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于2020年12月10日香港文汇 B05版
■俯瞰常德江北、江南城區。
湖南常德,古称朗州。唐代时,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在这里一呆就是十年。在常德,刘禹锡留下了多首千苦流传的诗篇,其中有两句诗分别写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一千多年后,这两句诞生于常德的诗篇,正好用来形容常德以高质量发展为指引,实施“产业立市三年行动计划”的过程,以及今时硕果摇枝的成功喜悦。
三年来,常德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两轮驱动”,大力培育装备制造与军民融合、烟草、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文旅康养四大千亿产业,打造常德经开区、常德高新区两大千亿产业园区,完成了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漂亮转身”。
与之同时,常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沅澧大地迎来乡村巨变;大力发展民生事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迈上新台阶。
发展有质量,幸福有质感,桃花源里的城市——常德,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中聯重科建起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單一生產塔式起重機生產基地
产业大发展 洞庭西畔卷大潮
常德是一座曾经以农业著称,以桃花源而知名的洞庭之城。
在工业方面,尽管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常德七一机械厂为代表的企业,曾开创常德制造业的第一个巅峰,各类低压阀门的产量占全省生产总量的85%,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曾有“北有铁岭、南有七一”之说。
但随着这批企业的衰落,仅剩常德卷烟厂一家独大的局面持续多年。一支烟造就了一座城。长期以来,烟草产业占据常德工业的大半壁江山。
一枝独秀不是春。常德工业发展面临破局。
2018年全省“两会”期间,湖南省委主要领导为常德发展“解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壮大产业,要靠创新驱动、开放带动促进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自该年起,常德提出“产业立市开放强市”发展战略,并实施“产业立市三年行动计划”,全市上下形成了浓厚的产业发展氛围。
而今年,正是“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
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塔机生产基地——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智能生产工厂,智能立库区域的机器人正按照指示有序地提取、运输物料。榫头标准节生产线上,火光四溅,智能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产品焊接。“这条柔性生产线可以生产从全球最小到全球最大的塔机标准节。”该公司负责人刘鑫介绍说。
该公司落户常德以来,因持续推动制造升级而焕发出勃勃生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塔机生产基地,产品先后创造了4个“世界之最”。目前,智能工厂拥有12条自动化生产线、1万多个传感器、100多台工业机器人。平均每10分钟产出1节标准节,每110分钟下线一台塔机。今年产值可以突破百亿大关。
在中联重科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常德装备制造业百花争艳。200多家装备制造业在四大千亿产业中异军突起,占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在另一制造大区的常德经开区,常德中车新能源客车超级工厂已试投产。正式投产后,这里可年产2万台新能源客车,将成为世界客车制造的标杆工厂。预计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
“一烟独秀”的产业格局被打破,常德产业发展走向多点支撑。
数据显示,常德市去年30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901.7亿元,180个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573.96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2018年就已突破1000亿元大关。
而今,在常德处处可见工业新城的肌肉勃勃跳动。常德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早已超过了30%。农业的GDP占比越来越少。“烟”不再是这座城市仅有的工业符号。
雄安新区的塔机森林,80%都是“常德造”。塔机生产全球标准化制定者在这里;全球最大单一塔机制造生产基地在这里;国内两桥水泥泵车标准制定者也在这里;全国最大的酶制剂生产基地还在这里;全国最大的液压油缸生产基地仍在这里;摇架产销量全国第一依然在这里……
2019年,装备制造与军民融合产业成为常德首个千亿产业,中联建起成为新的百亿企业。常德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居全省第三,被国务院评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州。到今年8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433家,比2015年底的969家增加将近5成。
常德兴起的产业发展大潮,如同西洞庭湖的波涛,生生不息。瞄准全省20条新兴优势产业链和“五个100”项目,常德开展产业链招商。装备制造、烟草、桃源电子信息、津市生物医药、临澧新材料5大产业,就挖掘出了产业链275条。
中国中车、重庆药友、农产品商贸物流中心等一批大项目相继开工;中联建起、金海钢构、金康光电、卡乐星球等一批好项目纷纷投产,产业项目建设跑出了“加速度”。
3年来,常德市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609个,总投资1860亿元;新投产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01个,投资总额1076亿元,项目数和投资额度均创历史新高。
常德市委副书记、市长邹文辉指出,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发展短板提出的重要战略,符合常德实际,需要长期坚持。
今年7月,全省产业项目建设推进现场观摩会走进了常德。各地各部门领导干部深入常德企业车间,观摩考察、交流互鉴。
“产业项目的发展非一朝一夕之功。”在介绍产业项目建设经验时,常德市委书记周德睿话语坚定,“只要我们这么长期抓下去,一定会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效果。”
■全球華人心靈的故鄉——中國桃花源
乡村已巨变 桃花源里可耕田
地处湘西北的常德,是“湖广熟、天下足”的“扛鼎地”之一,粮食、生猪产量一直位居全省前列。
秋末冬初的沅澧大地,稻浪翻滚,鱼跃猪壮,菜园葱茏,橘满枝头,红茶飘香……在这个不平凡的年份里,常德市稳住了粮食和生猪生产,推行的精细农业生产获得丰厚回 ,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迈向乡村振兴的步伐越来越坚实。
今年上半年,常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31元,增长5.8%,增速在全省绩效考核一类地区中排第二位,收入水平高出全省平均线865元。
近年来,常德着力推进乡村振兴“4+9”示范片区建设,示范片区按“产业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产业基础扎实、乡村风貌颇具特色”的原则选定。其中,市县共建桃花源、柳叶湖、西湖和西洞庭“四大示范片区”,9个区县(市)自主创建1个示范片区。示范片区共涉及村居190个,总面积1307.25平方公里,部分项目目前已经形成建设实物量。示范片区着力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休闲观光、文旅结合、“稻田+”综合种养等特色产业,临澧县新安镇获批中国特色小镇,桃源县茶庵铺镇获批国家特色产业强镇示范镇,安乡县黄山头镇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镇,石门县壶瓶山镇等获批省级文旅特色小镇。
脱贫攻坚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也是乡村振兴真正实现必过的关卡。常德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来抓,全面开展“三走访三签字”活动,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带头作用。同时,全面深化推进“两个全覆盖”,对全市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在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实施“一村一队(驻村帮扶工作队)”全覆盖,先后派出工作队3279个、工作队员9537名,参与结对帮扶的干部达到20.2万名。
到今年底,常德44.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39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累计搬迁群众10910户36037人,建设集中安置点137个。全市唯一的贫困县石门县顺利脱贫摘帽。
常德粮猪稳、产业兴,农民腰包鼓起来了,农村大步迈向振兴之路。
■常德版迪士尼卡樂星球和歡樂水世界已成為湘西北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新政惠民生 善德之乡幸福城
“常德德山山有德”这是毛泽东主席用民谣为常德写就的一则广告语。山有德,源于人有德,常德着力打造“善德之城”,发展民生事业,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迈上新台阶。
“老百姓的难点、痛点、堵点,就是党委政府的着力点。”常德将解决群众居住困难与完善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相结合,扎实推进城市棚改,由单个项目推进逐步向点面结合、片区改造转变,对老旧城区实施整体提质,达到“改造一片、提质一片”的效果。以2019年为例,常德棚改开工14908户,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总量居全省第一,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表彰。
在实践中,常德棚改不是简单地拆除重建,而是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脉、民风民俗,赋予城市灵魂。
老西门棚改项目和护城河综合治理整体推进,保留和修复常德会战碉堡、窨子屋等历史文化遗存,成为文化旅游街区;常德河街承载了常德市民满满的乡愁,成了城市新名片;临江片区、桃花源大桥北端片区、城东片区等成为棚改片区改造典范,屡次夺得国际国内设计大奖。
武陵区东江街道新坡社区依托强有力的集体经济,修建了现代化的社区老年照料中心,常年为182名69岁以上老人、失独对象及重病重残人员,免费提供18项服务。新坡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剑频说,社区每天用专车接送老人,给他们做午餐,每月为他们理发、体检,每个季度还带他们旅游,老人不花一分钱,全由社区承担。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不断有国家级试点项目在常德落地。2019年,临澧县被列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该县抓住整合办医职能、重构管理体系、改革运行机制、转变服务理念等关键环节,让医保资金支出更加合理,乡镇卫生院能力明显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增强。今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通 ,市第一人民医院、石门县人民医院全国综合排名排位B+等次,石门县人民医院全省县级医院排名第一,临澧县在全国医共体宣传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介绍经验。
越是面对困难挑战,越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里,越要兜住民生底线,让老百姓享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今年以来,常德全力以赴应对疫情稳就业,截至9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2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25万人,发放社会救助资金6.2亿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