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米高空如履平地,顶推力相当于1200辆小汽车重量,“空中造楼机”高效节能领跑全球

策划 林永俊 李红青

通讯员 黄业发 王腾

建筑业是湖北支柱产业。在武汉建筑业 的会员企业中,依托从业者的接力研发,涌现出一大批先进的建筑重器,展示了“武汉建造”领衔超级工程的非凡实力。

今日起,楚天都市 联合武汉建筑业 推出《走近武汉建筑重器》系列 道,揭秘建筑重器研发背后的故事,以及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感受武汉建造的顶尖力量。

大武汉,襟长江,挽汉水。沿江目之所及,高楼林立。

从438米高的武汉中心大厦,到华中第一高楼——武汉绿地中心。一栋栋摩天大楼“长高”的秘籍,源自建设高楼神器——“空中造楼机”。

如今,在武汉绿地中心一侧,最新一代的“空中造楼机”正应用于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武汉长江中心项目,在它的作用下,该项目未来将“长”到380米。

2小时顶升一层楼

“脚下的施工平台,连同整个外架体系,就是‘空中造楼机’。”项目经理邢乐平解释,该平台长35米、宽30米,立面高度达23米,覆盖3个半结构层。其自下而上由支点层、混凝土养护层、混凝土浇筑层、钢筋绑扎层、顶部贝雷片钢平台组成。

“类似一个‘钢罩’布置在核心筒上部,而支撑在核心筒外围墙体上。”邢乐平说,4.4米的结构层内,混凝土养护层、混凝土浇筑层、钢筋绑扎层内200位工人穿插作业,约5天施工完毕;随后,拆除模板,底部12个支点处的液压油缸提供约1800吨的顶升力,相当于1200辆小汽车的重量;6次连续顶升后,支点最终固定于墙面钩抓处。

数据显示,该造楼机所有构件可周转使用,在8级大风天气下仍可正常作业,其顶升一层楼、长高4.4米耗时仅2小时。

顶推运行如攀岩

两台塔吊吊臂高高竖起,像为新一代造楼机插上“翅膀”

顶部交错的贝雷片框架则相当于施工平台,一方面充当荷载平台,承托混凝土布料机、焊机房、消防水箱等设备;另一方面充当安保设施,为爬升的挂架提供支撑,确保施工安全。

此外,研发团队利用造楼机承载力大的特点,在平台上部及挂架均可堆载,工机具、钢筋成品等可随“造楼机”同步提升,提供更大的作业空间,又加快施工进度。

“设计加工共耗时7个月,仅螺栓就有11万颗。”李健强回忆,今年5月,该平台开始拼装,18天后,全部结构安装完毕,创造了千吨级造楼机安装的新记录。

4次升级智能便捷

在建筑行业有句行话,建设300米以上的高楼是一道门槛,建设500米以上的高楼,是一个永久性的难题。

上世纪80年代,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开始探索升级。初代造楼机为爬模形式,其具备自爬能力,但垂直荷载导致平台缺少堆料场地,且无法布置设备。

2005年,在高432米的广州西塔施工中,中建三局首次采用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开拓可堆放物料的的水平平台。

2012年,时为华中第一高楼、高438米的武汉中心大厦项目上,第三代顶模——微凸支点智能控制顶升模架首次应用,其竖向横跨3个半结构层,液压顶推力达2400吨。

亮相央视《大国重器》栏目、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会等各类重大场合……数代蝶变升级,空中造楼机成为中建集团在国外竞争中的“法宝”。

今年8月,由中建三局工程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层施工轻量化装备集成平台(2.0版),于武汉长江中心项目完成首层顶升。

“相较于前几代造楼机,‘支点轻量化、构件通用化、操作便捷化、控制智能化、空间舒适化’是它的最大优势。”李健强表示。

造楼机顶部的布料机能否智能浇筑?自否实现混凝土智能养护?地面高空如何更好协调……一项项优化举措,正在酝酿。“未来,我们将朝着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继续探索。”中建三局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 酬。24小时 料热线027-86777777。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