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可能涉及哪些重点领域:23个细分领域投资机会分析

1、“双循环”与十四五规划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发布,与十三五规划建议不同,本次《建议》将“形成强 大的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一个重要章节写入,并分为“畅通国内大循环”、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四个小节展开。预计在十 四五期间,沿着“双循环”政策思路,将有一系列的政策出台。

整体来讲,国内大循环包括消费、制造、科技三大重点领域。根据《建议》,十四五期 间,消费内循环方面,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注重消费升级趋势、新兴消费、质量品牌, 培养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制造业内循环方面,锻造产业供应链长板,发展九大战略性新 兴产业,布局新基建,推动交通强国、能源革命,并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 案。科技内循环方面,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瞄准八大前沿领域。

2、双循环下我国出口、消费、投资格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在 90 年代选择了国际大循环的发展战略,由于具有廉价 劳动力优势,在国际分工中承担世界工厂角色,因此发展出“大进大出,两头在外”、 “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制造业格局。这样的外向出口型经济在 08 年之前运行良好。 金融危机带来世界的深刻变革,美日欧等消费国需求减弱,我国采取出口退税、一带一 路等政策促进出口的增加,但外需依然难以回到 08 年之前的水平。与此同时,由于内 需较弱,近二十年来内循环基本由基建与房地产投资驱动。

近二十年我国典型的内外循环如下:进口原材料与高端设备,在国内进行加工制造,一 方面用于国内的基建与房地产建设,另一方面大量出口,两个途径会给居民和企业两个 部门带来收入的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推动了消费升级,居民消费的增加与企业收 入的增加,共同促进国内企业进一步扩产,继续进行原材料与设备的引进,因此形成投 资、消费内循环与出口外循环。

“双循环”政策之下,我国的消费内循环将扩大,投资内循环中制造业将兴起。在外需 不足以及与美国加速脱钩的背景下,我国必须降低对外依存度,抓紧新一轮科技周期, 实现关键领域自主可控,并且启动内需,以促进国内的制造业投资,形成“国内大循环 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实现“双循环”畅通,就需要打 通生产、消费、流通、分配各环节,具体来讲,生产领域要突破“卡脖子”技术限制, 弥补完成制造业升级,消费领域要提高居民消费热情、培育国产消费品牌,流通领域要 加强各类销售渠道建设,降低流通成本。

因此,未来典型的双循环格局可能如下:自主生产高端设备与新材料,并且进口一部分 原材料,在国内发展智能制造,制成品大部分供给国内需求,进行高端设备与产品的出 口,或者像日本一样,通过资本输出在海外生产,由此带来企业部门和居民收入的增加, 国内消费升级以及企业部门的收入增长,将进一步促进国内制造业的生产能力提升。由 此形成我国新的内外循环。

与国际大循环对比,新的双循环具有以下特征:

? 内循环的驱动力:国际大循环下,内循环的驱动力主要是基建与房地产投资;“双 循环”下,内循环的驱动力主要是消费与制造业投资。

? 制造业投资的驱动力:国际大循环下,我国的制造业投资严重依赖外需。“双循环” 下,制造业投资主要依赖国内消费。

? 外循环的结构:国际大循环下,我国的外循环呈现“大进大出、两头在外”、“低端 过剩,高端不足”特点,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双循环”下,我国首先要实现关键领 域自主可控,进而出口附加值较高的高端设备与工业品。

? 居民收入:国际大循环下,我国从事的是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制造,因此企业与居民 的利润较低。并且出口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内陆发展落后,形成了东西不 均衡发展。内循环下,我国转为从事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品出口,利润较高,带来居 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同时,由于不再完全依赖出口部门,中西部地区迎来发展机会。 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能力更高,有助于进一步启动内需。

? 产业结构:国际大循环下,我国主要靠出口、基建与房地产投资驱动经济,因此钢 铁、水泥、建材等传统产业占比较大;“双循环”下,我国将经历产业升级,装备制 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升,资本货物制造业的发达,将推动工业服务业的兴起, 服务业的占比也将进一步扩大。

二、从进出口数据看“双循环”重点领域

我们将重要的商品按照原材料和市场分类,则所有商品将被分为四类:

? 原材料与市场均在国外:主要包括服装玩具、鞋类箱包等低端制造品,平板电脑、 手机、家电等高端制造品;核电设备与水电设备类高集成度商品。

? 原材料在国外&市场在国内: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铜铁矿砂等资源品;大豆、 肉类等农产品,集成电路、高端设备等高端工业品;以及医药品、化妆品等消费品。

? 原材料在国内&市场在国外:主要包括蔬菜、稀土、肝素等产品;

? 原材料与市场均在国内:主要包括大米、小麦等重要粮食以及中药、茶叶等;

1、原材料在国外&市场在国内

面临资源禀赋壁垒的商品可分为以下四类:

? 化学品:主要进口环烃与初级形状塑料。

面临技术或品牌壁垒的商品主要分为以下七类:

? 高端设备:主要包括金属加工机床、半导体设备以及医疗设备,对美日德三国依赖 度高。具体来看,半导体设备进口额达 306 亿美元,主要是光刻机、刻蚀机、离子 注入机、PVD、CVD 等,主要向日本、韩国和美国进口,三国合计占比 68.4%; 机械设备主要包括金属加工与精加工机床,以及工业机器人等,进口依赖度高,主 要依赖日德;医疗设备主要包括内窥镜、肾脏透析设备、麻醉设备、B 超与彩超诊 断仪、核磁共振设备、眼科用仪器、精密医用导管等,主要依赖美德。

? 精密零部件:主要包括精密机械与光学部件。其中,精密机械部件包括压燃式活塞 内燃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对美国及日本的依赖程度大。 光学部件包括偏光片、偏光板、摄像机镜头、物镜、液晶显示屏等,主要向日韩及 中国台湾进口;此外,还有列车、汽车以及其他机械设备的自动控制系统,主要依赖日德。

? 集成电路:2018 年进口额达 3127 亿美元,是我国进口额最大的商品,主要包括控 制器、处理器、储存芯片、放大器,主要向中国台湾以及韩国进口。

? 汽车:2018 年进口额达 496 亿美元,主要向美日德三国进口,向三国进口合计比 例达 68.9%。

? 飞机:2018 年进口额达 276 亿美元,主要是民用大型客机与特大飞机,向美法德 三国进口居多,其中对美国的依赖度达 56.6%,三国进口合计占比 97.3%,对外依 赖度非常高。

? 医药品:主要进口血制品、诊断试剂、疫苗和部分药品,对德国和美国的依赖度高。 其中血制品、疫苗、诊断试剂、毒素等商品的前三大进口国合计占比 71.9%,集中 度较高。

? 化妆品:2018 年进口额达 99 亿美元,主要向日韩法进口,三国进口比例合计达 70.5%。

2、原材料在国外&市场在国外

可将原材料与市场均在国外的商品分为低端制造品与中高端制造品两类。低端制造品主 要包括家居、纺织服装、鞋类以及钢铁、塑料。2018 年,低端制造品合计出口额 5954 亿美元,其中向美国出口 1434 美元,占比 24%,极度依赖美国市场,具体来看:

? 家具:2018 年的出口额达 964 亿美元,主要包括机动车辆、飞机及其他用途的坐 具,金属、木质与塑料类家具和各类照明灯、聚光灯,向美国出口比例达 34.6%, 依赖美国市场。

? 纺织服装:2018 年出口额达 1728 亿美元,其中向美国出口 410 亿美元,占比 23.7%,向日本出口 181 亿美元,占比 10.5%。

? 鞋靴箱包:2018年出口额达768亿美元,其中向美国出口192亿美元,占比42.8%。

? 钢铁:2018 年出口额达 1125 亿美元,出口国相对分散,向美国出口占比 10.5%。

? 塑料及制品:2018 年出口额达 801 亿美元,向美国出口占比 23%。

我国出口较多的高端制造品主要包含以下六类:

? 电气设备:主要包括静止变流器、电感器、变压器、电动机及发电机、蓄电池等, 2018 年合计出口 665 亿美元,主要向美国和中国香港出口,对美国市场依赖度高。

? 通信电子:主要包括便携式电脑、平板电脑以及部件,手机及其零部件(通信模块、 光模块等),以及交换机等其他通讯设备。2018 年合计出口 4669 亿元,主要向美 国与中国香港出口,对美国出口占比 25.6%,依赖度较大。

? 机械设备:主要包括空气泵、真空泵等气体压缩机,手提式风动及液压工具、龙头 阀门等机械设备零件,以及印刷机及其零部件。2018 年总出口额达 605 亿美元, 向美国市场出口占比 25.2%。

? 家电:包括电视、空调、冰箱以及热水器、电磁炉等家电,2018 年总出口额达 871 亿美元。主要向美国与日本出口,2018 年向美国出口 236 亿美元,占比 27.1%。

? 船舶:包括各类客运、货运船舶以及灯船、消防船、浮动或潜水式钻探或生产平台。 2018 年合计出口额 230 亿美元,主要向香港和巴西出口。

? 摩托车与汽车零部件:包括汽车零部件、摩托车及其零部件,其中零部件主要是车 轮、制动器、车门及车身、大型汽车卡车零件。2018 年出口额达 483 亿美元,其 中向美国出口 129 亿美元,占比 26.7%。

3、总结

对于原材料和市场均在国外的产品,其中低附加值的商品,主要包括纺织服装、钢铁、 塑料、鞋类、家具,对美出口占比达到 24%,极度依赖美国市场,纺织服装、钢铁出口 额最大。高附加值的产品,对美国市场依赖度也比较高,如通信电子设备中的便携式电 脑、平板电脑、通信模块等,对美出口占比达 25.6%,家电、电气设备、机械设备、船 舶、摩托车与汽车零部件出口额也较大。

三、“双循环”战略下二十三个细分领域投资机会

1、消费内循环

(1)消费高端品牌崛起:服装服饰&日化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消费品多半以 OEM 或者贴牌的形式进行生产,不太注重品牌建 设和维护。而双循环背景下,大量消费需求将会转向国内,同时,90/00 后消费群体崛 起,这些群体对于海外品牌并没有特别的青睐,因此,对于国内消费品来说,迎来了绝 佳的机会。

服装服饰

消费量与出口量大,但集中度与发达市场相比更低。根据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2018 年中国服装服饰行业的销售额为 2.08 万亿元,进口金额 547 亿元,出口金额 1.04 万亿元。然而,尽管我国纺织服装的产销量均较大,却缺乏品牌效应,行业格局较为分 散。2018 年中国服装市场中前 5 大品牌市占率仅为 6.9%,相比之下日本、美国分别为 25.7%、15.8%。中国前 10 大品牌市占率为 CR1010%,而日本为 36%,美国为 22.5%。

本土企业品牌效应较弱,在国内与海外的竞争力均弱于国际大牌。2018 年,我国服装 市场前十大品牌中,有五家为海外品牌,其中阿迪达斯与耐克居前两位。对比全球知名 服装品牌与国内品牌 2019 年的营业收入和海外营收占比,可以发现,国际品牌的营收 远大于国内品牌,并且由于它们具有强大的品牌,其海外营收占比往往在 80%以上。对 比之下,中国服饰品牌的海外营收占比仅为 20%-40%。

在“双循环”政策背景下,消费市场将逐渐转向国内品牌,我国的高端服装品牌有望崛 起。并且,由于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产能过剩,低端工厂产能将逐渐退出,行业集中度得 到提升,利好龙头企业。2019 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纺织服装鞋帽类产品的零售额为 1.35 万亿元,如果整体行业集中度提升至 20%,头部企业的营收将大幅提升。而在“双循 环”政策下,国内头部品牌将获益更多。

化妆品及护肤品类

近年来我国日化品进口增速不断提升。2019 年我国化妆品零售额达 2992 亿元,进口 额达 912 亿元。随着居民收入的提升,近年来我国化妆品进口额加速上涨,与化妆品零 售总额的比例从 2014 年的 7.4%上涨至 2019 年的 30.5%。

国内品牌难以与国际大牌竞争,与日韩等国相比,中国本土品牌较弱。中国日化市场市 占率前五大品牌分别为宝洁、欧莱雅、资生堂、高露洁与联合利华,全部是海外品牌。 并且,宝洁和欧莱雅在中国的市占率合计近 20%,远高于其他品牌。与韩国相比,一方 面韩国日化行业集中度大于中国,另一方面,韩国市占率最高的两个日化品牌均为本土 品牌,爱茉莉太平洋和 LG 市占率合计达 43%。

与海外大牌相比,中国的丸美、珀莱雅等品牌仍有较大成长空间。从各大日化品牌 2019 年的营收来看,欧莱雅、安利等国际大牌的营收达到万亿以上,但是国内的上海家化、 丸美、珀莱雅等品牌营收均不足 10 亿。在国内大循环以及 90/00 后新一代消费势力崛 起背景下,国内的化妆品、日化品品牌有望崛起。

(2)农产品进口替代:大豆&植物油

2、制造业内循环

(1)能源自给率提高:光伏&风电&油气勘探

从能源革命的历史来看,纵观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人类已经历经三次能源革命。第一 次能源革命为薪柴能源革命,第二次能源革命为化石能源革命,第三次能源革命为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以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革命。未来,在降低碳排放的大趋势下,包含核能、 太阳能、风能等在内的新能源最终呈现均是电力能源输出,新能源电气化将是能源革命 的终极形式。

另一方面,我国传统能源的进口依赖度较大。从三大传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的 进出口量来看,我国煤炭储量与产能较大,对外依赖度较小。但是我国原油与天然气对 外依赖度均较大,2019 年我国原油的自给率 27.5%,天然气的自给率 57.1%。其中, 我国原油进口国为俄罗斯(15.8%)、沙特阿拉伯(12.4%)、安哥拉(10.4%)。

风能与太阳能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重点方向。在“双循环”政策背景下,我国将减少对 他国能源依赖,大力发展新能源。在非石化能源中,水电受到资源限制,核能则存在安 全问题。相比之下,风能与太阳能或是我国发展新能源较好选择。

光伏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较快,产能和装机量都位于世界前列。2010 年以来,我国光 伏装机容量大幅上涨,占全球装机容量的比例由 2.6%上升至 34.7%。并且,我国光伏 各环节产业规模较大。根据光伏行业 ,2018 年我国多晶硅产量为 25.9 万吨,同比 增长 7.0%,占全球多晶硅产量的 58.1%。硅片产能 146.4GW,产量 107.1GW,同比 增长16.8%;电池片产能128.1GW,产量85.0GW,同比增长18.1%;组件产能130.lGW, 产量 84.3GW,同比增长 12.4%,硅片、电池、组件国内产量占全球总产量比重都在 70% 以上。

我国光伏未来发展空间巨大。2019 年,我国光伏发电为 2238 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 比例为 3.1%。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19 年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 告》,在 3 种情 形(目前政策延续、实施已经承诺的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政策力度)下,2040 年我国光伏发电占比将提升至 11.2%、13.2%、23.4%。可以预见,未来十年我国光伏 装机量将有大幅提升,未来光伏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较大。

风电

风电未来发展空间较大,且目前国内产能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2019 年我国风力发电 量占总发电量为 3638 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为 5%。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风 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到 2020 年底,风电累计并 装机容量确保达到 2.1 亿千瓦以上, 其中海上风电并 装机容量达到 500 万千瓦以上;风电年发电量确保达到 4200 亿千瓦 时,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 6%,今年风机进入抢装期。长期来看,根据各机构预测,至 2040 年我国风力发电有望达到总发电量的 15%-20%,未来行业发展空间巨大。全球对 比来看,我国风力发电组装机容量为 2104 亿瓦特,占全球装机容量的近 34%。

油气勘探与开采

大型老旧油田产量枯竭,我国原油与天然气进口依赖度不断提升。一方面,1995 年以来,我国的原油与天然气进口依赖度不断上升。2019 年,我国原油的进口依赖度为 73%, 天然气进口依赖度为 42%。另一方面,国内原油产量不断下滑,主要原因是如大庆油田 等大型老旧油田产量开始枯竭,尤其是部分油田的维护成本已经过高,在当前油价环境 中丧失了维护的意义。

政策重视国内石油探勘与开发,“三桶油”勘探与开发资本开支不断增加。2019 年 5 月 24 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提出 要进一步把 2019 年和今后若干年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不折不扣 完成 2019-2025 七年行动方案工作要求。中石油发布《2019—2025 年国内勘探与生产 加快发展规划方案》,中海油发布《关于中国海油强化国内勘探开发未来“七年行动计 划”》,纷纷提出要加大石油与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并加强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的开发。 可以看到,2017 年以来,中石油、中石化与中海油勘探与开发资本性支出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能源安全问题逐渐得到重视。我国页岩气储量丰富, 具备实现能源自主的客观条件。在国内大循环整个背景下,国内油气服务行业有望迎来 加速发展。

(2)核心材料自主可控:半导体材料&显示材料&高温合金

新材料产业政策频频发布,生产与应用得到有序引导。从政策面来看,2015 年国务院 印发《中国制造 2025》,其中鼓励加强新材料基础研究和体系建设,加快技术转移转化 和基础材料升级换代。2016 年,国务院推出《“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提出促进新材料在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中可持续发展,加快前沿材料 布局。四部委联合印发了《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之后相继推出《国家新材料生产应 用示范平台建设方案》、《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建设方案》等有关政策,加快推进我 国重点材料的生产和应用。

半导体材料

我国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的进口依赖度较大,未来存在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在半导体 产制造过程中,主要的材料有硅片、光掩模、光刻胶、光刻胶辅助材料、工艺化学品、 电子特气、靶材、CMP 抛光材料等,从销售额来看,硅片、光掩模、电子特气份额较 大。我国在光掩模、抛光材料、靶材领域已经达到 28nm 水平,正在向 14nm 攻克。但 是电子气体、硅材料、光刻胶、工艺化学品的国产化进程较为缓慢,尤其是硅材料与工 艺化学品较为落后。

显示材料

当前,OLED 正在逐步取代传统 LED,成为新一代的显示技术。我国具有巨大而终端消 费市场,并且京东方等国内企业已经在 OLED 屏幕制造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是,在 OLED 材料上,我国的进口依赖度非常高。

美日德韩化工大厂垄断核心材料供应,是国产替代的重点突破方向。OLED 材料主要包 括发光材料和基础材料两部分,合计占 OLED 屏幕物料成本约 30%。其中,发光材料 包括红色发光材料、绿色发光材料、蓝色发光材料。红色发光材料中,陶氏化学占据 71% 的市场份额,绿色发光材料中,三星市场份额为 51%,德国默克市场份额为 21%,蓝 色发光材料中,日本的出光兴产与保土谷化学合计占据 89%市场份额。此外,基础材料 也被美日德韩的化工大厂垄断,国内企业的份额较小。在“双循环”政策背景下,OLED 材料是国产替代的重点发力方向。除此之外,柔性屏材料 PI 膜、偏光片(PET、PMMA、 COP 材料)也是重点发力方向。

高温合金

高温合金是航天发动机、燃气轮机、汽车涡轮增压器的核心材料,我国消费量较大,但是产能不足。高温合金通常是指能在 600-1200℃的高温下抗氧化、抗腐蚀、抗蠕变, 并能在较高的机械应力作用下长期工作的合金材料,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55%)、电 力(20%)、机械(10%)领域,是航天发动机、增压涡轮、燃气轮机等部件的核心材 料。由于高温合金零部件加工技术难度大,供应商资质认证耗时较长,因此行业壁垒相 对较高。全球范围内能够生产航天航空用高温合金的企业不超过 50 家,主要集中在美、 英、日、德、中、俄罗斯等国家。其中,美国高温合金的年产量约 10 万吨,日德产量 约 5 吨。2018 年中国高温合金消费量 5.9 万吨,产量 3.5 万吨,进口依赖度较大。

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高温合金体系,但是在技术上与英美日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 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我国在高温合金得到杂质控制水平上与 GE 等公司的标准 存在差距,这也导致我国较多的向国外进口母合金。二、国内缺乏长期服役温度 800℃ 以上的新型合金。三、我国在粉末高温合金上的技术落后于欧美国家近两代。四、我国 在等轴晶镍基铸造高温合金技术上不够成熟,成为航空发动机研制的卡脖子技术。在“双 循环”政策背景下,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部件必须实现国产替代,高温合金领域将会成为 重点突破的领域之一。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