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5日14时01分,上海浦东机场,我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成功首飞成功,举国振奋!作为燕大液压的一员,更加令我们骄傲的是,在这个项目中,有包括燕山大学在内的36所国内高校参与,液压管路应力分析规范、中机身的运输 两项极具挑战的项目就有着燕大液压不可或缺的贡献!
突破壁垒解决“为什么”
在2014年的“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孔祥东教授课题组承担了“复杂流体动力传输系统的振动噪声溯源与控制”课题。在飞机元件类故障中,52%都是由液压管路振动问题引起的,液压管路就像人的血管,一旦出现问题,飞机也就像人体一样会出大问题。可见液压管路的重要性。上世纪80年代,孔祥东教授等老师已经开始了液压管路系统振动方面的研究工作,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又围绕国家加快国产大飞机研发的要求进行创新研究。该研究成果引起了中国商飞的注意,并邀请他们对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支线客机ARJ21-700做液压管路分析,希望能通过大量的分析和实验研究,摸清民用飞机液压管路系统的设计规范,以打破国外的理论和技术壁垒。
国外的技术壁垒如同高山一样横亘在课题组面前,他们只能得到极其有限的资料,课题组就从这有限的信息中去做大量的分析,有时在与对方专家的交流时,从专家无意的一两句话中捕捉到信息,回来马上分析、做实验。课题组邀请了燕大多个专业的老师共同进行研究,现在,我校的实验室已经能把飞机液压管道能承受的四种载荷复现出来。课题组从ARJ21-700液压管路应力分析中得到的一些共性理论成果已经在C919的进一步优化和宽体客机C929的研发上得到了应用,也为我国研究其他民用客机机型提供理论基础支持。
1600公里的使命
为了保证大型客机C919中机身的安全、快速运输,西飞公司委托燕山大学赵静一团队与江苏海鹏特种车辆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大型客机C919中机身快速运输装备”,是目前国家保障C919中机身大部段安全运输的唯一装备,并于2015年通过了浙江大学杨华勇院士为组长的成果鉴定,被评价为国际先进水平。
燕山大学赵静一团队成员包括赵静一教授、郭锐副教授、康绍鹏博士等人组成的专家组和江苏海鹏公司合作,攻克了长距离复杂地形的适应性(如不同等级公路、桥洞、收费站、立交桥等不确定工况)、机械-液压-气动交叉耦合的振动控制、大型异构件空气动力学效应等难题,有效保证了C919中机身长达1600公里的多次快速运输,为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的大型客机C919成功研发做出了贡献。
科研团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致力于大型精密高端运输装备的研发,依托产学研合作和江苏海鹏特种车辆有限公司、秦皇岛天业通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天明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百善重工有限公司等公司合作,研发了空军主力运输机运输装备并应用于运-8机头运输项目,研发了1700吨公路运架装备并应用于科威特海湾大桥建设项目,研发了世界首创的四代煤矿井下重载平板动力车并应用于中国神华集团等大型煤矿企业,研发了1000吨桥梁快速施工驮运架一体车并将断路工期缩短近95%。培养硕士研究生75名,博士研究生14名,发表重要论文30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200余项。并于2014年发起成立了以燕山大学赵静一教授为理事长的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特大型工程运输车辆分会,为国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大型运载车辆研制做出了贡献。
团队的心血得到了回 ,1600公里,只用了3天,平均每天走7个小时,也就是说,他们设计的运输车只用了21个小时就把中机身送到了1600公里外的目的地,而团队在研发设计过程中攻克的多个技术难点也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C919的研制凝聚了国内最优秀的设计人才和工程人才,无数人付出巨大的努力,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失败、再一次次地尝试,为了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客机,他们十年磨一剑,2017年5月5日这一天,C919成功首飞!燕大人的骄傲!中国人的骄傲!
液压圈
和液压哥交流(QQ/微信: 26489494)
感觉文章不错,请分享到朋友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