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追逐,向来是吸引眼球的重磅戏码。
克里斯托弗·诺兰一直都是IMAX迷,他痴迷于其中,希望能拍摄一部全部都以IMAX拍摄的电影。在《黑暗骑士》中,一共有4场戏是确实用到IMAX的,实打实的七十厘米底片,跟数位拍摄截然不同的存在。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庞大笨重的摄影机,而且整个剧组也只有4台,拍摄时需要将IMAX摄像机用吊臂固定在各种车辆上…甚至是摩托车。这种冒险的想法实施起来必须慎重慎重再慎重,因为一着不慎30万美金(2007年)就泡汤了,还会耽误拍摄进度。
在《侠影之谜》中,Tumbler原本预定是要被摧毁的。诺兰等人在反复讨论之后,认为Tumbler就像是剧中的一个角色,是活生生存在着的。
因此在第一部中Tumbler并未被毁掉,幸存了下来,并出现在《黑暗骑士》——仍难逃被摧毁的命运23333。不过,要毁掉这么一辆坚固的装甲车亦是非常复杂的,而剧本里是让Tumbler跃过一辆车后再爆炸。
这段戏其中的一部分戏码,是在芝加哥下威克实地拍摄。剧组在隧道中搭建了平台,让Tumbler以30迈的速度向前跳跃,特效组在车掠过时制造爆炸。
然后,剧组又飞往英国卡丁顿摄影棚搭台布景,拍摄Tumbler爆炸落地后撞破墙壁的戏份。是的,这一段看似连贯的戏,其实是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甚至都跨越了国家,当中间隔了数个月之久。
片中小丑大概认为他摧毁了Tumbler,阻止了蝙蝠侠对自己的追击,甚至是杀死了他。不过,Tumbler在大破之际,于残骸之中却诞生了剧中另一大重要的角色,那就是BAT-POD(蝙蝠摩托)。
BAT-POD在设计之初,强调的是实际耐用。导演强调POD的轮胎应该接近航空轮胎。道具组事先做好了初步的构想,再和刁难导演2333一番磋商,发觉实现起来也不会太过艰难——最重要是尽可能的真实。
不过,在Tumbler大破、POD冲出的那一瞬间,连同坐在上面的蝙蝠侠一并都是CG制作的。因为那种复杂的变形方式过于特殊,难以实物化,也没有那种必要。而Tumbler也在主人离去后留下了一句“Goodbye”,就爆破自毁了。
POD的设计理念,是在大型轮胎上搭建复合式枪炮系统,并不是单纯普通的摩托机车。诺兰在自家车库试制了等比例的模型,并且对特效监督克里斯·科博尔德许下“让这玩意儿动起来”的愿望23333。
喜欢并熟知诺兰电影的人一定知道,很多出现在他的电影里的道具都是真实能用的。而在观摩了诺兰大作(POD雏形)后的克里斯表示,那是他所见过的最奇妙的东西,但恐怕没人能骑得上去。就算可以跑直线,这种造型也绝不可能转弯。
除非,由他来进行再设计23333。
这绝对不是一辆普通的机车,因为那辆车的设计实在是太另类了。驾驶BAT-POD时你必须平趴在上面,那会是一个相当艰难的适应过程。在招募特技骑手试驾的同时,团队也在一边仔细观摩,通过一大堆的测试反复修改验证,争取让POD臻至完美。
剧组可以设计坠落、急拐等各种动作,POD做到了很多之前认为做不到的事。比如一开始他们认为,蝙蝠侠在驾驶POD时风吹动披风的样子,是实际做不到的。
为此,刁难监督诺兰又向林迪·海明建议,在驾驶POD时将披风设定成折叠背包样,毕竟有记忆布料的这个原始设定,原理上也说得通(结果这个披风版本提前出现在了香港之战)。
这么设计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行驶中的披风会被后轮卷入而发生危险。为了验证这一点,克里斯·科博尔德跟其他人亲自换上戏服,骑上POD来进行实地测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们发现披风在行驶时会被气流带起,不必担心被轮子卷进去。
这下就让所有人安心了,而驾驶POD时披风飘动的画面赋予了蝙蝠侠应有的强大气场。而POD在剧中几乎具备了Tumbler所有的功能,快速、炫酷,赏心悦目的同时还挟着一点危险感。
BAT-POD比Tumbler更具威胁和破坏力。在看到骑乘POD的蝙蝠侠在哥谭市街头追逐歹徒,视觉上非常刺激,绝对让包括我在内的所有观众心跳加速、血压升高23333。
基本结构
设计酷似航空轮胎的前后两轮,胎面设置有无数细小的抓地钉刺,有助于加强抓地力,显著提升POD的越野性能。
普通摩托的引擎,一般都会设置在前后两轮之间。BAT-POD一共搭载有两具引擎,且分别内置于两轮之中。由于前后轮是完全独立的,因此理论上是可以实现单轮停止,在Tumbler时期甚至可以做到利用差速实现信地回旋(在急拐时可以用到单轮停止)。
POD是不设置驾驶坐席的。前面也提过了,骑乘者必须以一种劈开双腿的姿势平趴在POD上,通过膝盖、脚掌与膝座、踏板相互固定,来支撑身体稳定地俯卧在POD上。而固定脚掌的踏板,同时也兼具了散热板的功能。
有意思的是,为了追求极致的加速力与机动力,POD从头到尾几乎没有设置像样的防护外壳(对骑手),整车上下唯一有对骑乘者起到侧向防护作用的,只有车把手这一处,能将肩膀以下全都遮挡起来,防止来自侧面的袭击,或是紧急刹停时对胳膊起到阻隔冲撞的作用。
BAT-POD虽然是作为一款独立的蝙蝠侠座驾,不过实际上最初是作为Tumbler的紧急逃生舱模块来设计研发的(作用相当于高达的核心战机,不过无法还原),整车重约317.5公斤。
当Tumbler遭到攻击时,驾驶舱内的紧急弹射系统就会被激活(当然前提是车前端并未受损)。车子的枪炮武装快速移往右前轮的左右两侧,与蝙蝠侠+基础驾驶区块几乎是同一时间脱出。
随后,左前轮亦切断与车身的连结并跟出,滚动并入POD后方与右前轮成前后一直线排列。而左前轮此时也就成为了POD的后轮。
之前有提到过,特效监督克里斯指摘诺兰最初设计的BAT-POD雏形是个毫无转向性的玩笑。在那之后,经过克里斯团队的修改再设计后,POD这才具备了快速变向机构。
那是一种特殊的横向旋转结构,由于前后轮胎与车身设置有滚动轴承与液压减震装置(分别设置在两轮的左侧和右侧)。POD本身就可以通过骑乘者改变任意一侧的配重,来进行方向操纵。
而大幅变更配重的情况下,车身因为重心偏移而向侧面倾倒。此时前后轮分别以不同角度、方向进行翻滚机动,借此达到车身90°横置、甚至180°掉头的效果。
毫无疑问这种方式可以获得最小半径的过弯路线,同时POD低重心的特点也是促成这一过弯跑法完美成立的关键所在。而设置在两轮侧面的液压减震悬臂除了在这种急速过弯中发挥作用,更多的是在颠簸路段行驶过程中提供枪炮射击时必要的平稳。
说到这里,自然不得不提一下配置在POD前轮两侧各一组的武装平台了。每组武装平台同时搭载三具不同类型的武器,分别是航空自动机炮、机枪(看着像初代的勃朗宁)以及钩爪枪。
其中航空自动机炮主要用于清障、威慑等,实际运用中曾经在高速行驶时射击,令停车场的一整排汽车放飞自我,为赶着追捕小丑的蝙蝠侠硬生生清出一条道儿来。
还在贝恩军团封锁哥谭市时,打通了被障碍物堵塞的隧道出口,击飞了贝恩(死没死这个待定,不过不是老爷干的2333)。
机枪的威力仅次于航空自动机炮,是一款速射型小口径火炮,凭借其极高的射速能用于目视范围内的火力压制,高穿透力可以对所有小型目标造成极为可观的破坏。在实际运用中………打破过商场的玻璃门……………………
至于钩爪枪的工作原理和用途,与蝙蝠侠随身携带的小型版本大同小异。以高速射出尾部带绳索的钩锚,命中目标后就会紧紧地钩住。而骑乘者也可以通过机关抽回钩索,以反作用力将较轻的物体(或是人)钩住拉回,在对付质量超过POD的大型目标时,仔细布局就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实际运用中曾经让一辆十八轮集装箱拖车凌空翻滚,整个倾覆(钩锚钩住车首,POD在躲过拖车后用绳索缠绕了数根路灯后将另一端钩锚钉入地面)。
BAT-POD前后有一对令人望而生畏的巨大轮胎,两翼又装设重型火力装备,毫无疑问是一部优雅而野性的机械。想要顺利驾驭这匹铁悍马,非得具备系统培训过的职业车手级别的技巧,才能平稳上路。
在片中POD表现出了极强的火力、动力、机动性以及灵活性。一些Tumbler无法进入的狭窄小巷POD都能顺畅穿越(实在不行还能大炮清道2333),还能直接驶入建筑物内,节省了不必要的迂回时间。
在第三部《黑暗骑士崛起》决战时刻,加入蝙蝠侠阵营的猫女骑上了BAT-POD,风驰电掣地追逐装载有核弹的反派车队,并在THE-BAT掩护下连续击破了两辆Tumbler,创下了史无前例的傲人战绩(悲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总结:没有了Tumbler的蝙蝠侠,却得到了更为犀利的坐骑。高速移动和翻滚急拐令BAT-POD可以在复杂狭窄的街巷楼层之中任意穿梭,灵活无比,大大提升了蝙蝠侠的行动能力,无论是追逐还是作战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
“我玩过Mafex的蝙蝠摩托,无论涂装、细节、质感都一流!!就算大家都说好、口碑炸裂,我也绝对不会再入SHF的蝙蝠摩托!!!………”
“SHF BatPod真好玩~~”
现实就是这么王境泽23333,距离我出掉m家摩托正好过了三年,忘记了换了几张,只记得是超级白菜价23333(相比起现在上天的现货价)。
记得我在78发的第一帖(除了新人贴23333)就是m家的摩托,现在回头翻一翻感慨颇深(当年果5拍出来清晰度居然还过得去……),连一块背景布都没有,一腔热血与激情。
2015年4月28日,528+顺丰速运大概20+到付,这些记录淘宝还保留着,当年的激情也还残留在字里图间。
我对蝙蝠侠周边的开始狂热,差不多就是13年底吧,那时候无意间在 上看到有人晒6寸黑暗骑士,描述是号称“小HT(这个称号现在被各大6寸厂粉丝无节操使用2333)”,我记住了品牌名称,第一时间上某宝入手,Mafex黑暗骑士1.0。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