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中国智造领跑者·从江苏出发”活动媒体团11月9日从南京出发,4天,寻访位于省内4座城市里的9家企业,于11月12日回到南京,至此,“寻访中国智造领跑者·从江苏出发”活动第一阶段圆满结束。举办这一活动,就是要力求将其打造成为“中国智造领跑者”的探照灯、“中国智造成长者”的望远镜、中国智造业现有水平和中国智造业未来前景的全媒体展示平台。同时,还有更多的领跑者以及制造企业成长者等待我们挖掘其特有价值,为大众呈现中国智造之美。
第1站 南京埃斯顿自动化公司 机器人可替代电焊工,售价低于国外
这是一家主要生产工业机器人的上市公司,展厅里空无一人,各式机器人自顾自忙碌着,堆垛的、焊接的、搬运的……操作精度和生产效率让寻访团成员们连连称赞。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生产的机器人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这样一台点焊机器人裸机价格7万元左右,可以替代电焊工的工作。没有“国货”机器人竞争前,这样一台进口电焊机器人要卖到15万元左右。
第2站 南瑞继保电气公司 电路板自动化检测率达50%
第3站 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 实现技术成果转化转移近千项
位于南京徐庄的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参观者把它称为最有前途和“钱途”的一家研究机构。该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胡义东介绍,研究院2013年12月成立,截至2015年底,已实现技术成果转化转移近1000项,利用自有技术或平台累计衍生科技企业260多家,衍生孵化的上市企业有7家。接着寻访团在展示厅看到了该院旗下研究所的最新成果。比如一款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就十分吸引眼球,目前已有投资机构前来谋求合作。这款机器人穿戴在士兵身上就可以让他拥有“洪荒之力”,提高单兵负重和综合作战能力。在康复医疗领域也有很好的应用,依靠它可以让残疾人摆脱轮椅重新自如行走。
第4站 恒立液压 自主研发,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4个研发中心,7个制造基地,业务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恒立是当之无愧的常州智能装备产业中的龙头企业。
1990年创始人从校办企业辞职起步,如今成为一家市值百亿的上市公司,全球最大的挖掘机和盾构机液压油缸生产企业,研发和生产车间遍布全球,此前他们还花一亿多收购了一家德国公司。他们生产的拳头产品液压油缸是盾构机和挖掘机的核心部件,以前是被德日美等外国企业垄断的。如今国内挖隧道修地铁用到的盾构机,80%都采用他们的油缸。该公司财务总监、董秘丁浩自豪地说,公司自主研发的几项产品,已批量供应三一重工、徐工集团、柳工集团等,性能达到并部分超过国际主流产品。
第5站 中车戚墅堰所 严格把关,为高铁中国速度护航
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始建于1959年,是中国中车旗下全资子公司,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材料及制造工艺的专业研究机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走进车间和实验室,媒体团成员感到此言不虚。这里的核心产品是高铁的齿轮传动系统,国产高铁的齿轮传动系统都出自这里。现在高铁运营时速最高跑到300多公里,他们对齿轮箱的出厂测试速度是380公里;这里的试验验证中心,负责为高速列车关键部件的质量把关。这里会在最高时速500公里的情况下,在80度高温和零下40度的低温情况下,测试齿轮系统的稳定性。
第6站 远景能源 “国际范”企业打造最智能风力发电机
远景能源以“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为使命,在9年时间里,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风机和海上风电技术公司、全球最大的智慧能源管理公司。远景能源副总经理李春阳介绍,远景能源在丹麦、美国、德国等国家设立了全球技术创新中心。公司1000多名员工中,20%是外籍人士,60%的员工拥有硕士以上学位。
这个“国际范”的公司核心产品智能风机里有600多个传感器、200万行控制代码,和一般普通的风机比起来,可以准确感知自身状态和外部环境,并根据环境、电 的特点、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动态调整。智能风机之间能够进行实时、双向交流,整个风场就像一个足球队,可以协同,让风能获得最高效的利用。与传统风机相比,远景智能风机的发电效率可提升20%。
在公司二楼的显示屏上,所有接入智慧风场Wind OS平台的数千台远景智能风机的工作情况一目了然,每台风机的风力、发电情况能实时更新。智能风机承载着这个公司更为远大的梦想,李春阳说,智能风机制造是远景能源战略布局的一个切入点和载体,远景能源的愿景是打造全球第一的能源互联 平台,基于能源互联 的平台,连接和管理风能、太阳能、智能终端、储能电池等全价值链的能源资产,像指挥交响乐团一样,打造能源互联 生态系统。
第7站 无锡一棉 智能化改造助力百年老厂
无锡一棉纺织集团,创建于1919年,曾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典范,如今是棉纺织行业的排头兵。走进这里机器轰鸣的纺纱车间,不见了成排的纺织女工,只是有三五工人巡视和简单操作。无锡一棉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晔珺说,通过对工厂的智能化改造,这里的生产效率在亚洲同类企业中领先。10年前每1万纱锭用工300人,如今大部分企业缩减到100人左右,而他们则只需要20人左右。该公司聚焦高档面料市场,由于质量过硬,他们的面料比同行价格高10%-15%,诸多国际一线奢侈品大牌都是他们的长期客户。
周晔珺说,新的智能设备正在陆续调试安装,在“十三五”期间准备投入3-5亿元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逐步打造一个生产设备互联互通、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物料传送自动化、产品信息可追溯、车间环境智能监控、资源消耗智能监控、设计开发与生产联动协同的智能化纺纱工厂。她透露,新一代的智能车间里,每一个纱锭都会通过传感器联 ,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到生产线上每个纱锭的情况。她估算,通过进一步的智能改造,生产线上的现有人员还可以缩减一半,生产效率提升一倍。
第8站 盛虹集团 给国外设备打上“中国智造”标
国望高科是盛虹集团全资子公司,在其纺丝车间,一锭锭络筒整齐地摆放在卷绕机上,飞速卷丝。一阵警铃声响起,智能运输车沿着轨道缓缓开来,停在卷绕机前,接上卷绕好的丝饼,送给卷绕机一端的摇臂机器人,由其码放到丝饼架上,送入下道工序,操作有条不紊。
盛虹集团在实施机器人落筒自动化作业后,车间生产线人员由原先的10人,减少为4人,减少了60%的用工成本;劳动强度减轻也带来了人员稳定性的提升,人员离职率由先前的7.2%降为5%。在自动化包装线环节,通过智能设备的改造,用工成本也相应减少了75%。
加弹智能加工(落筒包装)系统是国望高科从意大利赛龙杰引进的通用设备,投入使用后,机器一天24小时运转也只能完成75%的产能。于是,国望高科提出设备改进方案。但是,仅软件更新一项,赛龙杰就要收取20万元的费用。面对外方的要价,盛虹主动尝试利用自己员工的智慧和设备操作经验对机器进行改造。这一尝试造就了现在国望高科从落丝、移料到检验分级、包装等流程的全自动化作业。外来的通用设备,在国内同行业企业销售中,不得不用上盛虹集团的技术。
第9站 亨通集团 技术封锁挡不住自主创新步伐
走进亨通集团,在其光纤产业研究基地,经过一系列严格的除尘操作后,媒体团进入这座全球单体最大的光纤研发制造基地的光纤制造车间。一根光纤如何从半径几十毫米粗、几米高的光纤预制棒,变成粗细不等、几十上百公里长的光纤?在这里可以一探究竟。
在光纤制造过程中,预制棒的尺寸非常关键,因国外长期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国内光纤预制棒因长度和直径问题,拉丝长度短、时间短,造成光纤产品品质不稳定。亨通集团经过不断试验,完全自主研发出了大尺寸的光纤预制棒,200毫米的直径、6米的长度,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大大提升了自己品牌光纤的品质。在光纤制造车间,经过冷却、直径检测、涂层等多个工序,一根根光纤就成型了。工人只需要监测各种智能设备的工作情况、从事光纤测试等机器无法替代的工序,偌大的生产车间,几乎看不到工人。
2013年起,亨通启动实施工厂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制造精益化的三化智能企业建设。如今,作为中国唯一自主研发光纤预制棒及核心制造设备、信息化控制系统的企业,亨通集团正向着“50%以上产品为国际市场,50%以上资本为国际资本,50%以上人才为国际人才”的目标努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