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2003年改制后称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原冶金工业部直属的设计研究单位,业内人士习惯称为”北京院”。是国内第一个从事钢铁厂工程设计的单位。前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成立的鞍山钢铁公司设计处和北京212设计组,后由重工业部钢铁局筹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将有关设计单位合并,在北京成立了”重工业部黑色冶金设计院”,1956年改为”冶金工业部黑色冶金设计总院”。当时习惯称为”黑冶”。1966年改为”冶金工业部钢铁设计院”,1978年改为”冶金工业部钢铁设计研究总院”。至今已经有六十六年的历史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以北京院技术骨干为基础,相继组建了包头、武汉、重庆、马鞍山等冶金部直属的钢铁设计院。
在众多的钢铁冶金设计单位中,唯有北京院保留了自北京212设计组成立以来的特种钢工程设计技术的基础实力,以至于目前所有国内大型特殊钢厂的前身都有北京院人的身影,尤其是特殊钢锻造领域。他们在大冶、太原、大连、抚顺、北满、四川江油、本溪、上海…….等特殊钢厂留下了足迹,留下了永恒的设计成果和无数的骄人业绩,也留下了无数神奇的故事。
1977年开始,国家逐步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借此机会,冶金特钢系统率先引进了一批先进的锻压技术和装备。1982年,上海五钢特殊钢锻造工程启动了引进30MN快速自由锻造液压机的技术谈判工作,这也是北京院负责全部设计的第四个同类项目。我有幸全程参与了该工程前期设计、引进设备技术谈判、施工设计,以及后续的施工、安装、投产的全过程。
经过严格的技术评审,五厂最终决定引进德国Demag公司的设备。
Demag公司的30MN快锻压机,是下拉式传动型式,压机主机地坪以下深度达9m,基础深度11m。关键是压机的全部液压传动系统也在地下,而且是地下两层结构,基础深度超过10m,液压站地面以上是锻造操作机。由于高压和低压管道与压机连接,压机基础和泵站基础是连通的。设备及基础布置情况如下图。
这样的布置,使得整个系统紧凑,节省了占地面积。但是根据上海的地质情况,为基础设计和基础施工带来了很大困难。
当时,上海宝钢工程刚刚完成前期施工,在宝山沿海滩涂打了大量的钢管桩,费用惊人。如果按照宝钢的设备基础处理方式,设计上海五钢的压机基础,费用将远远超过项目初步设计的概算费用。因此,围绕这个问题,上海五钢组织北京院和上海的施工单位多次进行技术研讨,迟迟不好下决心。上海五钢领导要求设计院尽快拿出解决方案,以保证设备引进合同正常执行。
北京院项目王总设计师请本院土建室混凝土结构专家薛工参与最终方案的决策工作,薛工在了解了工程情况后,很快给出了一个大胆的解决方案,主要结论是泵站基础不用打桩。这是最关键的,可以不打桩,是所有人都期盼的,但是要下决心还需要严谨的科学依据。五钢领导要求北京院立即到上海解释压机基础设计方案的细节。
王总带着薛工和我,连夜乘机奔赴上海,第二天在五厂主办公楼会议室,召开了方案审查会,五厂主要领导都参加了,还有厂里的技术部门、生产车间的领导和技术人员,以及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满满一大屋子的人。
薛工以他那特有的学者风度,侃侃而谈,详细介绍了压机系统设备基础设计方案,指出,主机基础部分占地面积不大,有较大的动负荷,且有振动,必须打桩;但是泵站部分不用打桩,两部分中间的施工缝由止水带连接。有人提出异议,说德国人对压机和操作机的基础误差要求苛刻,如果不打桩,稍有沉降误差,便会影响设备运行。
薛工详细解释了基础设计的计算依据、引用的数据,包括地下水水位等因素。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这么大的泵站基础,就像一艘漂浮在水上的船,水位不下降,基础就不会沉降,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上海地下水的水位变化,不会有问题。人们在半信半疑中,同意了北京院的设计方案。
通过上海施工单位按照北京院设计蓝图的精心施工,全部压机基础和泵站基础稳稳的在地下已经三十多年了,压机和操作机已经大修了很多次,操作人员也已经更换了几代人,但是基础纹丝不动,这难道不是个奇迹吗?
奇迹是始终存在的,就看你有没有胆量去创造他。
薛工,我们为您点赞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