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 告请登录未来智库www.vzkoo.com。
1、高端装备制造价值凸显,三个维度把握投资机会
1.1、宏观经济增速换挡,高端装备制造价值凸显(略)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期,经济转型、结构升级使得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我国工业化进程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高端装备制 造业迎来关键发展机遇。
一方面,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换挡,在宏观经济增速整体下行的趋势下,创新驱动 与转型升级成为制造业投资回暖的最大动力。
另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需求放缓与产能过剩之间存在矛盾、投 资驱动增长向创新驱动转变,使得高端装备制造业价值凸显。
迈入到后工业化时代,利于行业龙头崛起,新兴成长行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1)需求放缓与产能过剩的矛盾加剧,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加速行业洗牌,利于 有竞争力的细分领域龙头崛起。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大量行业存在产能过剩 的情况,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需求端增长有限,行业 竞争加剧。人力成本、土地成本不断上升进一步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重视研 发、产品质量、拥有品牌效应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则有更多机会在激烈竞争中获 得优势,资源和市场进一步向龙头企业集中。而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和严格的 环保监管加速了行业洗牌,并且提高了行业门槛;此外,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带 来的需求端结构调整,也加速了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的优胜劣汰。无论是工程机 械、铁路设备这样的周期行业,还是锂电设备、3C 自动化设备这样的成长型行业, 均出现了龙头企业市占率提升的趋势。
2)投资驱动增长向创新驱动转变,投资增速放缓,结构分化,新兴成长行业实 现更快速的增长。中国工业化阶段基本完成,逐步迈向后工业化时代,整个社会 的资本投入增速放缓,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过去依赖基建、地产投资拉动 经济增长的方式将发生改变,代表了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战略新兴 产业将成为资金流入的重要方向。我们判断受到政策扶持的诸如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将继续保持较高的成长性, 其资本开支也将显著优于整体工业资本开支,拉动对高端装备的需求。
1.2、机械板块营收和利润增速放缓,盈利能力整体提高(略)
我们以申万机械板块的 368 家机械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机械板块 2019 年 及 2020Q1 经营情况。
2019 年机械行业样本实现营业总收入 13316 亿元,同比增长 8.93%,相比 2017、 2018 年营收增速有所放缓,在 A 股中营收占比 2.65%;其中工程机械(+26.53%)、 仪器仪表(+19.12%)、冶金矿采化工设备(+18.73%)、环保设备(+11.75%) 重型机械(+10.63%)增幅明显。2020Q1,由于复工延迟的影响,机械行业样本 营业总收入 2482 亿元,同比下降 12.14%。其中只有重型机械(+1.49%)、冶金 矿采化工设备(+0.04%)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
1.3、2020 中期展望:基建产业链需求确定性强,政策和投资落地推动新兴产业成长
1.3.1、基建投资加码,工程机械和轨交装备全年需求确定性强
2020 年我国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压力,逆周期调节继续成为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手段,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持续加码。
工程机械:迈入稳定盈利时代。2016 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结束了 5 年调整期,开启新一轮上升通道。2016 年至今,工程机械行业内主要企业的收入 及利润高速增长、资产质量得到夯实、现金流大幅改善,挖掘机产销量持续创历 史新高,起重机和混凝土机械等后周期品种接棒增长,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进一 步提高。我们判断:
1)2020 年工程机械行业保持稳定增长,与此同时,在行业集中度提升和规模效应的推动下,龙头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速有望高于行业。随着经营质量的持续提高, 工程机械行业的现金流将持续改善,资产质量更趋优化。
2)主机厂及上下游企业在经历了过去十年的增速大幅波动后,更加谨慎和理性。 在控制应收账款风险、预测市场需求方面的能力也得以强化。伴随着工程机械保 有量的增加、更新需求占比的提升,未来工程机械行业的波动幅度将显著缩小, 有利于主机厂经营风险的进一步降低。
3)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主机厂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供应链 的安全性。以恒立液压为代表的国产核心零部件企业在挖掘机主控泵阀等关键零 部件上取得突破,逐步打破对外资品牌的限制,提升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自给率 和产业链安全。
1.3.2、政策和投资落地推动新兴产业成长
半导体设备:1)半导体设备需求仍处于景气周期内。据 SEMI 告,2020 年全 球将有 10 个新的建设项目开工,其中 1 个位于中国大陆,2020 年全球设备投资 预计达 578 亿美元,位于中国大陆的设备投资将超过 120 亿美元。以中芯国际为 例,2020 年 5 月 5 日中芯国际发布公告拟申请科创板 IPO,发行不超过 16.86 亿 股股份,此次募资约 40%用于投资于 12 英寸芯片 SN1 项目,约 20%用作为公司 先进及成熟工艺研发项目的储备资金,约 40%用作为补充流动资金。2)大基金 二期成立利好国产半导体设备商。据新京 等官媒 道,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 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已于 2019 年 10 月注册成立,注册资本 2041.5 亿元,重点 投向是集成电路设备、材料等领域,利好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发展。2020 年 5 月 15 日中芯国际发布公告,国家大基金二期与上海集成电路基金二期同意分别向附属公司中芯南方注资 15 亿美元、7.5 亿美元。3)美国进一步遏制华为芯片供应, 国产化势在必行。据美国商务部产业与安全局 2020 年 5 月 15 日发布的声明,全 面限制华为购买采用美国软件和技术生产的半导体,包括那些处于美国以外,但 被列为美国商务管制清单中的生产设备,要为华为和海思生产代工前,都需要获 得美国政府的许可证。美国同时对军民领域半导体产业做出制裁和限制,彰显行 业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国内半导体产业链国产化进程有望加速。
锂电设备:1)2020 年新能源汽车延长补贴退坡落地,有利于锂电设备厂商订单 释放。2020 年 4 月工信部发布通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 延长至 2022 年底,原则上 2020~2022 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 10%、 20%、30%。2020 年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落地,有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主机厂加 大产能投放、刺激行业需求,进而有利于锂电设备厂商订单释放。2)从长期政策 上看,电动化大潮势不可挡。伴随国内延续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支持,叠加欧洲电 动化加速布局,动力锂电有望进入高速扩产周期。2020 年国内动力锂电厂商扩产 总规模在 150GWh 左右,国外电池厂商扩产规模在 80GWh 以上。根据 GGII 预计, 到 2023 年全球动力锂电池需求量将达 511GWh,年复合增速达 36.7%。3)下游 资本开支力度空前,对产业链上游锂电设备标的构成重大利好。2020 年 2 月 26 日宁德时代拟募资不超过 200 亿元资金用于宁德时代湖西锂离子电池扩建项目、 江苏时代动力及储能锂离子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三期)、四川时代动力电池项 目一期、电化学储能前沿技术储备研发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同日宁德时代还 发布公告拟投资建设宁德车里湾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规划建设动力及储能 锂电池生产线,总投资不超过 100 亿元。据此,我们测算,宁德时代在未来 3 年 将总共实现 97GWh 的产能扩建,总投资额约 285.24 亿元,其中生产设备相关投 资约 197.39 亿元。
光伏设备:1)产业链预计平稳增长,设备国产率再获提升。据中国光伏行业协 会数据,2020 年国内硅片产量将达 145GW,同比增长 7.73%,国内电池片产量将 超过 118GW,同比增长 8.66%。光伏产业链稳定发展态势下,2020 年光伏电池生 产设备和辅助材料国产化率预计将达到 90%。2)国内光伏企业加快扩产步伐, 光伏设备规模有望保持高速增长。2020 年 5 月 11 日,国家能源局公布 2020 年一 季度光伏发电并 运行情况,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 395 万千瓦,其中集中式光 伏新增装机 223 万千瓦,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 172 万千瓦。在加速扩产的背景下, 光伏设备规模有望保持高速增长。2020 年 2 月 20 日,中环股份发布非公开发行 预案,公司拟募资不超过 50 亿元,主要用于集成电路用 8-12 英寸半导体硅片的 生产线项目,建设月产75万片8英寸抛光片和月产15万片12英寸抛光片生产线, 大规模扩产将显著拉动设备厂商需求。3)为获得更高组件功率以降低单位成本, 硅片大尺寸、薄片化持续推进,同时 N 型新一代电池催生新型设备需求。
激光设备:国产激光器迅速进口替代,未来空间广阔。随着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迅 猛发展,近年来中国激光产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目前中国小功率光纤激光器市场已被国内企业占据,中高功率领域国产化率迅速提升。以锐科激光为例,其 2019 年市场份额达到 24.3%,同比提高了 6.5pct。同时随着激光器价格逐渐下沉,具有 规模和技术优势的企业将扩大优势,龙头公司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
工业机器人:1)国产机器人渗透率持续提升。自 2013 年起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 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国产机器人渗透率持续提升,2019 年国内市场中国产工业机 器人占比已达 29.7%,较 2018 年提升 2 个百分点,较 2015 年提升 11 个百分点。 2)机器换人需求凸显,4 月增速同比转正。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4 月份工业 机器人行业销量大增 26.6%,1-4 月份销量累计增长 4%,增速由负转正,反映下 游开工逐渐恢复,机器人行业延续 2019 年底的趋势,增速开始回升。虽然 2020 年前 3 个月下游行业复工延迟导致机器人需求下降,但这一背景更加凸显“机器 换人”的必要性。从长期看,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先进制造企业在复工中展示出的 优势,有望成为广泛工业下游寻求自动化赋能的关键启示,为机器人产业发展带 来系统性机会。
第三方检测:1)高质量发展催生检测认证需求,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保持高增速 增长。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引领质量发展的服务行业,检验检测 认证行业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我国检验检测市场发展迅速,服务需求不断提升。2) “放管服”改革激发检验检测市场活力。政策方面,市场监管总局将进一步深入 推进“放管服”改革,将进一步激发检验检测市场活力,促进检验检测机构朝着 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刺激一大批优质检验检测 行业企业。
1.3.3、欧美国家消费升级,利好部分出口型企业(略)
2、基建发力,工程机械和轨交设备全年需求确定性强
2.1、工程机械:行业保持高景气度,企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
2016 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结束了 5 年调整期,开启新一轮上升通道。 2016 年至今,工程机械行业内主要企业的收入及利润高速增长、资产质量得到夯 实、现金流大幅改善,挖掘机产销量持续创历史新高,起重机和混凝土机械等后 周期品种接棒增长,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我们判断:
1)2020 年工程机械行业保持稳定增长,与此同时,在行业集中度提升和规模效 应的推动下,龙头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速有望高于行业。随着经营质量的持续提高, 工程机械行业的现金流将持续改善,资产质量更趋优化。
2)主机厂及上下游企业在经历了过去十年的增速大幅波动后,更加谨慎和理性。 在控制应收账款风险、预测市场需求方面的能力也得以强化。伴随着工程机械保有量的增加、更新需求占比的提升,未来工程机械行业的波动幅度将显著缩小, 有利于主机厂经营风险的进一步降低。
3)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主机厂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供应链 的安全性。以恒立液压为代表的国产核心零部件企业在挖掘机主控泵阀等关键零 部件上取得突破,有望逐步打破对外资品牌的限制,提升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自 给率和产业链安全。
2.1.1、挖掘机销量仍保持高增长,后周期机型进一步发力(略)
2.1.2、多重因素推动工程机械维持高景气度(略)
2.1.3、行业竞争格局优化,强者恒强趋势确定(略)
在我国工程机械市场,国产厂商在混凝土机械和工程起重机械领域牢牢占据行业 优势地位,混凝土机械领域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占据行业前两名,工程起重机械 领域,徐工机械、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位列行业前三。相比而言,挖掘机市场供 应商众多,竞争最为激烈,但近些年国产厂商竞争力逐步增强,国产厂商逐步成 为我国挖掘机市场的主要力量。
2009-2019 年,国产挖掘机销量占比从 27.91%增长至 63.09%,占比大幅提高;相 应的,欧美、日系、韩系挖掘机的销量占比逐年降低,到2019年占比分别为 15.61%、 11.31%和 9.99%。2020 年 1-4 月份,国产挖掘机销量进一步增加,为 68.98%,欧 美、日系、韩系挖掘机销量占比分别为 13.60%、8.27%和 9.14%。占我国挖掘机 市场份额前五的企业分别是三一重工、徐工、卡特彼勒、柳工、山东临工。
2009 年至 2020 年前 4 个月,我国挖掘机市场集中度呈“U”字型变化,2012 年 以来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2009 年,在“四万亿”投资拉动下,我国工程机械下游需求旺盛,行业进入景气周期,大量新进入者进入挖掘机市场,导致市场集中 度大幅下滑。2012 年以后,市场竞争加剧,在“去产能”背景下,大量缺乏核心 技术与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均被洗牌出局,而部分龙头企业则凭借其技术、客户、 营销等优势迅速占领市场,使得市场集中度稳步回升。2012 -2019 年,CR4 市场 集中度由 37%提升到 60%,CR8 市场集中度由 61%提升到 80%,市场集中度逐年 提高;2020 年 1-4 月份,CR4 市场集中度为 61%,CR8 市场集中度为 82%。
2.1.4、经营质量大幅提升,轻装上阵有助长远发展(略)
2.1.5、液压件加速国产化替代(略)
2.1.6、下游租赁商资本开支增加,高空作业平台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2.2、轨道交通:铁路固定资产投资上调明确,城轨市场潜力巨大
2.2.1、政策端:一季度 GDP 负增长,看好“新基建”投资发力(略)
2.2.2、高铁新增里程高位运行,带动动车组需求显著增长(略)
2.2.3、城轨潜力巨大,信号系统值得期待(略)
投资建议: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一季度 GDP 增速显著下降,基础设施建设作为 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有望获得更大的投入。2020 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上调 明确,逆周期的调节有望持续发力。
3、政策和投资落地,精选新兴成长细分龙头
3.1、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空间巨大,政策助力厚积薄发
3.1.1、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短暂回落,国内市场逆势向上
我国半导体设备市场逆势增长,2019 年有望成为半导体设备市场增速拐点。全球 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在 2019 年出现回落,据 SEMI 数据,2019 年全球半导体设 备销售额为 598 亿美元,同比下降 7.33%。中国台湾反超韩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半 导体设备市场,2019 年中国台湾半导体设备销售额达 171.2 亿美元,同比增长 68.34%。我国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 134.5 亿美元,同比增长 2.59%,市场规模继 续位居全球次席。2019 年有望成为全球及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市场的增速拐点, 据 SEMI 预测,2020 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将达 608.2 亿美元,将同比增长 1.71%;我国市场规模将达 149.2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93%。
3.1.2、全球半导体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设备端去 A 迫在眉睫
全球半导体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CR5 超过 75%。据 VLSI Research 统计,2019 年全球前五大半导体设备商分别为: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占比 21.03%)、 阿斯麦(ASML)(占比 19.94%)、东京电子(Tokyo Electron)(占比 14.91%)、 泛林(LAM Research)(占比 14.91%)、科天半导体(KLA-Tencor)(占比 7.28%)。 目前,全球半导体市场继续维持寡头垄断格局,美国、日本、荷兰企业设备商占 领较高市场份额,全球半导体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CR5 为 78.07%,同比提升 13.02 个百分点,CR10 为 92.14%,同比提升 15.75 个百分点。
半导体设备细分领域均呈寡头垄断格局。据 Gartner 数据,全球光刻机、刻蚀机、 PVD 市场分别主要被 ASML、LAM、AMAT 掌握,CVD 市场的最大份额被 AMAT 占据。
半导体设备自给能力薄弱,国产化率亟待提升。据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 预 测数据,2019 年我国国产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 133.7 亿元,按此测算我国半导体 设备自给率不足 15%(该数据还包括 LED、显示、光伏等设备)。据 SEMI 统计, 国产半导体设备的全球市场占比仅在 2~4%。根据以上数据综合产业调研,我们 判断单晶炉、键合机、划片机、减薄机、检测设备等自给率在 10~20%,氧化扩 散设备、CVD/PVD 设备、离子注入设备、刻蚀设备自给率 8~10%,光刻机等设 备自给率极低。
设备端去 A 迫在眉睫,防范半导体产业脱钩风险。近期,美国接连释放半导体设 备、代工方面的消极信号。据财联社 2020 年 5 月 12 日 道,应用材料、泛林集 团等美国半导体设备公司发函给国内的晶圆制造公司,表示不能将购买自该公司 的设备用于加工军用产品,并且保留无限追溯的权利;美国商务部当地时间 5 月 15 日发布声明,全面限制华为购买采用美国软件和技术生产的半导体,包括那些 处于美国以外,但被列为美国商务管制清单中的生产设备,要为华为和海思生产 代工前,都需要获得美国政府的许可证。半导体设备自给能力弱,导致中美经贸 摩擦中设备端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软肋,我国半导体设备去 A 迫在眉睫, 需防范半导体产业脱钩风险。
3.1.3、中国大陆 FAB 厂建设密集,大基金二期再添行业动力
中国大陆 FAB 厂建设密集,指引资本开支方向。半导体制造产能向大陆转移的动 力来自两方面:一是国际厂商在大陆部署产能,二是大陆本土厂商在政策指引下 维持较高热度。
据 SEMI 告,2017-2020 年全球将有晶圆厂建设项目 78 个,其中 30 个位于中国 大陆(占比 38%),全球设备投资将超 2200 亿美元,位于中国大陆的设备投资为 620 亿美元(占比 28%);2020 年全球将有 10 个新的建设项目开工,其中 1 个位 于中国大陆;2021 年将有 6 个新的建设项目开工,其中 2 个位于中国大陆。集成电路及泛半导体制造产能正向中国大陆进行(历史第三次)迁移,国产半导体设 备迎来历史性机遇。
大基金二期募集两千亿资本,重点投向设备、材料领域。据新京 等官媒 道,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家大基金二期”)已于 2019 年 10 月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 2041.5 亿元,重点投向集成电路设备、材料 等领域。据凤凰 2020 年 3 月 道,华芯基金管理公司副总裁任凯表示,二期基 金积极支持湖北产业发展,已推动两个重大项目在湖北落地,分别是总投资规模 800 亿元左右的长江存储,以及总投资规模 120 亿元的三安光电。据澎湃新闻 道,2020 年 4 月国家大基金二期首个投资项目落地,国家大基金二期和上海国盛 集团共同向紫光展锐注资 45 亿元;5 月 15 日中芯国际发布公告,国家大基金二期与上海集成电路基金二期同意分别向附属公司中芯南方注资 15 亿美元、7.5 亿 美元。半导体设备厂商普遍需要较高研发费用投入以追赶与国际领先企业之间的 技术差距。半导体设备公司普遍会选择接受政府补助的方式,来维系持续加大的 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获利之间的平衡,2019 年中微公司、北方华创分别接受政府 补助 0.27、2.67 亿元,分别占公司研发费用的 11.53%、50.89%。
风险提示:晶圆厂设备投资低于预期,国际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国产替代不及预 期。
3.2、锂电设备:资本开支兑现在即,设备龙头乘风再起
3.2.1、补贴延长有望提振新能源车产销,欧盟减排政策助推电动化大潮
3.2.2、供应链马太效应加剧,产能增扩为设备市场带来充沛空间
3.2.3、各工序段设备市场格局各异,优势工序已步入国际一流
全球锂电设备市场中日韩三分天下,本土设备厂商加速收复国内市场。近年来, 锂电设备国产化率大幅提升,据高工锂电预计,2020 年锂电设备的国产率将达到80%。本土锂电设备厂商在核心技术能力逼近国际巨头的同时,以其优势的价格、 优质的服务,正加速收复国内市场,全球锂电设备市场呈中日韩三分天下格局。
前段:涂布机国内市场集中度较高,但高端涂布设备仍有赖进口。涂布机和辊压 机是前段工序的核心设备,2016 年前后国内一线涂布厂商完成重组,目前国内涂 布第一梯队包括:新嘉拓(璞泰来)、浩能科技(科恒股份)、雅康精密(赢合 科技)。据 2016 年科恒股份公告披露,三者合计(包括并购)市场占有率约在六 成以上,但由于技术能力差距,日韩系(东丽、井上、PNT)设备在国内高端涂 布市场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中段:先导智能卷绕技术已属国际一流;叠片市场分散,先导、赢合谋求切入。 先导智能在卷绕机方面的技术能力与日韩系领先企业(CKD、KAIDO、KOEM) 十分接近,凭借设备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在国内卷绕机市场长期 处于领先地位。据高工锂电数据,2018 年国内市场中占有率最高的五家卷绕机厂商依次是:先导智能、赢合科技、诚捷智能、深圳吉阳、华冠科技,CR5 超过 90%, 其中先导智能市场占据 6 成以上市场。国内叠片机市场相对分散,东莞超业、深 圳吉阳等企业在叠片效率方面与国际领先企业仍存在一定差距,先导智能、赢合 科技也已涉足叠片机市场,在中段工序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后段:自动化赋能强化后段设备获利能力,杭可外销能力迅速提升。据高工锂电 数据,2017 年后段设备国产化率已高达 95%,以杭可科技、恒翼能、泰坦新动力 (先导智能)等厂商已能充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凭借较高零部件自制率,后段 工序设备往往具有较高毛利率;自动化赋能后段柔性生产,或将进一步强化后段 工序企业获利能力。近 5 年,杭可科技海外收入快速提升,2018 年、2019 年杭可 科技海外营收分别为 4.14 亿元、3.23 亿元,占营收总额的 37.44%、24.70%;2018 年、2019 年杭可海外业务毛利率分别高出国内业务 6.24、14.24 个百分点。
3.3、光伏设备:技术迭代方兴未艾,设备厂商群雄逐鹿
3.3.1、全球光伏装机维持高景气度,国内补贴退坡倒逼提质增效
全球光伏装机量维持高增长,国内光伏装机量受政策短期冲击。根据中国光伏行 业 数据,全球光伏市场维持高速增长态势,2019 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 120GW,同比增长 13.21%。自 2013 年以来,我国连续第 7 年为全球第一大光伏 市场。受 531 新政影响,2018 年起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出现回落。2019 年由于国 家补贴竞争配置政策出台时间较晚,项目建设时间不足半年,叠加补贴拖欠导致 民营企业投资积极性下降等原因,截止 2019 年末竞价项目实际并 量只有目标规 模的 1/3;2019 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量降至 30.1GW,同比下降 31.99%。
国内硅片、电池片生产维持较高增速。将产业链拆分来看,据中国光伏行业 数据,硅片方面:2019 年国内硅片产量为 134.6GW,同比增长 25.7%;电池片方 面:2019 年全国电池片产量为 108.6GW,同比增长 27.8%;组件方面:2019 年国 内组件产量为 98.6GW,同比增长 17.0%。
3.3.2、内需逆境翻转、外需持续加速,扩产计划密集释放拉动设备市场
2020 年国内新增装机有望迎来恢复性增长。2020 年,在未建成的 2019 年竞价项 目、特高压项目,以及新增竞价项目、平价项目的共同拉动下,国内新增光伏装 机有望恢复性增长。根据中国光伏行业 的预测,2020-2025 年全球光伏市场延 续稳健增长态势,2025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规模预计为 165~200GW,2020-2025 复合增长 4.88~7.39%;国内光伏市场规模将出现反弹,预计 2025 年国内新增装 机规模在 65~80GW,2020-2025 年年均复合增长 12.20~13.18%。
光伏组件海外出口加速增长,海外市场呈现多元化特征。在新增装机量持续走高 的积极背景下,我国光伏组件海外出口数量加速增长。据 SOLARZOOM 数据, 2019 年我国光伏组件出口 63.47GW,同比增长 61.56%。据 IEA 统计,2019 年至 少有 18 个国家的年度光伏装机容量通过了 GW 大关,比 2018 年增加了 8 个。我 国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特征,据中国光伏行业 ,前五大出口国合计占比 45.4%, 同比下降 7.6 个百分点。
内需逆境翻转、外需持续加速,国内企业扩产计划密集释放,为设备市场带来充 沛向上空间。根据奥特维招股说明书,2018 年全球光伏设备市场规模达 48.0 亿美 元,同比增长 7.62%。2010 年起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设备市场,2018 年我国 光伏设备市场规模达 220 亿元。受内需有望翻转、外需持续加速的积极影响,国 内企业扩产计划密集释放,为设备市场带来充沛向上空间。2019 年至今,隆基股 份在硅片、电池、组件环节扩产规模分别达 77、33、25GW,投资总额分别为 169.95、 165.85、98.60 亿元;中环股份在硅片环节扩产规模达 25GW,投资总额高达 91.30 亿元;通威股份在电池环节扩产规模达 51.3GW,投资总额高达 304 亿元。
3.3.3、硅片大尺寸化势不可挡,N 型新一代电池催动设备升级
光伏硅片生产中的关键工序包括:长晶、截断、切片,涉及的光伏设备有:单晶 硅生长炉、多晶硅铸锭炉、截断机、切片机。其中,单晶硅生长炉的主要供应商 包括:晶盛机电、Kayex(已被连城数控收购)、天龙光电等;多晶硅铸锭炉市 场的主要供应商包括:晶盛机电、GT Solar、ALD 等;截断机和切片机市场的主 要供应商包括:上机数控、晶盛机电、小松 NTC 株式会社等。
光伏电池生产中的关键工序包括(按 PERC 整理):制绒、清洗、扩散制结、刻 蚀、制备减反射膜、印刷电极、烧结,涉及的光伏设备有:制绒设备、清洗设备、 扩散炉、刻蚀设备、PECVD(等离子体增强化学的气相沉积法)设备、丝 印刷 设备、烧结炉。其中,制绒和刻蚀设备的主要供应商包括:捷佳伟创、苏州聚晶、 施密德等;清洗设备的主要供应商包括:捷佳伟创、上海思恩、北方华创等;扩 散炉的主要供应商包括:捷佳伟创、丰盛装备、中电集团公司 48 所等;PECVD 设备的主要供应商包括:捷佳伟创、北方华创、丰盛装备等;丝 印刷设备的主 要供应商包括:迈为股份、应用材料下属 Baccini、东莞科隆威等;烧结炉的主要 供应商为应用材料下属 Baccini;激光加工设备的主要供应商包括:帝尔激光、德 国罗芬、InnoLas Solutions;自动化设备的主要供应商包括:罗博特科、捷佳伟创、 先导智能等。
光伏组件生产中的关键工序包括:串焊、层压,涉及的光伏设备有:常规串焊机、 多主栅串焊机、层压机。其中,常规串焊机和多主栅串焊机的主要供应商包括: 奥特维、先导智能、宁夏小牛等;层压机的主要供应商包括:金辰股份、博硕光 电等。
单晶渗透率不断提升,硅片大尺寸化势不可挡。单晶硅片转换效率优势使其渗透 率不断提升,据中国光伏行业 数据,2019 年多晶硅片占比为 32.5%,同比下 降 22.5 个百分点;据中国光伏行业 预测,至 2022 年多晶硅片市场占比将低 于 9%,较 2019 年下降 23.5 个百分点。为获得更高组件功率以降低单位成本,硅 片大尺寸、薄片化持续推进,2019 年市场仍然以 156.75mm 尺寸为主,市场占比 约 6 成;158.75mm 尺寸是现有电池及组件生产线最易升级的方案,160-166mm 尺 寸生产通过新投产或现有电池、组件产线技改实现,根据中国光伏行业 预计, 在 2020 年 158.75mm 尺寸市占率将超过 42%,160-166mm 尺寸将接近 35%,2022 年二者合计占比将接近九成。
PERC 市场占比反超 BSF,N 型新一代电池催生新型设备需求。以降本为核心的 电池技术演进推动光伏设备发展,对比 BSF 电池产线,PERC 电池需要增加激光 开槽、背钝化步骤;TOPCon 技术需要增加硼扩散、前表面钝化、基于湿化学法 的清洗步骤;HJT 电池需要采用特殊的湿化学清洗工艺、TCO(透明导电氧化物) 膜沉积。2019 年新建电池产线仍以 PERC 技术为主,叠加部分老旧电池产线完成 技改,致使 2019 年 PERC 电池技术迅速反超 BSF 电池。根据中国光伏行业 统计,PERC 目前已占据超过 65%的市场,PERC 产线投资成本已降至 30.3 万元 /MW,同比下降超过 27%,市场主流 PERC P 型单晶电池转换率已达 22.3%;2019 年 BSF 电池市场占比约 3 成,同比下降 28.5 个百分点。N 型新一代电池将催生新 型设备升级、替换需求,根据中国光伏行业 预测,基于中期电池效率提升的 N-Topcon 电池、基于中长期成本与效率兼顾的 HJT 电池在 2025 年转换效率有望 提升至 24.5%、25.5%,市占率将超过 15%、10%。
风险提示:下游扩产不及预期,新型电池产业化进程不及预期,海外市场需求波 动。
3.4、激光装备:激光加工发展方兴未艾,光纤激光器加速国产替代
3.4.1、工业自动化升级带来激光加工渗透率持续提升
激光加工不断替代传统的加工方式,在新兴领域潜力巨大。在制造业升级的背景 下,工业生产对精度、效率、可靠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激光加工的性价比 优势愈发明显。激光加工渗透率正逐步提升。而我国激光加工渗透率较欧美发达 国家仍较低。激光加工未来在新能源汽车、新兴消费电子、OLED、半导体等新 兴领域潜力巨大。
国内大功率激光设备渗透率不足 10%,替代空间巨大。高功率激光加工设备广泛 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高铁、船舶等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较传统高功率加 工的传统冲床、电阻焊等切割焊接设备具有替代作用。
2019 年全球激光加工装备市场空间达 147 亿美元,中国市场达 658 亿元。根据 《2020 中国激光产业 告》,2012-2019 年,全球激光装备市场规模从 87 亿美元 增长至 147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为 7.78%;我国激光装备市场规模从 169 亿元 增长至 658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 21.43%,高于全球市场增速,受全球经济走势 不确定的影响,预计 2020 年市场规模将有所下降,达到 645 亿元。
三重因素提升激光加工在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1)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低:2019 年,我国汽车销量 2577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 120.6 万辆,新能源汽车渗 透率仅为 4.68%,未来成长空间巨大。2)汽车轻量化:根据国家《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技术路线图》,至 2020 年汽车车辆整备质量较 2015 年减重 10%、2025 年较 2015 年减重 20%、2030 年较 2015 年减重 35%。汽车轻量化作为节能汽车和新能 源汽车的共性核心技术,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而激光焊接运用于汽车上可以降 低车身重量、提高车身装配精度、增加车身的强度、降低汽车车身制造过程中的 冲压和装配成本,较传统焊接技术优势明显。汽车轻量化趋势有望拉动激光焊接 设备的需求。3)激光焊接加工动力电池性能突出: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 零部件之一,直接决定了整车的性能,在整车成本中占比较高。动力电池由于焊 接部位多,焊接难度大,精度要求高,传统焊接方式难以满足要求,而激光焊接 技术由于焊材损耗小、被焊接工件变形小、性能稳定易操作,焊接质量及自动化 程度高,运用于动力电池焊接领域可大大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延长使用 寿命。
OLED 产值快速增长,“十三五”激光设备需求近 200 亿元。OLED 主要应用市 场包括智能手机、电视以及 VR、可穿戴设备等新兴消费电子领域。2019 年,全 球 OLED 产值为 307.2 亿美元,预计 2020 年将达到 500 亿美元,同比增速为 62.76%。 2014-2019 年,我国 OLED 产值高速增长,从 24.9 亿美元增长至 162.8 亿美元, 年均复合增速为 45.57%。据 IHS,整个 OLED 加工中用到的激光工序在 12 道左 右,对应 2019-2021 年全球激光设备投资为每年约 200 亿元。据中国 告 ,“十 三五”期间我国 OLED 投资额将达到 2845 亿元,而激光设备约占整个 OLED 生 产线投资额通常为 5%-7%(一条产能为 45K/月的柔性 AMOLED6 代线),对应 激光设备需求 142-199 亿元,年均 28.5-40 亿元。
3.4.2、激光器是产业链核心部件,国产厂商加速进口替代
激光器是激光产业链核心部件。从激光产业的产业链来看,上游为光纤激光器及 光学元器件、电学材料、数控系统等辅助器件,国外主要的厂商有美国的 IPG 公 司、相干公司、德国通快公司,国内的主要有锐科激光、创鑫激光、杰普特等; 中游为激光系统集成设备,国外企业主要有德国通快、日本 AMADA、意大利 PRIMA,国内的厂商主要有大族激光、华工科技、帝尔激光等;下游是各类细分应用领域,包括汽车、钢铁、船舶、航空航天、消费电子、高端材料、半导体加 工、机械制造、医疗美容、电子工业等行业。
中国激光设备及光纤激光器市场增速放缓,2020 年营收预计出现负增长。根据 2020 中国激光产业 告的数据,2019 年中国激光设备市场虽然有所增长,但与前 两年相比增速开始放缓。工业、信息、商业、医学和科研领域的激光设备(含进 口)市场销售总收入为 658 亿元,较 2018 年同比增长 8.8%。受全球经济走势不 确定及新冠疫情的影响,预计2020年中国激光设备市场整体销售收入为645亿元, 或将出现近 10 年来首次负增长。2019 年中国光纤激光器市场销售总额超过 82.6 亿元,预计 2020 年中国光纤激光器市场总营收为 80.6 亿元,或将遭遇近 10 年来 首次下跌。
国产光纤激光器逐步实现由依赖进口向自研、替代进口到出口的转变。美国 IPG 光电公司占据我国光纤激光器五成市场,但随着我国国产化替代进程的不断加快, 其 2019 年市占率约为 41.9%(2018 年为 50.1%),呈现出下行趋势;光纤激光器 市占率第一的本土企业为锐科激光,2019 年市占率为 24.3%(2018 年为 17.8%)。
激光器价格下沉,具有规模和技术优势的企业将进一步扩大优势。近年来,光纤 激光器市场竞争激烈,厂商纷纷通过降低价格提高产品竞争力,导致光纤激光器 企业营收及净利润出现下滑。对比而言,2019 年美国 IPG 光电在中国市场的营收 为 34.61 亿元,同比下降 21.9%,且在中国的市占率下滑 8.2 个百分点,而锐科激 光仍保持 10%以上的增速,2019 年市占率提升 6.5 个百分点;且公司近两年净利 润率高于 IPG 光电。国内激光器龙头公司优势有所显现。
2019 年切割、打标成为中国材料加工市场工业激光器主要的应用领域。近年来, 工业激光器在中国材料加工市场有切割、焊接、打标、半导体/显示器、精密金属 加工等广泛的应用领域。2019 年工业激光器在中国材料加工市场的应用中,切割 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占比达到 39%,较上年增长 4 个百分点,领先其他应用领 域;同时,打标超过焊接,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应用领域,占比达到 19%,较上 年增长 4 个百分点;焊接占比达到 12%,较上年减少 4 个百分点,是第三大应用 领域。
2020 年业绩受疫情一定影响,长期发展动力仍然充足。据疫情前预计,2020 年全 球激光器销售收入预计为 162 亿美元,有望继续取得 10%的增长。2020 年初发生 的新冠疫情,预计将对本年度激光产业的持续发展及相关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有一 定负面影响。我国激光企业虽然 2020 年 1 季度复工和销售受到一定的阻碍,但在 短期内,大多数上市公司现金流风险可控,且激光产业链传统的旺季多出现在 4-5 月份和 11-12 月份,1 季度收入占比普遍不高,影响相对有限。此外,激光装备制 造业并不是一个高负债的行业,债务对于公司现金流带来的压力相对较小。
疫情影响加速激光器件国产替代过程,加速企业转型升级。疫情的影响导致进口 的元器件、配套器件供应链中断无法供货,此外受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影响,相关 激光产业产品和技术国产替代过程有望加速。
投资建议:在工业自动化升级的背景下,激光加工发展方兴未艾,激光装备及关 键零部件企业有望迎来发展契机。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国产化进度不及预期。
3.5、机器人及自动化:智能制造之魂器,国产化率提升任重道远
3.5.1、行业发展阶段性放缓,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仍有上升空间
全球机器人市场增速放缓,3C、电气在下游行业中占比最高。根据 IFR 数据,2018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 42.2 万台,同比增长 5.50%,2013~2018 年销量复合增速 18.84%,2018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速放缓。我国在全球机器人市场中占比超过 35%,我国机器人市场需求下滑是全球机器人销量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据 IFR2018 年数据,汽车、3C 行业构成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前两大需求,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