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余种工矿机械产品。
58种取得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证书。
4项发明专利。
6项实用新型专利。
2项外观设计专利。
河北铸诚工矿机械有限公司从单一产品到多元化发展,从一家乡镇企业发展成与中铁重工集团、中铁装备集团、中交天和济南重工集团等十余家国内盾构机生产厂家,建立紧密应用合作关系。在北京地铁16号线,上海地铁、广东佛山地铁、无锡地铁、苏州地铁,成渝高铁,甘肃刘家峡水电站、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工程中进行了配套应用。
铸诚人在这片土壤上默默耕耘,挥洒着青春和汗水……
“30多年前,淮南矿务局一年之内就进了30多台我们的设备。”
上世纪80年代,当时还是柏乡县农业机械修配厂副厂长的王永代,在河南洛阳拖拉机厂考察学习期间,从与当地水电局一位领导无意间的谈话中,捕捉到国内煤炭工程急需“注浆泵”来完成施工的机遇,通过技术转让,成功生产出了当时国内第一台KBY50/7.0-11双液压注浆泵。
“三门峡水电站工程部以每台1.4万元的价格,进了3台。”王永代记忆犹新地说。设备生产后,王永代与销售部门多方推销,哪有施工单位,哪个企业可能需要注浆泵,他逐家拜访、讲解产品性能和设备优势,最后硬是“啃”下了几个大订单。“记得淮南矿务局,一年之内就进了三十多台设备。”
此时,“佳固”牌成为国内仅有的注浆泵品牌。
转眼间,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注浆泵销量不断刷新,王永代逐渐意识到售后服务成为影响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开始着手培育“技能型、技术型、管理型”青年人,让更多青年人“强”起来,时刻做“挑担子”的人。
1995年,在铸造车间的赵玉敏被调到售后服务部,开始对公司售出产品进行售后服务和维修。
售后服务作为销售的延伸,关系到公司产品后续的维护和改进,也是增强与客户之间交流的重要平台。“售后服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公司形象和根本利益,也间接影响销售业绩。售后服务做好了,可以增加销售机会,做不好,也可以毁掉一个关系 。所以每当接受一次任务指示,我都会像上战场一样做准备,为的是顺利完成每一次售后服务工作。”赵玉敏说。
“刚调到售后服务部的时候,不管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现场经验上我都是很欠缺的,所以一开始由老同志带领着我出去进行售后服务工作,现场试验时我在旁协助、记录、积累现场经验,学习如何与客户有效良好的沟通。”赵玉敏在经过几次现场学习后,便开始独自一人去现场。
赵玉敏第一次外出服务是到长沙铁路局,对2台液压注浆泵进行设备调试和替换零部件。
当时,长沙铁路局对铁路路基进行维护,在使用过程中注浆泵的轴向密封损坏严重,赵玉敏发现这一问题后,急忙与公司取得联系。当时公司技术总工魏世青得到消息后与工程师王建忠、赵敬国在当时车间主任张计国的带领下对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做出了整改方案。“当时注浆泵的电机与油泵靠皮带传动,产生的径向力导致轴向密封磨损严重。经过整改,通过增加轴承座消除了油泵的径向力解决了密封磨损问题,降低了零部件的耗损,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赵玉敏说。
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公司进行了2次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和技术改造。
由魏世青带头,针对电机发热、噪声大、皮带打滑等问题,在原有注浆泵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包括把轴承座升级为轴对直连,取消了皮带,彻底根除了皮带老化打滑;将2级电机升级为4级电机使转速降低了一倍消除了电机发热问题;把铸铁轴对升级成铸钢轴对,解决了轴对断裂现象。
“这也是我第一次作为售后人员参与到技术改造中,这也为我日后转型到技术研发上夯实了基础。”赵玉敏说。
此时,随着全国工矿、地铁市场的发展,加大了对注浆泵的需求,注浆泵行业也迅速发展起来,河南省耿立工程设备有限公司和江苏省镇江长城注浆设备有限公司相继成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仅用了一天时间就研发出了‘压力表防堵器’”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现有产品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要求,一个企业只有不断研发新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煤炭挖掘过程中,因为煤炭挖掘深度在不断变化,挖掘环境也发生变化,导致岩层压力增大,巷道发生位移,地应力添加,对挖掘构成了严重影响。”王永代说。
1998年,企业针对煤炭挖掘过程出现的问题,开始研发大排量、大功率、压力大的注浆泵。经过不懈努力,企业自主研发的KBY5016/22型号双液压注浆泵研发成功,产品一经推出,深受欢迎,销量逐年提高。
2006年,为了扩大生产,增加市场占有率,王永代成立河北铸诚工矿机械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总经理。“随着市场客户需求的提升,企业迫切需要技术创新,提高注浆泵设备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经过多年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发展大势,认识到创新已成发展的不二法宝,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企业的发展,才能打响注浆泵设备行业品牌。”王永代说。
此时,产品名称更改为“铸晟”。
魏世青说:“通过加大投入、扎实工作,公司成立了‘12人学习研发小组’,结合企业产品开发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选调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各大工程项目一线,分别到晋煤集团寺河矿、淮南矿务局新集1矿、2矿、郑州煤矿等地,跟班下井,针对设备的缺陷和不足,现场跟踪反馈,为系统解决注浆泵关键技术升级问题提供依据,也为企业以后一次次更新换代奠定基础。
2007年,赵玉敏在中国煤炭科学院建井分院承接的晋煤集团寺河煤矿主巷扩巷工程中。发现注浆泵混合器上安装的检测压力表经常失灵,导致检测的压力数据空缺。注浆压力检测是注浆工艺中的重要参考依据。压力表频繁出现问题引起了赵玉敏的重视。在现场及时与魏世青联系,共同分析原因。
“压力表是检测注浆压力的仪表,施工中严格控制压力,防止把航道注崩,是非常重要的零部件。”赵玉敏说。
在魏世青与张计国、王建忠等不断研究后得出结论:压力表检测口直接与水泥浆接触,由于检测口只有8mm直径,在水泥浆接触过程中产生凝固是造成压力表失灵的主要原因。
“分析出问题后,技术部马上成立攻关小组,仅用了一天时间就研发出了‘压力表防堵器’。”赵玉敏说。“压力表防堵器”生产后,立即由售后人员带到施工现场进行试验。通过售后人员在施工现场连续跟班服务21天,彻底解决了注浆泵压力表的堵表问题。
试验成功后陆续和正在使用的客户联系,免费加装了压力表防堵器,受到了煤科院在内的客户的一致赞扬。同年企业就防堵混合器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
“你们就卖给我们一套吧,多少钱都行,我们急需这种零部件。”
2010年,公司在淮南矿务局顾桥矿井下市场调研时,现场要求的锚杆注浆材料比常规的介质稠,现有的注浆泵属于自吸式的,无法满足锚杆注浆的注浆工艺。
公司针对此问题成立了专门的研发小组,由王永代主抓,赵玉敏、魏世青、王建忠一起研发。
“原有下料洞较小,我们从63毫米加大到103毫米后,发现下料过程中太猛,容易造成憋泵现象。我们又在下料口增设了螺旋下料器,可以保证持续稳定供料。”王建忠说。
经过20天夜以继日的努力,一种下料式注浆泵经过试验台试机后直接送到顾桥矿井现场,经过现场作业完全满足现场施工要求,解决了顾桥矿的大难题。
2012年,“一种下料式封孔注浆泵”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随着国内注浆工艺逐步完善,注浆量增大,传统的机械搅拌机无法满足高效的注浆效率。公司技术部着手研制替代传统制浆的机械搅拌机,由赵玉敏、陈力宁、史彦明到天津站-西站的地下川河隧道工地、北京西站的注浆工地、十八局在青岛和山西的施工工地……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施工人员积极沟通,了解现场的制浆要求和工艺。经过1年多的现场建议结合经验积累,公司多次开研讨会确定和修改具体方案于2013年3月自行研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高速涡流制浆机”生产出来了,同年申 了发明专利。
高速涡流制浆机的研发过程可谓是历经千辛万苦,由于消息闭塞,被骗是常有的事。
2012年,山西离石县中铁瑞威公司进口一台意大利大型注浆泵设备,企业便排人前去考察学习,了解国外最新工艺。在考察过程中,赵玉敏发现一种叫“内V”的密封件正是企业现在急需的核心零部件。
回来后,通过 上查阅资料,发现深圳有一家公司有售,在与对方取得联系后,最终确定为2000元一件,打款后,焦急得等待了半个多月,发现没有任何消息,可再一拨打对方电话,就怎么也没人接听,这时才知道是被骗了。
心有不甘的赵玉敏和陈力宁又再次带人来到山西,“你们就卖给我们一套吧,多少钱都行,我们急需这种零部件。”赵玉敏已经记不清那些天说过多少次这样的话了。
软磨硬泡,终于求得一套替换下来的废件。赵玉敏如获至宝,火速返回邢台。在技术员的攻关下,终于把图纸画了出来。
他又找到沈阳第四橡胶厂,开始小批量生产,一种聚氨酯材料的耐高压抗磨损的“内V”终于生产了出来。
通过对现有设备的配套,极大提高了设备整体运转率这也为高速涡流制浆机的研发发挥了不可小觑的功劳。随后企业根据装机特性对“内V”具体命名。
随着对注浆泵配套设备的不断研发,“铸晟”牌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全国3家同类型注浆泵生产厂家中,河北铸诚的液压泵约占市场的60%,气动泵约占市场的30%。
“只要我在这个行业保持技术领先地位,他们就只能永远被我甩在后面。”
随着河北铸诚工矿机械有限公司与国内数家科研院、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着力科技开发实施自主创新,产品不但在国内众多领域应用,并配套盾构机销往海外市场。
对于配套国产盾构机销往海外市场,在这成功的背后,是国家对“国之重器”的推动和决心。
“2009年之前,我国大约有85%的盾构机依赖进口。欧洲和日本等公司的地铁盾构机在中国盾构市场占主导地位。随着盾构机国产化开始“起跑”,作为盾构机的水泥注浆泵供应商,我们企业抓住发展机遇,迈开了追赶步伐。”赵玉敏激动地说。
当时,为了满足洞内制浆在盾构机狭窄空间的安装设计,河北铸诚工矿机械有限公司应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研究总院的要求,开始研发配套盾构机注浆泵的设计。
“咱们的技术和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新技术的研发。”面对众人的担忧,王永代坚定地说:“既然国家信任咱们,就应该想办法来完成。”
通过多方联系,王永代找到了石家庄铁道大学表示:“我们企业急需寻求技术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在多次接触与洽谈中,时任机械学院院长的郭文武教授和铁道大学电气学院马月辉教授被王永代的真诚打动了,当即决定以在读研究生王娜、袁丁、冯晓琳前往企业,与公司总工程师赵玉敏和机械工程师史彦明、赵东波、陈立宁还有车间主任张宪章组成研发队伍。
在完全没有参考的情况下,研发队伍群策群力、夜以继日地加班苦干,仅用了20天,就设计出了一体化智能制浆站全套生产图纸。
“大家双眼通红地从设计室出来,顾不上休息又赶到了生产车间。”赵玉敏,在35天后,第一套满足洞内制浆的一体化智能制浆站下线了。“大家激动的紧紧拥抱在一起。”次日,一体化智能制浆站直接发送到兰州水源地施工现场。
2015年2月22日,正在大家还沉浸在浓浓的过年气氛时,兰州水源地建设工程的国内第一台“智能一体化制浆站”开始了它的处女作业。
此时,赵玉敏和赵东波正坐在从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到兰州水源地施工工地的大巴上。为了摸清设备在现场的实际使用情况,赵玉敏和赵东波在20多天的时间里天天住工棚、跟班作业,记录设备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整理记录设备在实际作业中的弊端,为生产下一台设备提出整改意见。
“由于工程实行8小时三班倒,24小时不停工,我们俩人12小时轮流倒班,不愿错过每一分每一秒数据。”赵东波说。
2015年,一体化注浆管理装置的专利下来了。
随着中铁装备的盾构机出现了多样化,泥水、土压平衡、PBM相距出台,直径越做越大。对配套厂家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尝到校企协同创新的甜头,河北铸诚工矿机械有限公司分别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唐山煤科院、清华大学、铁道大学等签订合作协议,成立院士工作站。使企业注浆泵产品逐步实现了由机械化向智能化转变。“只要我在这个行业保持技术领先地位,他们就只能永远被我甩在后面。”王永代说。
与石家庄铁道大学合作成立了智能化工程装备联合研发中心,使公司部分产品逐步实现了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转变,并相继完成了河北省科技厅履带式全液压多功能钻井机项目和集成式智能注浆设备研发项目等科研项目。
“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盾构机的海外需求大幅度增加,直接推动了中国制造‘走出去’。我们的注浆泵作为盾构机配套产品,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以色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王永代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钻研,努力实现注浆泵领域中国设计、世界制造的目标。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