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天天学
每日一学
1990年9月1日,中国大陆兴建最早的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沈阳至大连)正式通车。到2020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里程达16.1万公里。
每日一题
( )年,中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答案见文末)
A 1954
B 1955
C 1956
“兵马俑、华清池,走不走?”
“需要住宿不?”
“去哪?上车!”
… …
这些声音
伴随着西安火车站走过了无数个年头
也给来到这座城市的人们
留下了最初的印象
▲西安站旧貌
9月1日
西安站南站房、南侧高架候车室
正式投入使用
标志着由中铁建工集团承建的
西安站改扩建工程站房工程
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
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工人日
客户端对此进行了聚焦 道
▲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工人日 聚焦 道
这座在古城守候87年的“长安之门”
经中铁建工集团全新打造
蝶变为拥有高架候车室
南北双广场、双站房的综合交通枢纽
以崭新面貌将向世界发出文明与历史的邀请
▲新建西安站北站房
自去年5月开工建设以来
中铁建工全面落实
“畅通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
智能便捷”建设理念
实现站房与人文、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项目特成立“古韵长安创新工作室”
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7次
开展18次专项技术攻关
获得了5项省部级以上QC成果
申 了8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型专利
5项省部级以上的BIM应用成果
总结出古典中式风格的站房施工方案
▲西安站实景鸟瞰图
西安站南站房保持原有造型
老站房“面(西)皮(安)”两字
“味道”不变
续写陕西人“守旧”情怀
新建北站房大厅
抬头可览黄河九曲华夏民族生息之地的大美景观
高架候车室南北两侧形似
大明宫建筑门墙造型格外醒目
与车站对面大明宫丹凤门相呼应
营造了候车室古典文化氛围
▲“面(西)皮(安)”依旧保留“老味道”
在满足旅客对车站功能需求的同时
中铁建工力求将其美感挖掘创造
给乘客对千年古城“沉浸式”文化体验
采用“宫—站—城”一体化格局
保留西安人对古城风貌的历史记忆
▲“宫-站-城”一体化格局
面临着体量大、工期紧
边设计、边施工、边变更等问题
中铁建工分秒必夺、见招拆招
经过科学部署
合理划分60个施工流水段
应用智慧工地管理平台24小时实时监控
并利用“无人机”每周进行两次航拍把控
协调材料、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场
▲大干快上场景
新建北站房单节型钢柱
最大重量高达27吨
需要在基坑基础筏板上吊装
为了解决吊装困难
项目团队特制定专项吊装方案
根据吊车行走的路线
使用回填土将上反梁结构的基础筏板填平
铺设钢板后再使用100吨履带吊进行吊装
保证后续施工进度
▲地下结构封顶
2020年五一期间
场地清除“最后一公里”障碍
8月,新建北站房首段基础垫层正式开始
7天后,首段基础筏板浇筑完成
9月,工程整体冲出“正负零”
10月,新建北站房地下结构如期封顶
2021年4月,开通高架候车室北区
5月开通新建北站房
9月,南北站房全部投入使用
整整16个月
西安火车站“焕颜”后华丽转身
▲夜间施工景象
完美履约,需要攻克多项困难
跨越地裂缝这一特殊地质斜向穿越整个站房
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
项目团队“变废为宝”
在地裂缝处设置连通东西的主道路
贯穿整个施工工程
同时开展技术攻关
从基础混凝土施工避开地裂缝位置
优化跨缝钢结构桁架的滑动支座
并将龙骨断开、面层设置变形缝
管道设置伸缩节
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因材施教
总结出一套地裂缝施工工艺方法
▲建设中的西安站
在钢 架提升过程中
由于提升点多、单体重量大
整个过程使用两种不同技术进行作业
北站房和北高架屋面采用
钢 架整体提升的方式
先在地面进行焊装作业
通过重量、摩擦力的数据计算
重量达到150吨后再使用液压技术整体提升
▲西安站新建北站房正立面
另一边,南高架则采用滑移技术
作业人员在空中完成焊接
平行移动与北站房屋面接轨
80余名项目管理人员、1800余名
劳务作业人员24小时“三班倒”
整个建设期间
中铁建工全程利用BIM技术进行4D施工模拟
通过设计变更、管线碰撞等
三维可视化的方式进行交底
提前完成二次结构排布的优化方案
为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夜幕下的西安站
作为城市的“会客厅”
西安站左手现代、右手文明
北望大明宫,南瞰明城墙
无不诉说着历史名城的魅力
让全世界每一个到访这里的人
都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灿烂之光
还等什么?
快来西安站打卡体验吧!
本期《每日一题》答案:C 1956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