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航号浙江大学
他1960年毕业于
浙江大学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
他扎根大漠戈壁52年
参与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
他在癌症晚期,
仍以超常意志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
被评为全军挂像英模、
入选“最美奋斗者”。
他就是浙江大学校友林俊德院士。
01
赤脚上浙大
1955年,17岁的林俊德从福建永春大山中走出,“打着赤脚”考上了浙江大学机械系。上学的路费是信用社的借贷、学校的补助。
1958年,还是大三学生的林俊德和同学张文斌被安排攻克研制液压马达的难题。没有见过液压马达的两人凭借仅有的一张前苏联液压马达示意图,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反复研究掌握了工作原理,并成功地在三周后制作出了一台液压马达。
随后,为了油马达的成功运转,二人又投入到液压试验台的设计和制造中,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浙大第一台液压试验台出现了,当油马达在试验台上成功运转时,林俊德和张文斌欢呼雀跃、热泪盈眶。
02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1963年,刚从哈军工进修回来的林俊德接到组织通知,他被任命为“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核试验基地,林俊德带领小组一起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自记仪。没有实验设备,没有技术材料,在这样的困苦环境下,林俊德采用钟表的齿轮、发条驱动作动力,设计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他用简单的方法、创新的思维解决复杂的问题,这样的自记仪在我国历次核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俊德院士(左一)和他的同事在核试验基地合影
他是一个“工作狂”,他苛求着压力自记仪的实验数据的精确,这是他对核试验爆炸数据的采集任务的担当与负责。后来,林俊德的学生说,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他常年奔波在实验一线。凡是重要实验,他都亲临现场,拍摄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这是他的专业需要,也是习惯。林俊德用确凿的数据,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核试验成功后,林俊德放弃复员回南京。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我国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林俊德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
林俊德院士生命最后十小时仍坚持工作
03
马兰精神代代传
“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林俊德在生命的终点,再三叮嘱老伴,死后将他埋在马兰。在那里有他无悔的青春和钟爱的事业,还有曾经和他一起作战的战友们,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马兰人”。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又激励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马兰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俊德等一代代马兰人用心血和汗水铸就共和国核盾牌的精神动力。如今,也激励着一代代浙大人将自身的发展同祖国、人民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相结合,努力为祖国的发展改革贡献力量。
浙江大学马兰工作室师生合影
工作室通过马兰精神宣讲团、剧组、学生讲习所等多元一体的育人体系,以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校友的事迹为原点,着力讲述扎根新疆马兰戈壁为国铸核盾的浙大马兰人的故事,让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在新时代愈发闪耀。
《速写林俊德》剧照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