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发明创造一百多项
秦皇岛港是我国煤炭运输的重要港口,装卸任务繁重,石小林所在的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第七港务分公司就是装卸生产的主力军。黝黑的面庞上挂着腼腆的微笑,厚实的大手上沾着煤尘,石小林就是这么一名普通的修理工,每天为庞大的翻车机做“体检”,确保港口生产正常运行。
“我深信这样一个理儿,一个人可以没文凭,但不可以没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苦练技术才能成就未来。”在交流会上,石小林的一席话博得了阵阵掌声,现实中石小林正是这么做的。1982年,19岁的石小林技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秦皇岛港工作。1997,他来到新组建的秦皇岛港七公司卸车部,亦是当年公司从国外引进了3台全自动卸车机,从此他便与卸车机结下不解之缘。
直到现在,石小林仍然是年轻职工的“活辞典”。同时他“拼了命”地学习复杂的机械、电气、液压知识,多年来,石小林坚持熟读了机械、电气方面书籍20余种,共1000多本,撰写学习笔记10万多字,总结了一套“专学专用学习法”。专学就是学习与设备有关的知识,专用就是学到的东西可以解决工作难题。
这种方法学得快、用得上、实效强。石小林说,在实践中坚持学习是工人成才的重要途径,边干边学,勤于思考,学以致用,就能把知识变成技能,变成真本事。
在岗位上屡创奇迹
2001年入冬,石小林在日常点检中发现一台卸车机存在重大故障隐患,迅速排查并解除故障,避免了卸车机整体 废的严重后果,为此企业给予了特别奖励。2002年,公司的一台卸车机不能正常作业,严重影响了电煤运输和供应,上级下达了限时恢复生产的指示。在多家维修单位束手无策的情况下,石小林主动请缨,带着班组职工,逐个对每个部件进行拆卸和排查,最终发现是设计不合理导致的问题。石小林和工友又连续奋战八个昼夜,终于让卸车机提前恢复生产。
在2008年和2010年初两次五十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秦皇岛港千方百计抢运电煤。石小林一方面带领班组职工加强动态监护,另一方面加快突发故障的处理速度,及时解决了翻车机U型梁拉杆螺栓断折、补偿轨底座开焊、压车器液压缸动作不正常等技术问题。2013年,公司决定对3台卸车机同时更新改造,只留一台老旧卸车机单线作业。在运行中,这台机器油缸密封垫出现老化漏油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及时就可能导致停产。由于天车已拆除,更换油缸工作陷入困境。石小林凭借经验,设计制作了简易支架挂手,仅用6小时就完成油缸更换。在3台新卸车机投入重载试运行后,石小林又带领班组完成了检查、保养等任务,保障了新卸车机迅速达产,并创下了日均卸车3300车的新纪录。
石小林还敢于挑战洋专家和洋设备,其中翻车机驱动站改造、定位车行走轮改造、定位车主臂摆动缸改造等项目荣获集团公司技术改造二等奖。他组织的降低翻车机液压系统故障率技改项目,为公司节约经济效益22万元,并荣获交通部优秀QC成果奖。在煤四期预留线设备刚刚试投产之时,设备故障率偏高,石小林带领工段职工在确保设备正常运转的同时,积极解决制约新设备运转的关键问题,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同年卸车生产比上年增长了1000万吨。在扩容工程中,石小林作为技术骨干再次承担起部分重要安装调试任务。扩容工程正式投产当年完成吞吐量1932万吨,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达产、当年超产的港口建设史上的新纪录。
突出贡献技师、燕赵金牌技师、河北省技术能手、优秀共产党员……这一连串骄人荣誉,都是石小林奉献的结晶,十几年如一日也正是石小林和他的队友们坚守奋战在卸车生产设备保障的最前沿,扬起技术创新的风帆,才让北煤南运的大通道更加顺畅。
一枝独秀不是春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石小林更为可贵的是,他对技术从不设壁垒,只要有人肯学他就无私地倾囊而授。
201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秦皇岛港设立了“张海波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石小林被指定为大师工作室机械方面的技术带头人,主要负责提高卸车机运行效率方面的研究。他通过开展“实物现场培训”方式的摸索教学,深入一线,模拟生产现场,优化培训实践环节载体,为专业技术人员搭建更加直观、实用的实操培训平台,使他们更快捷地了解一线生产设备,更好地完成理论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
每年,石小林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上千人次,成功解决技术难题近百项,培养了大量的年轻技术骨干。近年来,石小林所在的卸车部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所带的班组被授予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状”。
说心里话,看到团队集体得到荣誉,看到自己培养的青年职工成长成才,比自己个人得奖还高兴。石小林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立足岗位学技术”的精神能够一直传承,感染带动身边每一位员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