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自力更生建设四大天,国营大厂辉煌数十年,曾是天津骄傲

80年代以前,天津人都知道天津机械工业“四大天”,即天津重型机器厂、天津拖拉机厂、天津机械厂、天津动力机厂。天重的重型矿山机械、天拖的铁牛55拖拉机、天机的液压件、天动的柴油机,全都蜚声大江南北,是市场的宠儿。其中天重是天津最大的企业,固定资产总值也是天津第一,有上万名职工,辉煌期长达几十年。

自1958年起,主管我国机械设备生产的第一机械工业部,除在其部属企业增加自由锻水压机之外,还在北京、天津、武汉、合肥、陕西建设了五个铸锻中心,目的是搞地区性大型铸锻件专业化协作基地。后来这些铸锻中心发展成具有制造机械产品综合功能的重型机器厂。天津铸锻中心位于北辰区马庄,后来成为天津重型机器厂,隶属天津市机电工业总公司。

天重工作现场

天重第一任厂长冯文斌是大干部,毛主席曾亲笔给他写过条幅。冯文斌做大 告时,全厂四五千职工集中到礼堂里,他不用讲稿,只在手心上记几个数字就上台,一讲两三个小时不打奔儿。台下绝对没有聊天、织毛衣、嗑瓜子、接下茬、出出进进的情况,大家都觉得听他讲话比看电影还过瘾。

1970年,天津重型机器厂进行扩建,从设计到投产用了13个月,制造出6000吨水压机。这台水压机高22米,长43米,宽10米,本机重1400吨,操纵系统重300吨,共有1.7万个零件,可以锻造75吨重的大钢锭。

6000吨水压机进入安装调试阶段,技术人员认为至少需要十天,冯文斌厂长指示,必须三天拿下。他搬了把椅子往现场一放,坐下后不说话,也不跟着干,更不干扰工人干活,整整坐了三天三夜,没见他打过盹,甚至没见他吃饭。只是在工人吃饭前半小时,他会到食堂转一圈,嘱咐食堂把饭菜搞好。因为他坐在现场,工程师们和各有关科室的头头全都来到现场,跟着工人连轴转。只用了三天三夜,果真把设备调试好了。冯厂长当即宣布,每人回家好好睡上两天两夜。

天重老照片

曾在天重担任工人、厂长秘书、车间主任的著名作家蒋子龙,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机电局长的一天》《乔厂长上任记》等作品,都取材于这个厂。他年轻时进厂的第一天便被震惊了——

“眼前是一个巨大的工业迷宫,如果单用两条腿,跑三天也转不过来。厂区里布满铁道,无论是往厂里进原料,还是向外运产品,没有火车就拉不动。车间里一片火热,尽管身上穿着帆布工作服,还是会被烤得生疼……”后来蒋子龙就是给冯文斌厂长当过秘书。

与国家“一五”期间全国各地那些大工业基地不同,天津的这几个大型工业项目,包括天重,虽然国家也给予了资金支持,但主要还是靠天津人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它们是天津工业的骄傲,它们的发展历程凝聚了几代天津人的心血。

最后的天重

天重牌子硬、厂子大,用人的地方多,冯文斌厂长四处搜罗人才。久而久之,天重成了工业系统的人才库。天重出能人,不要说冯厂长手下的“四梁八柱”都不是等闲之辈,就连一般的中层干部,或是在天重很不起眼的人,一离开天重调到别的厂,立刻就显露出在大厂见过大世面的优势,很快就成为厂领导,或尖子式的人物。

70年代末,蒋子龙担任煅压车间主任,他曾回忆,这个时候天重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车间的工人群体有些变了,干活时或有订单没图纸,或有图纸没材料,等你把什么都准备齐了,设备又不听使唤了……不懂工业的农民搞起了次等的工厂,却能挣大钱;正规工厂被荒弃,机器设备闲置,等着锈蚀损坏。工厂里只有招待所最红火,天天迎来送往,酒气熏天。当时社会上流行一种理论:不吃吃喝喝、请客送礼,怎能拉到生意?

到上世纪末,天重产品的市场逐年萎缩,经营状况日益恶化,到2000年底累积亏损4亿多元,资不抵债,生存无望,于2001年1月20日宣告破产。2002年资产重组,开始了艰难的重生之路。从辉煌到衰落,代表了一段历史,正视和思考那段历史,一定会对今天和以后有所启示。(文:何玉新)

最后的天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