人是不需要眼镜的,但这个企业在眼镜上装了两个摄像头,里面装了耳机,把摄像头看到的情况自动分析告诉盲人,前面有没有障碍物,障碍物在什么方位,前面有没有台阶,是向下还是向上的。它把图像变成了语音,用语音告诉盲人,还可以帮助盲人看 、导航。

  这就是产品创新智能化的模型,原来的产品、服务加上传感器系统和通信系统,再加上人工智能的计算系统和控制系统,就可以提供新的服务。

  他以华为的供应链管理讲述了产业链接智能化模型。华为在受到打压的时候,它的供应链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其实华为很早就开始进行供应链管理,它收集了学院论文,开源知识库,媒体信息,产品信息,采购信息,制造信息,交通信息等。这些信息混合在一起,把供应链上面的各个部件都进行了优化管理。

  工业供应链管理最后要打造的模型,需要本产品和本部件有关的信息,企业的信息,质量的信息,价格的信息,技术的信息等,然后用人工智能来为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画像,从而为供应链的部件画像,进行备胎选择,使得这个产品能够进行优化。

  他以一些地方的管理平台来讲述经济调节智能化模型。比如义乌用人工智能来管理经济,首先汇聚数据,把各级政府的数据和省市的数据,以及本地区企业的数据和互联 的数据融合起来,把这些数据之间的测算进行关联,建立产业知识库,企业知识库,产品知识库,专家知识库等各种各样的知识库,对全球的企业进行产业分析,对区域的经济进行分析。它可以给企业画像,给产业画像,给区域的宏观经济画像,最后可以用于地方政府监测经济和调节经济,可以用于产业园区的产业链分析和精准的招商,可以给企业运行评估,以及企业与企业的合作进行分析等。

  他认为,政府如果想调节经济的话,就要关心上述后三个模型。而一到四个模型是企业应该关心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产品与产品之间,最佳状态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互联关系,这样可以使产品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

  潘云鹤最后说:“我们要大胆的创新,人工智能的发展要和经济相结合,要和人民的美好生活相结合,人工智能2.0一定能够沿着这一方向,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走向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

孔翰宁院士:科学界商界政界携手共同推动德国工业发展

  孔翰宁: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国家科学工程院理事长、前院长,量子物理学家、德国政府总理科技顾问,德国国家未来移动平台(NPE)工作组主席、德国“智能服务世界”(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生产、“美好生活”等领域研发与应用)工作组联合主席、S A P 前执行董事会主席兼C E O 、宝马公司独立董事、监事会成员。孔翰宁教授是公认的“德国工业4.0之父”、德国政府工业技术领域首席顾问、IT行业第一智囊,被称为“德国工业创新驱动力之一”。

  孔翰宁以《重大国家倡议的工程管理-德国经验》为题做了精彩分享。作为“德国工业4.0之父”,他主要分享了德国工业发展的经验,指出在德国工业创新体系发展中,科学界、商业界、政界携手,在不同的层面对接标准,在科学领域产生相应的指导文件,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比如每年组织两次创新对话,聚焦德国工业发展的短板、前沿技术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等,共同推动德国工业快速发展。

  德国工程管理起步较晚,“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来塑造德国的创新体系。”孔翰宁介绍,工程院不仅要获得一些重要的洞见,给政策的决策者以及公众提供有关工程战略以及管理方面的建议,而且要不断推动创新发展,尤其是创意的转换。

  具体是怎样实现这一点的?孔翰宁指出,德国每年两次推动召开创新对话,14个人组成讨论组,一半来自科学界,另外一半来自商界,同时还有包括德国总理在内的经济部和研究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这样的一个组织架构,保证了政策文件可以作为创新对话讨论的基础,同时可以确保对话开放包容,同时可以在科学领域产生相应的指导文件,从而根据最佳的数据和实验经验提出建议。

  由政界、商界和科学界组成的德国创新对话讨论什么样的话题呢?孔翰宁以德国近两年召开的此类会议为例,介绍了这类会议主要聚焦德国工业短板、新技术、老龄化问题、未来的能源系统、交通出行方式的转变、人工智能等领域。德国召开创新讨论对话的目的是让知识转化成生产力。

  一言以蔽之,德国工业发展是公众包括高水平的专家以及商界政界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在工作组当中有诸多专家,同时我们与各行各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第二个方面,我们有很强大的企业集团,他们不断推动这些企业,包括各个环保组织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第三个方面,我们会获得高层政治和商业的支持,包括企业的一些会议,每年总理支持非常大型的年会。” 孔翰宁提到。

  此外,孔翰宁还谈到了国际合作。他认为,中德在标准方面有非常密切的合作,包括在互联 的连接性方面。在工业4.0方面,中德要不断加强联系,比如可以把云计算和各种计算系统更好地连接起来,通过计算将数据在云端向所有的系统成员进行分享。中德还要在人工智能方面携手合作,比如人机协作和人机互动领域,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在战略和运营方面眼光要敏锐,要更好地应对环境的变化,推陈出新;从国家的层面来说,需要去平衡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

孙永福院士:构建铁路工程管理体系是时代需要

  ??21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铁路工程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孙永福做了题为“构建中国铁路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体系”的主题 告。

  ??2001年5月至2006年8月,孙永福任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正部长级),主持青藏铁路建设工作,组织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孙永福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19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达13.9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 3.5万公里以上,技术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铁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成果丰硕,其中构建了中国铁路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体系,这是时代的需要。理论坚持系统论思想,运用综合集成方法,解决重大铁路工程管理问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铁路建设理念经历了这样的演进:先通后备、固本简末、运能协调、和谐发展。新时期铁路建设理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以人为本,环境协调,持续创新, 系统优化,服务运输。

山东重工、潍柴、中国重汽董事长谭旭光:并购外企主要为高质量发展

  21日下午,山东重工集团、潍柴集团、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谭旭光,发表了题为“潍柴工程管理创新与实践”的演讲。

  谭旭光首先介绍了潍柴集团的基本情况:创建于1946年的威海,从事军工维修,后来在潍坊建厂,专业制造发动机,目前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装备国际化跨国集团,在潍坊高新区建成三千亿级国际产业园。

  近20年来,潍柴集团高质量发展,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34% ,利润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45%,以发动机为主轴,以动力总成为核心,在全球形成了涵盖商用车、工程机械、智能物流、豪华游艇等领域的竞争优势。

  潍柴从单一发动机产品到全系列动力总成,从地方国企到国际化跨国集团,探索创建了技术融合创新方法和独具特色的工程管理模式,走出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工程管理的新路径。

  具体为:创建重型高速柴油机及动力总成一体化工程管理模式,创建国际化技术融合创新工程管理方法,创建潍柴WOS工程质量管理模式。

  这些年来,潍柴集团聚焦企业急需、行业高端、技术瓶颈,整合国外8家先进技术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主要为获取技术,实现高质量发展。”谭旭光说。

  比如意大利法拉帝的高端游艇及其动力,法国博杜安的大缸径高速发动机,英国锡里斯的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加拿大巴拉德的氢燃料电池,德国林德液压的高端液压,都是潍柴集团与之合作所看重的。

  从实际成效看,潍柴集团在海外收购的企业5年内全部盈利,海外收入近5年复合增长率17%,海外利润近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34%。

  全球首款200吨级氢能重载矿用卡车问世,于2019年11月在潍柴集团顺利下线,完成功能调试之后即将开赴矿区试运行。目前该车辆在济南,供院士们参观,仅轮胎就顶两个成人。

  分析人士认为,该车问世有助于推动燃料电池向大功率发展,实现矿山装备的绿色发展和零排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原副总经理曹耀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打造典范

  12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原副总经理曹耀峰带来了题为“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高效勘探开发”的主旨演讲,他主要从涪陵页岩气田的基本情况和涪陵页岩气田的高效勘探开发实践两部分为大家做了介绍。据了解,涪陵页岩气田位于重庆市涪陵区,该页岩气田的开发是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典范。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高效勘探开发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建成中国首个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使中国成为北美地区之外第一个实现规模化开发页岩气的国家。

  曹耀峰表示,为了实现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的高效勘探开发,中国石化集团进行了科技攻关、先导试验,创新形成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富集规律新认识,明确了顶底板等保存条件对页岩气藏形成和改造的控制作用,建立了以页岩品质为基础的评价体系。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党委书记方东平:多学科多领域研究城市的发展

  12月21日,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党委书记方东平为大家带来了“城市及其基础设施系统的韧性与管理”的 告。

  方东平主要从灾害与城市韧性、理解我们的城市、清华团队的研究等方面阐述对城市的思考。他表示,目前全国一些城市面临着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社会安全等问题,在灾前、灾中、灾后存在一些问题,而城市韧性的概念则致力解决这些问题。大家要提高对城市的理解,包括其金融、电力、通信、交通多个层面,要学会从社会空间、 络空间、物理空间三个维度去理解城市。

  他随后介绍了清华大学未来城镇与基础设施研究院对于城市的研究。据悉,研究院的探究不仅基于工程理论去理解城市,还多学科、多领域去研究城市的发展。同时,研究院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城市信息建模研究,通过多维度模拟城市运行,更深层次理解城市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王坚:未来城市GDP与算力相联

  王坚以杭州城市大脑实际应用为案例,阐述了城市大脑应用给城市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他指出,杭州城市大脑使用后,用数据治堵效果显著,2018年,杭州交通拥堵排名从2015年全国第4位降至第30位以后。除了应用在交通领域,城市大脑完全可以应用在救护车导航、停车、旅游、看病等领域,通过数据利用改变资源的使用。比如,公交活动与交通控制联系在一起,在不占用更多道路资源的情况下,可以达到专用车效果;智能护航系统为救护车优化路线,让救护车不用闯红灯还能减少行驶时间。

  他指出,城市大脑是城市新的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是城市发展新资源,计算是城市新的能源动力。将来每一度电、每一寸土地如何使用,肯定都是经过计算的。未来,城市GDP肯定是与算力联系在一起而不是电力,等城市发展到这一阶段,意味着数字经济或一个新的时代到来。

“天宫一号”总设计师杨宏:火箭上升每一秒出现紧急故障,要确保航天员2秒内逃离

  “载人航天是高风险事业,每一步跨越,都是创新与风险并存,风险不能完全消除,但是必须尽全力将其降到最低,不能让航天员付出生命代价。”杨宏说,实验中一旦发现质量问题,执行技术和管理“双五条”归零标准。

  以“天宫一号”为例,他们通过加强可靠性设计与验证、关键产品过程控制、在轨自主安全控制、飞船接替组合体控制等4道措施确保安全。其飞行任务分为10个飞行阶段,仅前5个阶段就涉及230个飞行主事件,1300个飞行子事件,6200余个动作,可以说,载人航天的成功是成千上万的人保出来的。比如,航天员主降落伞面积为1200平方米,收拢后体积不到200升。包伞过程中,型号总设计师必须在现场,检查流程中的每一个工序。

  在航天员逃逸救生设计上要求也十分严苛。杨宏介绍,在火箭上升段583秒,每一秒出现紧急故障都要确保航天员能够逃逸救生,在2秒内逃离危险区,实现开伞和着陆。逃逸救生控制难点在于需要毫秒级响应火箭逃逸指令,高频度的指令发送和执行必须确保100%正确。一旦“天宫一号”自己失去控制能力时,设计由神舟飞船接替,从系统上控制风险,实现1+1大于2。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南工业大学校长何继善:国产“深地探测”广域电磁法世界领先

  何继善的演讲主要围绕“深地探测”技术展开。他介绍,很多工程学科理论始创于经验理论,比较粗糙。模仿、仿制不可能超越,理论超越可以实现颠覆性突破,从粗放到精细是必然,要在将基础理论做精细。多年来,经过研究,他创立了广域电磁法,各项性能远超欧美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该技术探测深度、信号强度、数据量、效率分别是欧美仪器的5倍、125倍、8倍、55倍,这一技术在矿山、地热、油气开发等领域广泛应用,这些年创造的经济价值达1500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花式点赞新泉城

  12月21日,由中国工程院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暨第十三届中国工程管理论坛在济南开幕。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集体为济南发声!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智慧城市建设卓有成效,“城市大脑”搞得好~大数据助力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参加2019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暨第十三届中国工程管理论坛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花式点赞新泉城!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