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德玛大桥建设中,有这样一批“达人”

7月的孟加拉和往年一样,暑气逼人;但7月的帕德玛河与过往不同,一座宏伟的“梦想之桥”横跨江面,让千百年来的阻隔不复存在。历经八年建设,这座承载着孟加拉人梦想的桥梁将惠及当地无数百姓。

八年来,在科学机制的培养下,在施工现场的磨炼下,帕德玛大桥和铁路连接线项目部涌现出一批优秀个人和卓越团队。用中铁大桥局副总经理、帕德玛大桥项目经理刘建华的话说,项目团队是一支“意志坚定、作风顽强、品质过硬、能打硬仗”的团队。

今天,让我们走近这样一批“达人”,回顾他们在海外奋斗的点点滴滴。

扎根孟国展实力

“帮当地人圆梦既是使命也是责任”

从第一次到孟加拉参建卡拉夫里三桥,到后来的帕德玛大桥,再到如今的大桥铁路连接线,现任中铁大桥局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项目部项目经理、党工委副书记的于政权在孟加拉待了10多年。

卡拉夫里三桥

“2007年建设卡拉夫里三桥,是我第一次出国并且以国际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开展工作,我感到责任和压力重大。”于政权说。孟加拉湿热多雨,一年最高气温可达45℃,建筑材料匮乏,很多材料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这对项目的现场施工是很大的考验。中铁大桥局通过建造卡拉夫里三桥,向孟加拉展示了中国建桥企业的水平,荣获中国建筑境外工程鲁班奖。

帕德玛大桥是中企在海外承接的最大单体桥梁工程。帕德玛河水流湍急,是长江流速的2倍,河宽6公里,河床是由细砂和粉砂构成的砂层,建桥难度全球罕见。历经16个月的负载试验桩试验,时任大桥局四公司帕德玛大桥项目部项目经理的于政权和他的团队运用大桥局独创的三角斜插打桩技术,以及大桥局自主研发的3600吨起重船,终于将一根根长120多米、直径3米、自重达550吨的“巨无霸”钢桩打入河床。于政权介绍,桥址附近三至五月的时候经常有瞬间飓风,没有任何预兆,破坏力非常大,对桥梁的建设技术、工艺、设备都带来极大的挑战,这需要做大量的研究验证工作。中国先进的技术,中国人员的专业、敬业精神,给孟方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项目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铁路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近年来两优贷款单体合同额最大的项目。“境外项目工效对成本的影响,远大于单价对成本的影响,因此,干得快就是最大的节约。”于政权举例说,项目部结合现场情况,超前优化施工方案,采用混凝土梁节段预制拼装施工、多跨简支钢桁梁桥顶推施工、将部分水中围堰施工改为筑岛施工等施工技术,为快速施工制定方法。项目部严防窝工、阻工、抢工、返工,在拿到桩基图纸69天内即完成首片箱梁架设,实现日成桥50米的目标,创造了孟加拉国的“中国速度”,赢得了孟加拉业主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在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以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为核心,秉承大桥局‘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创建学习型组织,开设海外讲坛,引进来送出去,加强对外商务沟通、国际规范标准等专业知识培训学习,培育海外青年人才队伍。”于政权介绍,同时,项目部采用中国员工和孟籍员工联合作业模式,聘用约2000余名孟籍员工为工程建设服务,包括孟籍中国留学生、孟国大学生等,涵盖中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现场作业工人,形成了较完整的孟籍人才“选、用、育、留”体系,提升了人均产值,降低了人工成本。

“在国外,把项目做好,帮当地人实现梦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体现中国企业的担当和责任,这是我的使命,也是我的责任。”于政权说。

科学机制育人才

“我既学到本事,又增了见识”

当胡定刚在中铁大桥局青年员工桥梁知识竞赛中斩获个人第一的消息传回时,帕德玛连接线项目部炸开了锅,众人激动万分,喜上眉梢。

很难想象,这位荣获“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的技术员,在三年前的夏天还只是一位新人,那时刚到项目部的他,正承受着水土不服的痛苦。

胡定刚迎接监理检查

胡定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项目部精心构筑的人才培养计划。据他介绍,在对青年员工培养方面,项目部统筹规划了“青年成长三部曲”计划,令他受益良多。

首先是亲切交流,深入关怀。2019年8月,胡定刚和一批新员工刚来项目时,很多人思想波动较大。项目部领导们组织召开了专题座谈会,新员工畅所欲言,还开起了玩笑。有的同事说厨房的菜辣了点,负责人马上叮嘱厨房少放辣椒。领导们还给大家普及当地风俗:“孟加拉的人大部分信伊斯兰教,千万不能给他们吃猪肉、和他们喝酒,那是要坐牢的;当地女人的面纱也千万不能摘,摘了你就要娶她了……”

其次是导师带徒,因材施教。项目部单独与新员工谈心谈话,根据新员工的专业、性格、爱好等情况分配导师。胡定刚学的是土木工程,领导就把他放在了工程部做技术员。他的师父亲自上阵,教他如何绑钢筋、立模板、控制要点、按图施工。经过近一年的锻炼,胡定刚能够独当一面了。“白天在现场干活,晚上补充内业资料,我觉得很充实,很快乐。既学到了本事,也增长了见识。”胡定刚说。

最后是规划目标,个性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新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表现出了自己的特长,这个阶段项目领导更加注重青年员工的个性化发展,经常和大家一起规划今后的发展方向。经过接近两年的历练,胡定刚他们这批2019年入职的新员工们都逐渐在各自的岗位上担起大任,有的成为预制梁场的技术负责人,有的成为工点负责人,有的成为部门负责人,都是项目部施工生产上的中坚力量。

团队协力勇攀高

“我们要拿出‘中国方案’”

“最后一根钢桩离总贯深度还差30公分!”

“the last 30 centimeters!”

“插打到位!完工!”

……

2020年6月2日6时17分,“锤子兄弟”驾驭着中铁大桥局为帕德玛大桥量身打造的MHU2400S液压冲击锤,独立完成了大桥7座400KV高压电塔基础巨型钢桩的全部插打任务,至此,孟加拉帕德玛大桥钢桩全部插打完成。

由于桥址的特殊性,这次钢桩插打作业可以称得上世界级难题。而驾驶着这尊“机甲”完成任务的,是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中国建桥青年,他们就是帕德玛河上的“锤子兄弟”。

“锤子兄弟”团队合影

2015年7月,因孟加拉帕德玛大桥项目建设需要,中铁大桥局机械化施工分公司组建了一支从事MHU2400S液压冲击锤技术服务的现场工作小组。小组由7名平均年龄24岁的成员组成。锤子兄弟们操着生硬的英语,领着一群孟工,拿着一套专用工具,满身油污,整日在这台庞大的打桩设备上忙碌,冲击锤与钢桩碰撞的巨大声响就是他们奋进的旋律。

面对恶劣工况和严峻的疫情,锤子兄弟们独立完成了两次MHU2400S冲击锤的现场解体与大型养护,累计完成了26根巨型钢桩的插打工作。历经五年的海外拼搏,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昂扬的斗志、过硬的本领,他们已经成长为一支“思想新进、技术过硬、骁勇善战、作风优良”的超强团队。

不同于“锤子兄弟”工作的激烈与火热,“桥研人”团队的工作更为繁琐且精细。

这是一场持续六年的无声战役,参战者却是一支不到10人的团队,他们就是中铁大桥局科学研究院孟加拉项目组。

2015年初,带着对未知的好奇,桥科院孟加拉项目组成员来到孟加拉,投身于帕德玛大桥的建设。面对复杂的技术难题,首先摆在项目组面前的就是近乎“暴躁”的气候条件和“生疏”的海外工作模式。

有一次,项目组成员李威正在给一根桩基安装传感器,暴雨不期而至,他顶着拍打在身上的大颗“雨弹”,还有时不时从打桩锤上冲刷下来的油渍,坚持安装并调试完传感器,采集到理想的试验数据。等回到工作平台上时,他浑身已湿透,身上还糊着一层乌黑的油泥,狼狈得不得了。

帕德玛大桥作为孟加拉国的重点工程,由多国专家组成的国际监理团队和管理团队的要求完全可以用严苛来形容,项目组深入研究试验数据、地质条件以及桩基施工工艺,秉承着严谨的工作习惯,并邀请了澳大利亚专家进行验证,最终论证了桥科院项目组试验结果的可行性。

2020年6月,历时5年半,项目组圆满完成了帕德玛大桥的桩基试验和科研任务。全桥30根试桩、298根超长大直径钢管桩、409根钻孔灌注桩都是他们的“荣誉勋章”;168.6公里长的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上,4490根桩基和7283片节段梁是他们功勋的注脚。

独当一面显锋芒

“能参与‘梦想之桥’工程是种荣幸”

2015年7月,21岁的周琳大学毕业,前往帕德玛大桥工地成为一名技术员。

2021年5月,周琳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6年间,他直面过热带夏季的炎热酷暑,经历过抗洪抢险的危险,体验过攻坚克难的欣喜,承受过抹也抹不去的乡愁。

周琳与帕德玛大桥

当被问到为什么愿意刚毕业就远赴海外工作时,周琳说:“这是海外的大工程,一辈子可能都遇不到几个,能参建这样的项目是一种荣幸,能力、眼界都能得到提升。”

志向虽远大,工地的艰苦环境还是给了他当头一棒。孟加拉国湿热多雨,“来项目部的头几天,太阳把我的手臂和脖子都晒脱皮了,又痒又痛,加上气温湿热,我经常睡不着觉。”

除了高温,暴雨、洪水也是大桥建设者经常面对的挑战。

2015年9月,帕德玛河上游及沿线地区普降暴雨,水位持续上涨。洪水肆虐下,项目营地的几个码头和部分河岸被冲垮。面对险情,周琳第一个 名,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洪抢险的工作中。在快速转移完重要资料和电器设备后,周琳又与其他队员一起前往河岸,抛填砂袋、加固钢管和竹篱笆,以最快的速度加固堤坝。

为了表彰周琳在抗洪抢险中的突出贡献和勇敢奉献精神,项目部授予他“抗洪抢险优秀个人”荣誉称号。

抗洪抢险,周琳不得不泡在污水里;而作为一名技术员,周琳常把自己“泡”在难题中。

为了能尽快适应新的管理体系和思维方式,周琳积极学习相关行业规范、FIDIC条款、法律法规、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督促工人不断提高施工标准和质量,并积极与监理沟通,加快了监理批复图纸及方案的进度,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此外,在团队的带领下,周琳还积极总结经验,在帕德玛大桥工程上,创新并应用了许多先进技术。

帕德玛大桥越建越长,周琳对家人的思念也越来越重。坚守在海外工地上的他,一次次地缺席了家宴,连回家休息的次数都屈指可数。每当想家了,周琳就会找一个没人的地方,翻翻手机相册里家人的照片,缓解低落的情绪。

总有人问他们:

“这一路走来,后悔吗?”

他们的答案总是:

“不后悔,这是责任,也是使命。”

这些用青春书写着无悔与勇敢的“达人”

只是成千上万奋斗在海外的大桥人的缩影

他们忠于职守、甘于奉献、勇于创新

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初心使命

他们把泪水和汗水洒在了帕德玛河上

也让“中国造”的名片在孟加拉熠熠生辉

文字| 王一凡 黄琪峰 丁傲岸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