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我从梦中醒来。一抹微弱的光亮,涂在天花板上;几只早起的鸟,在马路对面的树上啾啾而鸣;一辆独行的车,疾驰而过,撕破黎明前的静寂。看看手机,四点。不知为何,我突然想起了母校,想起了浙大的各种美食。思绪一经唤醒,就像杭州的春雨,先是淅淅沥沥,渐次弥漫开去,终于汇成回忆的细流,流向上世纪90年代的玉泉……再睡,成了细流上的泡沫。
1990年,我从平度一中考入浙江大学。入学须知中要求“外省城镇人口及农村人口,带全国粮票30斤”。我那时正在长个儿,又是乍到南方,米饭总觉着吃不饱,最多的时候,一顿要吃八两米饭。开始的时候,米饭全是早稻,一颗颗,一粒粒,口感粗糙生硬,用现在的话说,叫“糙觉不爱”。92年小平南巡后,学校不再需要粮票,主食也是用菜票买。饭菜品种变得丰富,价格上涨,但可以吃到糯软的晚稻,二食堂可以买到称重的卤味儿。1993年1月的家信中,我告诉爸妈,“油条0.26元/两,早稻0.60元/斤,晚稻0.80元/斤,几乎所有的人都大叫‘饭要吃不起了’”。
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大排菜底。碗口大一块大排,裹着面糊,厚逾厘米,热腾腾,香喷喷,其貌不扬,味道却是诱人。菜底多是水煮青菜,菜叶上常见麻点。大一时,大排菜底价格是0.45元/份,可谓物美价廉。然而这种美味,并不是每日可得。午餐11:00开饭,晚餐16:30开饭,遇到有课,去食堂晚些,就可能买不到了。另外,大排非标准件,大小厚薄总有些差别,盛到你碗里的是什么样,全靠运气。
下午开饭早,一群生龙活虎的青年,到晚上睡觉前,加餐是一种生理需求。七舍的后门楼梯旁边,一位中年妇女,摆一个点心摊,有面包,有蛋糕,有酸奶。晚上八九点钟,便不断有同学下来,买点吃的。记忆清晰的,是一种蝶形的甜点,表面洒着白砂糖,入口酥软,香气浓郁。
1992年以后,我经常和一个最铁的哥们(材料系的学生会主席)在晚间一起去留学生食堂小酌。固定的搭配是一碟油炸花生米,一瓶啤酒,两双筷子,大概需要2.25元。绿瓶的西湖啤酒,绿皮的西湖香烟,暗红油亮的花生米,窄小的黄褐色方形桌面,我俩对面而坐,谈天说地,有风花雪月,也有金戈铁马;有校园轶闻,也有时政国是。大约书本上没有教的知识,都是在这种交谈中,得到切磋,然后一起去尝试。偶尔兴至,会多叫几瓶啤酒,但肴不会再加,碰一杯,夹一颗花生米,吹几句牛皮。醒有遐思,醉无酒意。这种喝法,成了我俩最为珍贵的记忆。
夜晚的校门外,是一些宵夜的摊位。有茶叶蛋,有油墩墩,有炒年糕;有煮的豆腐干,有炸的臭豆腐……价格都不贵,大约油墩墩两毛钱一个,豆腐干一毛钱一串。于我来说,觉得稀奇的,是油墩墩。老太太坐在煤炉前,炉火上,是盛了菜籽油的铁锅,馅是早就调好的萝卜丝。只见她盛一勺面糊到一个圆柱形、浸过油的模具内,晃动一下,让面糊挂满模具内壁,然后加入萝卜馅,压实,再盖上一层面糊,放入油锅炸成金黄。每每看着老太太操作,我的口水就会流下来,乖乖掏钱,打下馋虫……
大二时搬到一舍,胆子也变大些,敢于用电锅自己做夜宵。起初买一种中萃方便面,口味多选雪菜,若是双包调料,又上一个档次;加一个鸡蛋,用电锅煮来吃,汤汤水水,甚是惬意。后期为了降低成本,便去批发面块,自己配调味料,多是辣味海带丝,或者干脆只加点儿盐,也是美味。
同宿舍的老乡阿桂,最有创意。初春新雨后,他早早起床,爬上校园后的老和山,或者去隔壁的植物园,采来粗短的毛笋,剥去外皮,抠掉内瓤,装上生米,煮熟来吃。我现在对竹笋(干)炖肉情有独钟,大概是那时留下的火种。
朋友小聚,多去玉泉的路边小店。一排低矮的平房,店名早已忘记,但炒螺丝和鱼头豆腐汤却铭记在心。辣炒的螺丝,取一只入口,用力一嘬,螺丝肉便成舌尖之物。有个别螺丝,尾部没有剪掉,肉便嘬不出来,但壳上的酱油味儿,也足够咂摸一阵儿,喝上一杯。在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里,西湖里有一种天生没有尾部的螺丝,但我没有吃过,至今也没有弄清楚到底有没有这个物种。鱼头豆腐汤汤色雪白,味道极鲜。倘是计划好的聚会,可以打店家的电话,让他提前把汤炖上。千滚豆腐万滚鱼,味道自是更加浓郁。
周末,男生倘要买些日常用品,在校门口坐16路到底,便是平海路。胡乱逛过,买好了东西,正好到吴山路填饱肚子。有一家过桥米线,两块五一份,经济实惠,好吃有趣。店家端一碗内心滚烫但表面平静的鸡汤上来,依次将鹌鹑蛋、薄薄的鸡肉、火腿肉、一两种青菜和米线放进去,静待片刻,便可以大快朵颐,最后连汤喝净,出一身汗,极是爽快。工作后我曾经两次到昆明,当地的兄弟带我吃正宗的米线,却找不到记忆中的感觉。
杭州的美食很多。西湖醋鱼叫化鸡,文虎酱鸭东坡肉;宋嫂鱼羮,龙井虾仁;葱包桧,片儿川,从“高大上”到“低奢有”,作为在校的学生,没有能力都去品尝。终极的美味,还是来自家乡的牵挂。每年的秋天,爸妈都会炒一点儿花生米,千里迢迢寄到学校;偶尔,也会有出差来杭州的亲朋,带一点苹果、牛肉。拿到包裹,与一众室友非室友分享的时候,最是满足,尽管是一小把花生、一两个苹果。
在朋友圈分享《吃在浙里》,太太评论:浙里乾坤大,心中日月长。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