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支架,是用来控制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的结构物,是煤矿企业推进机械化综采、安全高产高效的关键设备。但近日朱集西矿11502工作面液压支架立柱却出现了大面积漏渗液现象。而从安装使用到发生漏渗液,间隔仅仅一周,则更加令人忧心忡忡。
本应长周期运行的设备为什么短短时间里就“带病上岗”?维修、安装、使用三道管理关口为啥步步失守?
数字
126根立柱,半数“生病”
“年初集团公司职代会分团讨论时,朱集西矿代表反映该矿新开采的11502工作面液压支架立柱有漏液现象。集团公司高度重视,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并成立调查组就代表反映的问题开展专项调研。”调查组成员表示。
调查组成员有集团公司设备管理中心,机械总厂、朱集西矿及其他第三方公司抽调精干技术人员等组成。调查组于1月20日至21日两次下井对朱集西矿11502工作液压系统问题开展现场排查。
分析
三道关口,奈何步步失守
根据《通 》内容,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液压系统污染,致使各类阀芯不能正常动作;支架立柱装配时蕾型圈受挤卷边造成立柱漏渗液。
同时《通 》也明确指出了事故的间接原因也是根本原因是相关单位对液压支架供液系统重视不够,落实集团公司综采工作面水处理装备使用管理规定不到位,设备管理不精细,致使工作面液压支架供液系统受污染。
调查组认为,液压支柱出现漏渗液现象,根子在管理,精细化管理不到位:
一是设备维修管理不到位。机械总厂在立柱装配时受作业环境限制杂质清理不彻底,地面调试未使用净化水装置,造成杂质进入立柱缸体。
二是设备安装管理不到位。矿业公司在设备拆解、打运时未严格按规定对液压胶管、孔口进行封堵,造成煤渣等杂质进入液压系统,致使立柱上腔回液不畅。
三是设备使用管理不到位。朱集西矿在工作面初采期间未能对液压系统进行彻底冲洗,造成液压系统内杂质未能彻底排出。
维修、安装、使用“三道关口”步步失守,管理“放水”,设备自然难免“漏水”。
观点
管理不“放水”,设备才能不“漏水
众所周知,煤矿机械尤其是井下煤机设备采购投入大、维修支出高,因此保持设备长周期运转、低故障率才能保障矿井高产高效,将成本支出最大化地转化为价值创造。
“受井下环境和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影响,煤矿机械常常出现腐蚀、磨损、变形、开裂等多种情况,如滚筒采掘机截齿磨损、刮板输送机中部槽磨损、液压支架油缸腐蚀等。”调查组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如果设备管理不善、精细化管理不到位、甚至带“病”运行,必然会带来高昂的维护更换费用支出。
以液压支架为例,其正常使用周期最少应在一年以上,如果因油缸锈蚀而升井维修,大修周期一般为半年,维修费用是整机的30%左右。加之因设备维修更换导致矿井减产停产等因素,经济损失必然十分惨重。更为严重的是,设备带“病”本身就是极大的安全隐患。
查明事故原因后,集团公司依据有关文件要求,出台了事故处理意见,分别对有关责任单位及责任人进行了通 批评或经济处罚。
“井下装置是动态运行的,设备管理更应该强调过程控制。”调查组有关工作人员表示,设备管理的主要方法是问、闻、听、望、触。问:是指询问操作及日常维护人员,了解设备的工作状况和故障产生背景与过程。闻:是指由嗅觉器官受到某些气味的刺激来发现设备缺陷。听:是指由设备所产生的声音特点来发现判断设备缺陷。望:是指通过静态和动态观察来发现设备和零件的缺陷。触:是指用手触及到设备机体或零件的感受来发现设备的缺陷。
反思此次事故,维修、安装、使用“层层把关”变成了“层层放水”,“问、闻、听、望、触”五步工作法变成了走过场,最终导致了半数液压支架立柱“注水”,最终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
没有管理的严细实,哪有发展的高质量。只有管理不“放水”,设备才能不“漏水”。这次事故虽然发生在朱集西矿,但却值得各单位以案为镜、汲取教训、引以为鉴,以不贰过的态度,彻底根治管理层层“放水”、立柱根根“漏水”乱象,以高质量管理指数换取高质量发展指数,把“共建共享”皖煤实践推向深处、做到实处。
(邵明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