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不倒”(上)——美国海军舰队型航母战时损管评价

爆炸、冲击波、碎片,一片狼藉的飞行甲板上散布着各种扭曲的金属结构件;浓烟、烈火,热浪,已经被熏黑的舰桥中传出了伤员的呻吟与嘶喊,脚下的巨舰是否还有生存下去的一线可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很多读者估计都会联想到震撼度爆表的好莱坞战争大片。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发生在立体声环绕的大影院里,而是真实地出现在太平洋战争中被日军击中的美国航母上,战争的残酷不言而喻,当时亲历者的身心无一不被深深震撼。就在这样的危难时刻,航母上一群肩负着特殊使命的人们却挺身而出,向着爆炸点和火焰冲去,他们就是舰上的损管分队,能否拯救脚下的巨舰除了忘我的奋斗就只剩下系统的战时损管措施了。以下,本菜就结合实际战例来为各位读者系统解析一下美国海军舰队型航母于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损管情况,以期通过这个特殊的角度来一探当时世界最强航母特混舰队称霸海洋的深层次原因。

“鱼雷与炸弹”——太平洋战争时期的航母天敌

历史上唯一一艘被舰炮击沉的舰队型航母——“光荣”号

九五式氧气鱼雷是日本海军于1935年研发成功的一款专门用于潜水艇的水中兵器,其脱胎于著名的九三式氧气鱼雷,但口径和尺寸都较前者要小一些(全长7.2米,口径533毫米)。与当时世界上其他海上列强使用的通过压缩空气推动的鱼雷不同,本型号的主推进燃料为纯氧,这就使得鱼雷拥有更快的航速(最大航速达到惊人的51节,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潜射鱼雷)、更远的射程(47节航速时射程达12000米,接近同时期美国海军Mk14型鱼雷的3倍)以及更隐蔽的航迹(尾气基本是可溶于水的二氧化碳),同时,九五式的战斗部装药达到了400公斤,超过了当时美军所有航母防雷设施的设计标准。九五式氧气鱼雷给美军航母特混舰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美国海军于大战期间损失的4艘舰队型航母中,“黄蜂”号的沉没与之有直接关系,同时,“萨拉托加”号也曾遭其毒手,被迫返回船厂长时间进行维修。

于自卫队江田岛术科学校保存至今的氧气鱼雷,左侧即为潜艇用的九五式

九一式航空鱼雷相较于九五式氧气鱼雷在性能上就要平凡一些了,作为日本海军舰载攻击机配备的标准型鱼雷,可以说是打满了太平洋战争全场的空射型攻击武器。其于1931年研制成功,主要有改一、二、三、四等型号。其中,改二型即为在珍珠港大放异彩的浅水型号。而于1942年投入实战的改三型则是日本航母舰载机部队列装的主力型号,其全长5.3米,战斗部装药235公斤,口径450毫米,42节航速时最大射程2000米。与同时期美军装备的主力航空鱼雷——Mk13型相比,在稳定度以及航速上均压倒了美方产品。美国海军之所以在战争中损失了“列克星敦”号及“大黄蜂”号,很大程度上是拜其所赐。

九一式航空鱼雷是日本海军舰载攻击机配备的标准型鱼雷

九九式俯冲轰炸机,机腹下挂载的就是250公斤航空炸弹

“血的代价”——战争初期的损失与航母生存性评价

航空母舰虽然拥有强大的攻击力,但其本身又是一座“行走的弹药和燃料库”,因此,战场生存性远不及皮糙肉厚的战列舰。在1941-1942年那段太平洋战场上最黑暗的日子里,美国海军一共损失了4艘舰队型航母,占总数的57%,最危急时甚至只有一艘带伤的“企业”号可以勉强出征,可谓在残酷的海空大战中付出了血的代价。以下,本菜就结合实际战例来对战争初期美国航母的损失情况进行简要说明并对航母生存性展开粗略的评价。

1. 鱼雷攻击带来的损伤

美国航母于太平洋战争期间流出的“第一滴血”来自于“萨拉托加”号,1942年1月11日,该舰于约翰斯顿岛附近海域航行时遭遇由韬叶通宗少佐指挥的“伊-6”号潜水艇。日艇于4200米距离上以3秒间隔连射3枚八九式压缩空气动力鱼雷,其中的1枚命中左舷中部附近,海水迅速灌入锅炉舱,总进水量达1100吨,6名轮机兵战死。进水30分钟后,“萨拉托加”号右倾6度,又经过大约1小时的紧急修理,舰体才被扶正(通过转移重油实现),但航速已下降至16节,所幸可以凭借自身动力返回珍珠港进行修理。此后的修理及改装(加装了防雷突出部)历时近六个月导致本舰错过了中途岛海战。

接下来遭到日军暗算的是“萨拉托加”号的姊妹舰“列克星敦”号,1942年5月8日,其于珊瑚海海战中被日机投下的2枚九一式航空鱼雷击中左舷前部,命中点相距很近。这次鱼雷攻击造成的直接损伤并不大,大约1小时后损管分队就堵漏成功,同时通过转移重油扶正了舰体。但鱼雷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震裂了航空燃料管线,导致航空燃料泄漏并逐步充斥全舰。当日12时47分左右,因一台电动机启动产生了火花,泄露的航空油气被引燃并发生了多次猛烈爆炸,17时7分左右,谢尔曼舰长下令弃舰,后由美方自行击沉。

珊瑚海海战中发生猛烈爆炸的“列克星敦”号

1942年度美国航母第三次因鱼雷攻击受损发生于6月5日的中途岛海战,这一次受害的是“约克城”号,其在海战中先是被桥本敏男大尉率领的“飞龙”号舰攻队第二中队的2架九七式舰攻投放的九一式航空鱼雷击中左舷中前部,导致前部发电机室彻底损坏,全舰丧失电力供应,损管设备无法启动。第2及第6锅炉舱大量进水,无法使用,第1及第4锅炉舱轻度进水,舰体左倾达26度,有倾覆的危险,舰长巴克马斯特上校于当日14时58分下令弃舰,但志愿人员组成的抢救队随后再次返回抢修并修正左倾至24度。次日13时左右,由田边弥八少佐指挥的“伊-168”号潜水艇又命中该舰右舷2枚八九式压缩空气动力鱼雷,造成舰内防水结构彻底毁坏,船体大量进水,最终于6月7日沉没。

“约克城”号的最后时刻

日军取得的第四次鱼雷攻击战果又是在“萨拉托加”号身上取得的,不过最终还是未能击沉该舰。1942年8月31日,由横田稔中佐指挥的“伊-26”号潜水艇在3000米距离上连射6枚九五式氧气鱼雷,命中“萨拉托加”号1枚。装有400千克炸药的战斗部爆炸后催毁了防雷突出部及船壳,导致舰体进水,右倾4度,全舰丧失动力,座乘军舰的弗莱彻少将受伤。这次攻击造成军舰的电力推进系统一度无法使用,“萨拉托加”号无法航行达8个小时,若不是美军及时压制住了“伊-26”号,形同死靶的“萨拉托加”号肯定凶多吉少。

美军于战争初期损失的第三艘航母(“黄蜂”号)同样是死于鱼雷攻击(“黄蜂”号受吨位限制,水下防护能力趋向于零),而且是一次足以载入世界海战史史册的传奇伏击。1942年9月15日,正在瓜岛海域放飞巡逻飞机的“黄蜂”号于14时45分被3枚鱼雷击中,全舰燃起大火并发生猛烈爆炸。发动袭击的是木梨鹰一少佐指挥的日本海军“伊-19”号潜水艇,这是一次大胆的抵近攻击,木梨率领座艇潜入美军轮形阵的中央,在900米距离上连射6枚九五式氧气鱼雷,除去命中黄蜂号的3枚外,另分别命中“北卡罗来那”号战列舰和“奥布赖恩”号驱逐舰(被击沉)各一枚,6枚鱼雷击沉航母驱逐舰各1艘,击伤战列舰1艘的巨大战果让木梨名噪一时。命中“黄蜂”号的3枚鱼雷中有2枚击中右舷前部,其中的1枚引发机库火灾进而引燃了已经补满油料弹药的舰载机发生了大爆炸。另有1枚击中右舷中部水线附近,导致全舰失去动力,右倾15度。16时左右,“黄蜂”号已经无法挽救,后由美军自行击沉。

中磊后被浓烟和烈焰包裹的“黄蜂”号

1942年10月26日,美军于战争初期最后一次损失舰队型航母,“大黄蜂”号于当日一共被“翔鹤”号舰攻队和“隼鹰”号舰攻队击中3枚九一式航空鱼雷。其中,“翔鹤”号舰攻队命中的2枚鱼雷催毁了整个动力舱段并导致舵机无法使用,母舰失去航行能力;而“隼鹰”号舰攻队命中的鱼雷则让军舰的倾斜加大到14度,损管作业无法进行。最终,舰长下令弃舰,“大黄蜂”号最终被追击而来的日军击沉。

2. 俯冲轰炸攻击带来的损伤

相较于鱼雷攻击所带来的巨大威胁,美国海军的舰队型航母在面对俯冲轰炸攻击时体现出了较强的生存性,对应的损管处置也更加有效,这在实战中得到了多次验证。

美国海军的舰队型航母于太平洋战争期间最早遭遇的俯冲轰炸攻击发生于1942年5月8日,当时来自日本海军第5航空战队的俯冲轰炸机对“列克星敦”号及“约克城”号投弹数十枚,总计命中3枚250公斤直击弹。其中“列克星敦”号前部127毫米高射炮平台中弹1枚,烟囱基座部中弹1枚,共造成3处起火点。舰上的损管分队迅速处置,仅用不到1小时就压制了全部火灾,母舰甚至恢复了起降作业能力。“约克城”号的中弹位置在飞行甲板中后部,穿透三层甲板后被厚度达38毫米的第四甲板挡住,炸弹爆炸炸裂了第四甲板的部分区域,使得3座锅炉舱无法使用,但全舰动力并未彻底丧失,经抢修依旧可以航行。在修补了飞行甲板之后,母舰恢复了起降飞机的能力。

1942年6月爆发的中途岛海战中,美军的舰队型航母第二次承受了日军的俯冲轰炸攻击,受损的依旧是“约克城”号。该舰被来自“飞龙”号的俯冲轰炸机队(指挥官小林道雄大尉)命中3枚直击弹,其中1枚落入了烟囱中,造成烟道及6座锅炉舱中的5座无法使用,航空甲板上出现2个大洞,航空起降作业无法进行,所受伤害较珊瑚海海战时大的多。但经损管分队抢修,3座锅炉恢复使用,航速从0节提升至24节,甲板破洞被修补后,起降作业能力恢复,全舰的火灾也基本熄灭。虽然在此战中“约克城”号最终依旧被日军击沉,但沉没的直接原因显然不是日军的俯冲轰炸。

“约克城”号于中途岛海战中中弹位置示意图

同年8月爆发的东所罗门海战中,美军的传奇航母“企业”号承受了美军舰队型航母遭受的第三次俯冲轰炸。此役,“企业”号被来自日第1航空战队(原第5航空战队)的俯冲轰炸机队命中3枚直击弹。首枚炸弹贯穿飞行甲板及机库甲板后被第三甲板挡住,炸弹爆炸,引发大火,并摧毁多座防空机关炮。第二枚炸弹在舰岛后方爆炸,引发另一波大火。第三枚炸弹则击中了中部升降机,但没有爆炸。三枚炸弹一共造成74人死亡,95人受伤。日军攻击结束后,“企业”号的损管分队仅用1小时便控制了火势,并修补了飞行甲板上的破洞,“企业”号因此恢复了飞机起降作业并修复了损坏的舵机,最终凭借自身动力返抵珍珠港维修。

于东所罗门海战中遭受俯冲轰炸的“企业”号航母,是役,“企业”号被命中3枚炸弹

于1942年10月爆发的圣克鲁斯海战是美日双方在1942年爆发的第4场,也是最后一场航母大战。此役中,“企业”号及“大黄蜂”号遭遇了日军的俯冲轰炸,其中,“企业”中弹2发,“大黄蜂”号中弹4发。尤其是“大黄蜂”号的燃料管线附近因爆炸产生了大火,一度形势非常危急。但在损管分队的果断处理及同行护航舰的大力协助下,仅用40分钟就压制住了火灾,未发生航空燃料爆燃的情况。

于圣克鲁斯海战中遭遇俯冲轰炸的“大黄蜂”号

3. 战争初期航母生存性评价

通过上述实战战例我们可以发现,在面对日本方面的鱼雷攻击时,几乎所有的美国航母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都存在着防御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美国海军舰队型航母水下防御设计基本都是按照对抗战斗部装药在300公斤以内的鱼雷来考虑的,没有预料到日军装备有大破坏力战斗部的氧气鱼雷。因此,在面对鱼雷攻击时显得防护不足。可以说,美国在大战中损失的4艘舰队型航母全部和鱼雷攻击有关。但与世界其他海上列强军舰的水下防护能力相比,美国海军并非是不堪的存在。

而在对抗俯冲轰炸方面,美国海军的舰队型航母表现堪称优秀,多次在实战中抵抗住了敌军的猛烈轰炸,体现出了很强的生存性。可以说直接毁于航空炸弹的美军舰队型航母的数量是零。即便是因轰炸而产生的对航母威胁很大的火灾,在进行损管措施的针对性改进后,自1943年起,其威胁性也呈现出快速下降的态势。

“针对性改进”——战时损管措施浅谈

在实践中,美国人还意识到,如果指挥不统一,就会出现混乱,损管工作也就无法继续开展下去。因此,逐步确立了由副舰长作为最高损管指挥官的指挥系统,进而使得美军船只的损管工作得以有效实施。另外,损管工作所需要的资材,如:手电筒,氧气切割设备、备用钢材和木料等材料也明显加大了存储量。

依据战时经验,通过训练,美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的损管能力要高于其他海上列强。其不仅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损管队伍,而且还有充足的损管人员和大量的设备及材料。同时,通过培训可以将损管人员的技能水平稳定下来并力争实现突破。以下,便从防火、航空燃料紧急处置、电力供应紧急恢复、进水倾斜纠正及损管分队扩编这5个方封面来谈谈美国海军战时损管措施的发展情况。

1、防火措施

自太平洋战争开战以来,美国海军一直为拥有强大的消防能力而感到自豪,对控制火势充满信心。但是,在1942年爆发的数次激烈的海空战斗中,美国海军还是因为无法抑制大火而失去了不少宝贵的舰只。痛定思痛,美国海军结合战时教训从人员和设备两方面入手开始进一步强化航母的防火措施。

首先是设备方面,通过总结以往的战损发现,大火在军舰内部肆虐蔓延是导致军舰最终无法挽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实施彻底的防火措施势在必行,美国海军除了升级航母自带的水幕喷淋系统并优化消防管道的配置外,还增加了消防喷头和消防用水管的数量,同时可以远程控制灭火的小型消防站也被建立起来。在军舰因丧失动力导致依靠电力的消防设备无法启动时,追加配置的液压消防泵和便携式化学灭火器将发挥重大作用。舰内的易燃设施也全部被移除,无法移除的(如舰员的寝具)则全部配备防火罩。与此同时,舱壁上的普通油漆也被全部刮除,取而代之的是特种防火涂料。另外,消防小组的防护装备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配备了防火面具和专用头盔,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个人防护装备。

“约克城”号航母机库内消防设施配备情况(中途岛海战时),此后,消防设施得到逐步加强

美国海军于战时发布的招募消防员的海

2、航空燃料紧急处置措施

与防火同样重要的损管工作则是航空燃料的紧急处置工作,当时的航空燃料的稳定性很差,属于极度易燃易爆品。在珊瑚海海战中损失的“列克星敦”号及在所罗门海域损失的“黄蜂”号都是由于航空燃料管线破损导致航空燃料泄露出来后被引燃,进而发生大爆炸沉没的。

航空燃料爆燃后的“黄蜂”号

对此,美国海军首先引入了二氧化碳填充装置,这是一名海军工程师于珊瑚海海战之后发明的,当特混舰队探测到敌机来袭时,立即停止航空燃料加注作业,该系统旋即向航空燃料管线中充入惰性气体(通常是二氧化碳)以免管线被引燃或发生破损后有航空燃料泄出。同时,对于辅助存储航空燃料的简易式存储罐,美军损管条例要求在遇敌时也要第一时间转移到舰艇尾部,当舰艇受创起火时就立即投弃入海。除此之外,美军还强化了航母的水下防御系统并将航空燃料储存罐的结构改为三层嵌套式,当燃料被抽出时,立即引入海水填满空出来的空间,确保了航空燃料和空气始终不会共存于同一空间内,降低了发生爆炸的概率。对于各舰航空燃料管线的布放位置,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舰内移至舰外,以便进一步降低油气泄露后发生爆燃的可能性。

3、电力供应紧急恢复措施

1942年上半年的数次实战战例说明,如果航母电力供应中断将对损管作业产生致命的不利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海军首先增加了航母上应急电缆的储备数量并很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年8月爆发的东所罗门海战中,“企业”号在受到攻击后舰艉部主电缆断裂,电力供应中断。损管分队立即从前部仓库中取出应急电缆赶赴舰艉处进行修理,经紧急抢修,舰艉部电力恢复供应,损管作业得以继续。

不过,当遇到类似“萨拉托加”号那样因短路导致电力推进系统整体瘫痪或发电机室严重受损的重大事故时,单纯增加应急电缆储备数量也无济于事。因此,必须标本兼治,美国海军对既有航母的电气回路进行了重新设置,确保了在发电机室遭受损害时全舰不会立即丧失全部电力供应。同时,在主发电机以外,还专门增配了数台柴油应急发电机。

4、进水倾斜纠正措施

在战前美国海军的损管处置原则中,由于进水而产生的倾斜的纠正一般是通过移动重油来实现的,而通过往应急注排水区域中注排海水来进行修正只被当作特殊手段来使用。这是因为如果采取注水措施,就会减少舰艇自身的浮力,因此从长期维持舰艇战斗力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并不能频繁使用。

但是,依据1942年度获取的战训,通过转移重油来纠正倾斜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这样一来,想要在短时间内恢复战斗力就变得十分困难。同时,重油储存罐中剩余重油的存量也与能否成功完成作业有着直接关系。因此,美国海军开始意识到通过快速注排水来修正进水倾斜是十分必要的。据此,1942年底,美国海军对损管指南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军舰上可以用于注排水操作的区域数量。此外,还增设了在军舰失去动力时可以人工操作的液压式水泵。这样一来,美舰的应急注排水能力直线上升,具备了在短时间内扶正因进水产生倾斜的舰体的能力。

于中途岛海战中因舰体进水发生倾斜的“约克城”号,自1943年起,美国海军专门强化了进水倾斜纠正能力

5、损管分队的扩充

以上4点都是从技术层面做出的改进或突破,但众所周知的是,再好的技术也需要人来将其付诸应用,这就需要扩充舰上损管分队的规模。实际上,随着战争的进行,美国海军航母上的损管分队规模确实处于持续扩充的状态,以“埃塞克斯”级航母为例,其损管分队的人员配备数量已经达到此前“约克城”级的2倍,足足有700多人,几乎占到全舰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另外,就连“独立”级轻型航母的损管分队规模也超过了400人,是日本海军“苍龙”级舰队型航母的10倍。

“约克城”号上的损管分队正在修补破损的飞行甲板(中途岛海战时),随着战事的推移,损管分队也持续扩充

结语—— 一切为了生存

通过分析太平洋战争中前期爆发的四场航母对决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海军的舰队型航母在没有厚重装甲防护的情况下虽然体现出了尚可的生存能力,但在面对诸如火灾、进水、航空燃料爆燃等重大危险时,也并非每次都能全身而退。尤其是在面对日军的鱼雷攻击时,美军的舰队型航母均暴露出防御能力有限的问题,于战争中损失的4艘舰队型航母也都遭受过鱼雷攻击。不过,善于总结战训的美军也迅速从包括防火、倾斜纠正在内的5个方面对战时损管进行了强化升级并很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1943年起,太平洋战争的后半段开启,美国海军航母特混舰队的战场生存性也以出人意料的速度扶摇直上,给后人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

自1943年起,美国海军的损管能力以出人意料的速度扶摇直上,损伤达这种程度也一样能挽救回来

PS:本月新肝作品,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稍后会推出“屹立不倒”(下),给大家简单谈谈损管改进后的美军舰队型航母于实战中的表现究竟如何,敬请期待。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