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城市 图溯上海:你是地道老长宁吗?这些老地名可能会问倒你

三角场(2处)

01

大致范围在华阳路北端以东、万航渡(后)路以西的吴淞江南岸一带。地境北缘吴淞江边,明清两代设有曹家渡。清同治初年英美租界工部局越界辟筑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及其支路(今万航渡后路),两路于此交会,地形呈三角形,故称“三角场”。水陆交通方便,西通周家桥,南至法华镇,北达真如。光绪十八年(1892年)起曹家渡(区片)兴起,此处人口渐众,沿街民房栉比,市场繁荣,成为曹家渡的商业闹市地段。1908年工部局越界于三官堂(原万航渡后路124号)以东辟筑白利南路(今长宁路),劳勃生路(今长寿路)、康脑脱路(今康定路)。20年代初英商复于东侧的曹家渡五角场辟设驶往虹口的10路公共汽车站线,从此商业闹市东移至曹家渡五角场一带,三角场市面逐渐衰落,至清末民初仅存零星小店。

02

泛指长宁路与万航渡路相交处一带。由于这里只通东、西、北3个方向,因此习称三角场。20世纪20年代,著名实业家无锡荣宗敬、荣德生在吴淞江(苏州河)南岸创办申新第一棉纺织厂,日商也在此开办了丰田纱厂,另白利南路(现长宁路)上出现了大德油厂,从此市面逐渐繁荣。设于瓦平房的小商店较为集中,有粮食、百货、棉布、油酱、南货、理发店等10多家。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口东侧一座石库门二层楼房内设有一家典当(解放后曾为周家桥地段医院分院);西侧的华勤坊旁还有申新剧场,剧场旁边有多家饮食店。抗日战争期间,沿街店铺稀少,房屋都是简陋的矮瓦平房。建国后,三角场附近老厂扩建,居民随之激增。80年代时,长宁路南侧已建有混合结构五层楼房4幢,其中2幢底层开设棉布、钟表、西药店,周围还有南货、百货、鞋帽、粮油、照相、饮食等商店20多家。三角场菜场沿万航渡路两侧,设有约30个摊位。现菜场设于万航渡路西侧,有上海花城、春天花园、虹桥馨苑等高层住宅区,面貌焕然一新。

高墩墩

泛指长宁支路259弄、271弄、279弄,万航渡路1312弄。呈长方形。地境原为乡郊菜田。1924年间,江阴人胡阿福于高坡上首建瓦平房2间。抗日战争时期,闸北地区难民不断迁此,搭建芦棚简屋栖息,逐渐形成住房密集的居民聚落。因该处高出地面约1.5公尺,故俗称高墩墩,又名高墩子。

湖丝栈

大致范围东至万航渡路1384弄,西至万航渡路1424弄,南界万航渡路1384弄100支弄,北沿吴淞江。呈长方形。原为蚕茧加工场及堆栈,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丝茧来自浙江湖州而得名。栈场大铁门在今万航渡路1384弄口,面向吴淞江(苏州河),江边有信昌码头,可装卸茧料和出厂茧丝成品。厂房设于栈场西北角,分拣、剥、抄、拉、纺五个车间,有机器538台,工人1200名左右。栈内设有自来水厂及发电站等设施,并有工房165间。后因外商大量倾销人造丝,真丝销路锐减,丝栈于1930年倒闭。抗战时期,外地难民大批迁至,周围搭建芦棚简屋,地境遂形成劳动人民的居住区。厂房曾先后作为达丰布厂仓库,常熟轮船公司堆栈、市五金交电公司仓库等。原工房宿舍保留至今的有万航渡路1384弄55支弄夹墙连壁二层楼房四排39间,及原栈地西北角的夹墙连壁平房六排60间,另40间已拆毁无存。

西新街

大致范围为东至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西达凯旋路,南邻安化路,北靠长宁路。包括长宁路901弄、949弄、995弄。占地约15.33万平方米。原为荒地,垃圾成堆。1934年前后仅5户居民,靠耕种、养猪、拉车为生。1937年抗战开始,外区难民来此定居者日众,人口激增。住房最初以草棚为主,但未形成里弄,更无门牌,通讯时即以自己家中火表号码为准。1940年侵华日军在境内强拆民房,辟筑两条泥路:一条从凯旋路至现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一条从长宁路至现上海气门嘴厂。路筑成后,地境称为西新街,意即兆丰公园以西新开辟的街市。1949年4月发生大火,延烧2个多小时,上千户住房焚毁,灾情惨重。解放后,草棚陆续改建为砖木结构平房与二层楼房,少数为三层楼房。地处中山公园闹市,长宁路上商店林立。现今地貌已焕然一新,有凯欣豪园高层住宅、多媒体生活广场等。

小河南(2处)

01

包括华阳路138弄、142弄、160弄及198弄。境内民房早先多筑于清水浜支流之西南,故名。昔日此地遍植树苗,间杂菜畦,其中有老式砖瓦平房数间。抗战时期难民纷至,搭建棚舍或平房栖居。解放后.居民相继将旧房翻建成二、三层筒楼,共有大小住房200多间,皆属私房,居民165户左右。1983年底,上海人民出版社征地建造多层新楼,旧房已悉数拆除。

02

大致范围东至遵义路,西至长宁路1759弄林家宅,南至天山三村,北至遵义路811弄。地境早年大部为农田、坟地、河浜,只有一个自然村,名李家宅,居民约20多户。20世纪20年代,申新纱厂等在此建造工房.同时有船民及逃荒者在李漎泾两岸,特别是南岸搭建草房和简屋栖身,形成集居地,因在李漎泾之南,故称为小河南。1957年填设李漎泾建成遵义路811弄。1985年1月拆除李家宅旧屋,建成砖木结构三层工房l幢,混合结构六层工房5幢。其余住房大部分是居民自行翻建的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少数是瓦平房。现地域变化较大,虹桥新城高层住宅区以及长宁区公共卫生中心等拔地而起。

牛桥浜

大致范围为东至番禺路,西近交通大学法华分部,南靠法华镇路,北接延安西路。占地约4万平方米。以浜得名。牛轿浜原为李漎泾支流,水流从香花桥东几米处入过衙门桥,沿法华寺向北至花旗总会(今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后门,折西流至侯家弄基督教怀本堂;折东流至侯家宅,向南流归李漎泾,向北达吴充泾。河北是大片稻田,兼种棉花蔬菜,往东有石板桥、化人滩,后面为芦苇塘,满目荒芜。20世纪20年代,牛桥(在法华寺东北,跨牛桥浜)东面有南通牧场,有绍兴人开设的染坊、硝皮作、小杂货店,居民仅10多户,共数十人。抗日战争开始后,因牛桥浜三面越界筑路,另一面为沪杭铁路,有英军防守,被认作安全地带,闸北、南市、虹口等区贫民相率到此避难,搭建草棚、木板房,他们或靠拾荒、拉车,做小买卖过活,或做染坊、硝皮、孵豆芽等生意。人口不断增加。1955年牛桥浜填没辟为道路,初为煤屑路,后改为石子路,再改为柏油路。番禺路222弄横贯东西,是境内主要通道。各支弄居民密集,先后自建平房200余幢,楼房100余幢及少数油毛毡房屋,1971年又改建了4幢简易工房。设置有菜场,居民生活称便。

诸安浜

大致范围为东临镇宁路,西近安西路,南近延安西路,北近愚园路。为一狭长地带。原为诸安浜之河流,故名。诸安浜西起李漎泾,经三泾桥(在三泾庙东),过万方桥(俗称板风桥,在潘家厍西),沿堰桥(在沈家宅东),古安桥(俗称圣堂桥),越忆定盘路(今江苏路),过唐家桥(在唐家弄)、余庆桥(在汪家弄),东至涌泉浜(又称永源浜)入西芦浦。浜宽二丈余,深三、四尺,可通舟楫。两岸原皆菜地荒丘,元末明初,曾有祖籍浦东之卸任县令盛氏昆仲迁此,于东段建筑三进四厢五开问之老式瓦平房3座。1906年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忆定盘路(今江苏路),诸安浜被截为东西两段,从此分别称东诸安浜(简称东浜)与西诸安浜(简称西浜)。1932年相继淤塞,遂成死水。有程某于东浜沿岸建造民房出租,居民渐众。1937年抗战爆发,战区难民至此搭建芦棚简舍栖息,亦有商人置地建造平房简屋出租或开设小厂作坊营利。1938年问居民集资填东浜筑路,东起镇宁路西迄江苏路,全长531米。三元村、永乐村、长春里、爱文里、长兴里等小里坊相继出现,形成人口稠密之居民聚落。建国后,棚户陋房陆续翻建为砖瓦水泥的简易楼房,居住条件有所改善。1983年东诸安浜路翻筑成沥青路面,后又建造新工房多幢。境内有诸安浜菜场等单位。

前浜

大致范围东起江苏路,西至安西路,南沿利西路,北达西诸安浜。原系西诸安浜的一条支流,沿岸居民稀少,为数不多的古老瓦房错落其间。周围农田均靠浜水灌溉。抗战期间难民大批涌来,搭建茅棚简舍栖息。由于地段偏僻,地价低廉,商贾相继来此建房设厂,渐成住房栉比,人烟稠密地区。东侧江苏路上新式里弄月村,建有三层楼西式住房22幢;境南有二层楼小花园洋房1幢;境北也陆续兴建三德坊、六合村、华德坊、厚禄里等小型旧里9条,住房大都为老式瓦平房及木板房。建国后,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棚户板房已先后翻建为瓦平房或矮楼房。

后浜

大致范围在东至江苏路,西至安西路,南至西诸安浜路,北达愚园路这一带。后浜原系西诸安浜北傍的一条支流,后逐渐淤积成陆,浜基皆成通道,1954年辟为宣化路。20世纪30年代,两侧居民住宅密集。境南的小月村建有西式三层楼房4幢,村景楼有独立花园大洋房2幢。境北靠江苏路一带之小型里坊以平房简屋为主,至今原貌犹存,其中吉样里、协鑫里、顺福里共简屋19间,福康里有老式瓦平房20间,诸安坊有瓦平房、二层的板房、矮楼房及砖瓦楼房等14间,南通村有街面房、平房和简易楼房共5间。愚园路南侧段内的东华坊有中式三层楼房12幢及街面楼房5幢,安息会宿舍为独立式假三层花园洋房6幢。诸安浜菜场设于境内。

渔行湾

大致范围东起北翟路535号,西至原东陶浜(剑河路以西),南至原季家池(池塘),北面向吴淞江湾道。旧系农田,吴淞江河湾处是青浦、昆山等地开来的柴船停泊之所,岸边是一片茂密的竹林,竹林通道与岸边小路常有柴禾交易,行人较多。1924年,业主来此购地一亩,造二层楼房3栋,开设姚仁泰鱼行(底层1间,供人开设茶馆)。内有长方形鱼池1口,面积150平方米,深约2米。屋后有一口深达10米的水井(北翟路545号后面,现不存),供鱼池换水之用。1932年又有人在其东首租地造二层楼2幢,开设同顺泰鱼行。这两家鱼行的鱼鲜是由小火轮从昆山、青浦、嘉兴、湖州等地运来,入池放养,供附近居民、船民及鱼贩们采购,或转运至市区销售。该地因在陶浜入吴淞江处,故名陶浜湾。据传后姚仁泰鱼行老板某日在茶馆饮茶时,流露自傲之情,说此间应叫“渔行湾”,此名遂沿用至今。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这两家鱼行均遭日机轰炸,房屋尽毁。后该地大都已搭建竹木结构的低矮平房。现境内主体为剑河家苑住宅区,沿吴淞江有风铃绿地。

曹家渡

长宁、普陀、静安三区在此接壤,是沪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之一。大致范围东起忻康里,西至江苏北路,南沿万航渡路及长宁路两侧,北临吴淞江(苏州河)。其中北曹家宅、三角场以及曹家渡五角场偏西的大部分地段在本区境内。明永乐年间,举人曹守常一族由临安(今浙江杭州)迁至上海范溪(今北曹家宅处)经营盐业。隆庆、万历年间,吴淞江经疏通后,航运日兴,曹氏后裔曹旸于南岸三官堂与北岸长生庵之间设置义渡,曹家渡由此而得名。清同治初年,英美租界工部局沿江南岸越界筑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和极司非而支路(今万航渡后路),两路在此交会成三角地带,故习称三角场。由此可西通周家桥,南至法华镇,北达真如,水陆交通便利。农民与商贩自四乡载运柴米蔬菜群集三角场江边一带,杂粮、柴炭、地货等趸批行业也应时而兴。光绪十八年(1892年)后,客商来此购地经营榨油作坊,中外商贾相继于附近创办缫丝、棉纱、织布、面粉、皮革、电灯等厂。沿岸兴建了振泰、达丰、信昌、卞恒记等货运码头。沿街店铺栉比,酒楼饭馆、茶肆书场众多,市廛连绵约里许,形成了早期的曹家渡商市。20世纪初,公共租界工部局又越界于极司非而路中段两侧辟筑白利南路(今长宁路),康脑脱路(今康定路)和劳勃生路(今长寿路),道路在此相交呈辐射状,中心为占地三亩许的椭圆形草坪。其后,街心及马路两侧陆续兴建房屋,开设商店,这一带遂习称五角场。至奉世纪20年代初,英商于曹家渡五角场西侧(今长宁路口)辟设通往虹口的10路公共汽车站线,三角场商业闹市逐渐东移至曹家渡五角场地带。至抗日战争前夕,已有银楼首饰,南货药材,槽坊酱园,米店木行等商店数十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淞沪战区和滨海农村难民不断迁移至此,板房简屋成片而起,形成豆方杂居的棚户寨落多处。上海沦陷以后,烟馆、赌场到处出现,押当店和黑市交易畸形发展;汉奸特务与她痞流氓,敲诈勒索,作恶多端,杀人越货时有所闻,曹家渡沦为闻名沪西的“歹土”。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造成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加以美国剩余物资的大量倾销,曹家渡五角场商业陷入了萧条之中。解放后,污泥浊水一扫而尽,五角场商业阚点经截、并、改、迁的合理调整,某些旧行业已归于淘汰,间时添设了一些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和具有特色的 点。现棉布百货、五金交电、服装鞋帽、陶瓷土产、文化用品。烟糖果品、照相洗染、理发冰浴以及书籍 刊等行业设置齐全,以经营大众化商品为传统特色的大小商店星罗棋布,达百余家。市容朴实无华,店铺多为二层简搂,也有鞭油、杂货、药材等店开设于街沿石库门内。金沙江百货商场设于万航渡路与长宁支路交会处的旧式弄堂之中,西侧的沪西中药店,前身为附近闻名的老店福蔼堂国药号。饮食店分布较广,其中车帮状元楼和锡帮新兴馆酒楼两家老店,市招沿用至今。文娱场所有华光剧场,坐落于万航渡路南侧(康定路口),长寿路口有沪西电影院,其前身即外商经营的奥飞姆影院。此外,有曹家渡副食品商店(原名长寿支路菜场)和长宁支路菜场,前者以规格整齐、货源充沛著称,后者以农贸集市及夜宵摊档纷陈而远近驰名。

曹家堰

大致范围为东至南汪家弄(延安西路551弄),西至江苏路,南至华山路,北至延安西路清光绪年间已成村落,当时十数户村民皆系曹姓。朱家浜自西流经村东的乐家桥处与曹巷浜汇合,趣南绕村而过。村舍三边环水,与周围农田相隔,每逢暴雨浜流泛滥,村民乃筑坝防涝。村落三边堤堰环绕,故名曹家堰。尔后外姓居民不断迁入,人口日增。1937年,闸北、虹口、南市及外地难民纷避至此,搭建茅棚简舍栖息,作坊、小厂和茶馆小店随之出现,房地产商亦相继于此建造住房。在今曹家堰路东侧有美华里,黎明工房、华安坊与太平村等大小弄堂7条,建有瓦平房78闻,二、三层楼房约20幢,西侧有金荣新村、永德里、大陆花园、翠庐、安和村等里坊16条,建有瓦平房,木板房约50间,二层楼房72幢,三层楼房35幢,老式石库门楼房4幢。境内过道,小弄纵横,棚舍紧挨,房檐相接,工厂与民房错杂,人烟密集。仅南沿华山路上3条新式里弄是高级花园洋房住宅区,为外侨与富商巨贾寓居。解放后地境变化显著。小厂、作坊归口合并或外迁,旧厂房改建为住房。私房居民陆续将棚房简屋翻建成瓦房或楼房,兴仁里危房陋舍拆除后兴建六层工房4幢,居住条件不断有所改善。1953年填没境内中段臭水浜铺筑石片路,命名曹家堰路,1981年改为沥青路面,当时有皮革、橡胶、金属制品、制药、印刷、针织及手帕等厂10余家,长宁 球场、延一小学、华山路幼儿园及江华托儿所均位于此。现在的曹家堰已不再是满目简屋、棚户、板房、作坊、小工厂和小里弄的旧貌,曹家堰路路面整洁宽阔,路东有佳都大厦、裕丰国际大厦、环保大楼、嘉里华庭一期等,路西有友邦保险大厦、嘉里华庭二期等,江苏路上还有江华机电大楼和酒店式公寓华山花园,与华山路的花园洋房群,形成了上海的又一个高级居住区。

程家桥

大致范围东至原濮家桥,西至虹井路,南至原沪杭铁路徐虹支线,北至王满泗桥。地境原系市郊农村。中部有新泾港、程家桥及程家桥村,东有野奴泾。1901年公共租界越界辟筑虹桥路后,外人在新泾港西侧开辟高尔夫球场,在新泾港之东虹桥路两侧建造多处花园别墅,树木掩映,浓荫蔽日,有风景区之称。抗战前程家桥东堍仅有南货店、饭店、茶馆、烟杂等几家小店。1937年抗战爆发后,地境北面的王满泗桥镇被日寇烧毁,镇上百货、油酱、药材、肉店等店铺纷纷迁此开设,程家桥遂成市集。上海沦陷时期,日寇进行封锁和“清乡”,市区粮食奇缺,小贩从松江、青浦等产米区贩米来此设摊销售,形成米市。解放前夕遭国民党军队破坏,市房损毁殆尽,沿路仅存钢筋水泥结构三层楼房和花园洋房各1幢。建国后陆续重建市房,多数为老式平、楼房。1954年辟建西郊公园(上海动物园前身)后,这一带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以后虹桥路上兴建了许多新建筑,有市农业展览,程桥饭店,上海县医药公司批发部以及银行、五金交电商店等,市面日趋繁荣。哈密路上有新泾供销社、邮局、哈密路小学等单位。80年代程桥一村、程桥宾馆已经建成,虹桥路已经拓宽。2010年4月,轨交10号线通过此处并设有上海动物园站。

马路桥

大致范围在江苏路街道东北角,万航渡路镇宁路口一带,东邻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境内钱家巷(今镇宁路465弄)东北角的陆家浜南岸原有一座石板桥,习称马路桥,因而得名。住房皆建于20世纪30年代,80年代时,镇宁路东侧有日本式假三层花园洋房1幢(属静安区),路口有简陋的木板房数间;西侧有混合结构两层连壁简楼4幢15间;万航渡路南沿街面有二层板楼5间,境内环境冷落,工商企业仅有大明理发店及上海纺织染料技贸中心(前身为沪西国民帆布厂)。现地域变化较大,多为高档高层建筑。

凯桥

泛指轨交3、4号线(原沪杭铁路)以东,延安西路1659弄以西,武夷路以南,延安西路以北地区。1937年前,原凯旋路680弄口李漎泾上有一座南北向的木板桥,长5米,宽约4米。桥东西两侧仅10多户居民。周围为一片农田,坟山野草,满目荒凉,另有公平、扬州、中西、江淮4个会馆(殡舍),寄放棺柩及寿材。抗战开始,闸北、南市等地居民纷纷到此避难,搭建棚屋,人口日增,形成较大居民点,习称凯桥。1957年填平李漎泾,辟筑马路,桥废。桥址南部修建了大型给水站,环境大见改善。境内住房以砖木结构小楼房和瓦平房为主。随旧改后境内已建成大型公共绿地——凯桥绿地,现以境内刘海粟美术馆,改称海粟绿地。

周家桥

泛指吴淞江以南,玉屏南路以北,中山西路以西,古北路以东地区。因境内有周家桥而得名。周家桥原是李漎泾支流上的一座小木桥(原址在长宁路1895弄和2039弄交接处)。由周姓出资建造,故名。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曾募资重修。本世纪初,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辟筑白利南路(今长宁路)后,此处水陆运输方便,地价又较低廉,中外商人便在吴淞江南岸,白利南路北侧投资建厂,如荣氏的申新纱厂、张氏的大德油厂等。工人就近安家,工厂附近出现大批棚户简屋,其中有民生坊、华勤坊、小河南、申新里等,逐渐形成劳动人民集居地。以后商贩云集,周家桥周围遂成市廛。1925年,周家桥由民生纱厂倡议集资改建为水泥桥。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为孤岛后,周家桥地区成了买卖粮食的市场,商业畸形发展,名噪一时。解放后,境内工商业发展迅速,上棉二十一厂(前身和主体基地为申新一厂和八厂)、第一纺织机械厂等老厂已发展为大中型企业。商业 点集中在三角场、玉屏南路等地,有百货、绸布、粮油、食品、中西药、饮食和旅馆等商店和服务性行业。1958年填浜筑路,周家桥被拆除。原有棚户简屋大部分已由居民自行翻建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少数翻建为三层楼。80年代以来,长宁路南北两侧已建成五至六层工房多幢,遵义路至中山西路有六层工房10多幢。进入90年代,周家桥地区市容面貌飞速更新,往日破旧的简屋全部拆除,以长宁路为轴线,南北两侧均建成漂亮的居住区和楼宇。

香花桥

大致范围为东至交通大学法华分部附近,西至定西路,南至新华路,北至法华镇路。以香花轿得名。香花桥原为跨越李漎泾(法华浜)的一座南北向大石轿,位于北宋创建的法华禅寺山门前,今法华镇路515号附近。地境本多沟浜农田。居民面李漎泾而居,住房以平房简屋为主。20世纪20年代公共租界当局越界筑安和寺路(现新华路)后,渐成人口稠密的居住区。建国后市政建设发展迅速,1958年填没李漎泾,香花桥被拆去,法华镇路被拓宽,路旁建成绿化带。同年又辟筑了南北向的定西路和香花桥路。1977年开始,新华路中段兴建五至六层工房数十幢,气象一新。进入80年代以来,法华镇路中段分批改造旧房,新楼房拔地而起。现境内沿新华路一带商店林立,行业齐全,其中16开间门面的香花商场,经营日用百货数千种,附近居民生活称便。南沿新华路为市区通往虹桥机场的要道,沿路花团锦簇,街树成荫,景现优美。

三泾南、北宅

大致范围为东靠轨交3、4号线(原沪杭铁路),西至长宁来福士广场及国际体操中心,南到天山公园,北临长宁路。抗战前境内大部分是荒地,只种少量农作物。有一座三泾庙,庙前李漎泾(俗称法华浜)横贯东西,庙西即三泾宅,当时居民仅10多户,庙南居民有20多户,此外是荒地、坟地,小河浜等。以李漎泾为界,分别称为三泾南宅和三泾北宅,统称三泾南、北宅。抗日战争爆发后,前来避难谋生的难民沿李纵泾南岸搭建棚屋栖身。抗战胜利后,沪杭铁路东倒居民迁此租地造屋,开设手工作坊。也有工厂来此租地或购地建造简易工人宿舍的,人口日增。而李漎泾由于无人疏浚,成为臭水浜。解放后,境内设立了给水站。1957年填没李漎泾,卫生条件大为改善,后来筑成沥青路,连小弄也铺了水泥路面。80年代起,三泾北宅有新建混合结构六层楼房3幢。靠原铁路口建有混合结构五层楼房2幢,武夷路中山西路口有高17层的武夷大楼1幢,其他都是砖木结构住房,其中居民自行翻建的简易楼房占大部分,夹杂着一部分瓦平房,有些支弄内房屋密集,通道狭窄。现地境面貌一新,成为多高层住宅相间的宜居之所。

庙后头

大致范围是东至侯家弄法华镇路第三小学,西达种德桥路,南至法华镇路,北至延安西路少年儿童出版社。因地处韦天庙后(北),故名。抗日战争前有居民13户,住房有老式墙门,东墙门为王家,西墙门为沈家,种德桥路21弄口为赵家,周围均为农田,面积约30亩。地境东部全属荒地,垃圾堆积,脏水横流,中华制药厂曾在此搭木板房存放棺木。其北大中里后面有河浜,蜿蜒曲折直通法华镇北园。抗战开始,闸北、南市、虹口等地贫民相率避难到此,搭建草棚,人口骤增。80年代,境内有简易工房2幢,平房19埭,楼房28幢,矮楼房12间,房屋为砖木结构。现境内为以新型多、高层住宅为主,旧迹难觅。

春光坊

大致范围在东临华山路,西接幸福路,南至云阳路,北近平武路。包括华山路1520弄、幸福路22弄、26弄、70弄、80弄、90弄等里弄一带。1918年当地郁家为通往敦惠路(今幸福路)上的郁氏山庄铺筑了一条煤渣路,名春光路,以光裕堂,春辉堂首字命名。路旁杂草丛生,有10多户住在破漏棚屋中的贫民开荒种地。郁氏山庄为郁氏祖先神主及坟墓所在,构筑精致,花木繁秀。庄外一片荒凉,有沟浜,南注法华浜,北通平武村。1935年左右先后建起了殡仪馆、寄柩所,开设了小作坊。抗战开始,避难来此者日多,工商业者在此开办纱厂、布厂、玻璃厂及铁工厂等,逐步形成现代市区,习称春光坊。新中国成立后,地境气象与日俱新,沟浜填没,敦惠路经拓宽后铺筑了柏油路面。数十家小工厂、小作坊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及归口合并,形成了长宁轴承厂、中国链条厂、弹性元件厂、特种灯泡厂等近10家较大工厂。1958年大批家庭妇女走上劳动岗位,陆续办起了缝纫等生产加工组,里弄食堂、托儿所、图书馆、服务站。民办春光图书馆藏书2万册,拥有读者1000余人,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文化单位。现地境旧区改造后已建成华山绿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