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比“瓦良格”先来中国,排水量高达3.7万吨,重要性不比航母差

【每点新防务(1501期)11月26日】:你知道吗?中国海军早在获得“瓦良格”号多年前,就早已在90年代初从乌克兰购买过一艘3.7万吨的大船!当然,这一艘船虽然十分巨大,但却不是一艘航母,甚至都不是一艘军舰,这就是苏联解体前该国海军订购的一艘由油轮改装的大型补给舰——“费得科”级。这艘巨舰的命运其实与“瓦良格”一样:因为苏联突然解体,导致建造到45%(一说80%)的船体因无人问津而被搁置在船台,后来被我国相中并最终洽谈购买船体和全套图纸并被拖回中国后进行续建和改装,并最终以大型远洋补给舰的身份在中国海军中服役!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因为苏联的突然解体,原本承担不同分工的各加盟共和国纷纷陷入困境。而乌克兰因为是苏联海军唯一大型军舰的建造地,因此在苏联解体后,该国各造船厂的船台上都摆满了完工率不等的大小船只,其中军用、民用、军民两用的都有。其中就不乏像“瓦良格”这样的国之重器。但也因为其售价昂贵和敏感的原因,这些原苏联海军的军舰销售并不快,反而是像“费得科”级这样的军民两用船因为不敏感,而且价格便宜,因此在乌克兰着急回流资金时,反而更好出手。

据说当年我国为了购买这艘“费得科”级大型补给舰,曾派出了一支专家团队远赴乌克兰实地考察。当时国内正处于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补给舰905型(“福清”级)性能不足、90年代初进行的新一代综合补给舰预研不顺利的关键阶段。在中国代表团抵达乌克兰并进入船厂参观这艘已经停工的大型补给舰后发现,该舰的主发动机和发电机等动力系统已经完成安装,具备了基本的航行能力。但船体还有部分没有完工,并且内部所有管道——不管是舰上自用设备的管道,还是用于输入或向外补给的管道——电缆等都没有安装。可是代表团发现这艘未完工的补给舰内部舱室设计比“福清”级更加合理,技术更先进,于是在回国汇 时,强烈建议购买这艘先进的“半成品”综合补给舰。

可是乌克兰虽然是苏联大型舰只的建造地,可是船上的不少设备在苏联解体后却只能向俄罗斯购买。因为我国当时对这种具有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大型补给舰没有相关经验,也无力制造船上配套的仪器设备。所以在代表团第二次前往乌克兰商定购买的同时,一部分代表团成员也同期抵达了圣彼得堡采购相关系统设备。最终,因为“费得科”级对我们正在设计的新一代综合补给舰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两国在1992年11月6日签署了正式协议,确定了我国对该船的购买。值得一提的是,代表团当时的采购合同中,是包括了该舰全部设计图纸与相关技术资料的——这些东西的价值,在现在看来,其实才是这个购买协议的核心。

1993年5月,该船达到大连造船厂进行改装。这也是我国首次在“瓦良格”号达到前首次接触如此庞大的一艘巨舰:全长188.9米,船宽25.3米,吃水11米,标准排水量12000吨,满载排水量37000吨,最大装载量24000吨,与中国第一代905型(“福清”级)补给舰相比要大出一倍以上,舰内巨大的空间可装载数万吨各种液体及固体货物。舰体采用双层设计,不仅提高了其抗破损能力,还可以避免一旦船上燃油舱破损对海洋产生污染。2座巨大的液货门架,每个门架左右各有2个补给站(全舰共8个补给站,可实现油、水双路同时补给),采用口径为200毫米的输油软管和120毫米的输水软管,每小时油料、淡水补给量可达550吨和40吨。 补给门架的下部为巨大的燃油舱、淡水舱及货舱,可以装载舰用燃油1500吨、航空煤油3000吨、滑油200吨,淡水舱可装载淡水600吨,货舱则可装载包括粮食、蔬菜等生活补给品1500吨,其他货物500吨。

而在重要的弹药储存补给方面,将补给门架前方设置了一座专用弹药补给站,补给门架下方为加固的弹药库,与舰体表面通过升降机相连,一次提升能力可达5吨,以方便弹药补给作业。 弹药库可以装载近千吨导弹、鱼雷、炮弹等武器,内部设置有多座自动灭火装置,火警 警传感器实时对舱内情况进行监控,一旦发生火情,灭火系统会自动开启,根据不同的油料还可以选择泡沫、二氧化碳、惰性气体等不同的灭火材料。同时,弹药库内还设有一套自动喷淋系统,可以有效进行自动喷水降温措施,防止内部因为温度过高而导致弹药发生自爆。并且还将淡水舱设置在弹药库两侧,无疑又加强了弹药库的抗击和生存能力。

当然,该舰之所以让我们专家团队如此迅速得出要“剁手”的决定,就是因为其上采用了不少同期国际先进补给技术设备,其中一种“神器”就是代表团当时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引进、苏联时期研制的最先进补给设备。这种补给设备采用了先进的“液压张力补偿装置”,该装置可根据补给舰与接收舰之间的钢索拉力精确计算,适时调节钢索的张力,使之受力保持恒定,这比上一代通过冲压拉伸器来保持恒定的张力系统要先进得多,极大地提高了补给效率和环境适应力。

由于该舰当时舰体已经基本完工,而我们又得到了全套图纸与技术资料,因此大连造船厂才能在2年多时间里就完成了全部改装工作,在1996年6月将该舰交付给了中国海军,舷号为“南运-953”,后来改为885“青海湖”号。因为“青海湖”号的特殊性,而且之后我国也没有建造服役同级舰,因此该舰就“单艘成级”,国外称之为“南仓”级。“青海湖”号在交付服役后不到1年时,就跟随当时中国海军最先进的2艘驱逐舰进行了一次横跨太平洋的远行,首次访问了美国本土和美洲大陆。可由于该舰动力较弱,最大航速只有16节,虽然航程可达1.2万海里能满足本次任务需求,可是其低于海军编队18节底线的航速,使其较难满足日后伴随舰队远洋航行的补给需要。并且舰上也没有任务自卫武器系统(传说武器库内有单兵防空导弹),自保能力近似于无,这一点连上一代905型(“福清”级)都不如。

但正因为“青海湖”号的存在,不但使得我国第一次具有了对远洋编队进行补给的能力,还为我国自行研制新一代大型补给舰提供了绝佳参考。在“青海湖”号之后,我国又自主设计建造了满排23000吨的903型综合补给舰9艘,以及2艘有着“航母奶妈”之称的最新型4.7万吨901型综合补给舰陆续服役。可以说“青海湖”号所带来的技术与启发,对我国海军打造先进的移动“远洋补给基地”提供了不小的助力,而“青海湖”号自身也将继续在中国海军序列中,继续发光发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