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帆渔船突击登陆的教训
中国海军的两栖舰艇部队从1947年7月在浙东民兵俘虏的一艘搁浅坦克登陆艇开始,人民海军成立之时仅有数艘小型登陆艇,这个时期的登陆作战只有小吨位风帆渔船可用,风帆渔船在顺风顺水的情况下航速只有5节,逆风时不过3节,遭遇风向不利时不能按时返回运输增援部队,这些设计在远离海岸航行的民用渔船主要是V形底尖底船,干舷高达2至3米,冲滩后就在齐膝深的海水中触底搁浅,全副武装的士兵必须从数米高跳下齐膝深岸滩再慢慢涉水上岸,迫击炮、重机枪和弹药箱由于没有起重设备卸载,只能投入齐膝深的海水中再捞起,
更重的火炮无法抛下,一些船只采取搭跳板的方法将火炮卸下海滩,但这种装卸方式卸下火炮是非常困难和非常耗时的,卸载会在敌方滩头火力受到重大杀伤,卸载士兵遭到杀伤火炮极易翻入海中,各种帆船又因为搁浅无法返回,这也是造成金门战役近万人全军覆没的原因之一,金门战役后海军人民通过购买购买美国和英国抛售的二战剩余的LCT、LCM和LCI中小型登陆舰、改装起义的美制LST大型登陆舰,LSM中型登陆舰,在50年代中期建立了一支登陆舰大队,
这些登陆舰艇参加了1000多次登陆战斗,解放了除台澎金马之外的所有岛屿,不过这种登陆战斗都是在沿海岛屿,可以依托海岸炮兵的火力支援,一旦岛屿离大陆较远,炮兵射程难以覆盖,弱小的登陆船团很难运输团级以上的两栖作战部队,1955年1月的一江山岛战役动用了140多艘登陆舰船才投送了四个营,而1950年6月制定的解放台湾计划要求投送50万兵力才能确保顺利登陆,以一个士兵需要0.6平方米容积再加上作战物资起研需要575艘1000吨以上的船只,征集的民船吨位小,速度慢,无法跨越风高浪急的台湾海峡,
到1955年,海军只拥15艘LST坦克登陆舰,这些坦克登陆舰排水量包括1653吨,最大航速可达11节,可运载800至1000人或17辆中型坦克,还有13艘中型登陆舰,排水量为743吨,最大航速14节,可运载5辆中型坦克,还有15艘250吨小型人员登陆艇,10艘320吨LCU通用登陆艇,只能运送几个步兵团,而且很技术状态很差,缺乏配件和维护,出故障只能临时测绘和加工零件,故障频繁很少能够出海,出海也需要配维修工随时抢修。
中国海军1949至1955年间主要依托少量的登陆舰艇和大量民船投送登陆兵,在东南沿海转向巩固海防后,杂乱的船只难以承担任务,海军急需可以频繁出动的近岸航行小型登陆艇,因为当时中国海空军没有沿海控制权,海上行动只能紧贴大陆暗礁密布的海区航行,那些旧艇根本不能胜任,中国海军必须尽快更新新艇,从1954年,大连造船厂开始仿制苏联设计的50吨级登陆艇-363甲型登陆艇,该艇排水量63吨,装载10吨,可搭载步兵60名,
1955年求新造船厂开始生产国产066型小型登陆艇,尽管技术陈旧和简陋,但使中国海军装备了可靠的登陆艇用于沿海岛屿的运输补给和兵力调度,因为小型登陆艇不适长时间航行,缺乏高海况的配置,1962年,中国海军开始设计067型小型坦克登陆艇,该艇可装载1辆坦克或一个步兵排,能在冲滩时预先抛下艉锚,利用倒车和艉锚机退滩,共建造了300多艘,在067型小型坦克登陆艇基础上改进的068机械化登陆艇也生产了数百艘,1967年还少量建造了100吨级271型和130吨级的271A型登陆艇
二:自产气垫登陆艇的教训
由当时于台海局势缓和,中国海军对小型登陆艇的需求开始减缓,开始发展大型化登陆艇,主要原因是50年代征集的二战期间应急建造的美式登陆舰已经破败不堪,长期缺乏零配件已经接近 废,只能修修补补维持,1969年,大连造船厂建成了073型中型登陆舰,但工艺十分简陋,船体振动大、柴油机发生连续拉缸,只好停产,改进的073A型中型登陆舰
直到1979年才建成下水,为尽快解决远海投送能力,海军提出072坦克登陆舰,072登陆舰首跳板为液压油缸驱动折叠式两节跳板,伸直和下放不超过3分钟。首制舰于1976年开工,1978年3月和17月分别进行了航行试验,12月完工交舰。1979年完成试验,但直到1990年也没有大批量建造,1984年,150吨登陆艇027II型在长沙船厂开建,600吨的271IIA型登陆艇于1987年开工,能够搭载一个步兵连,在271II型的基础上设计的079型登陆艇提高到排水量800吨,可以装载3辆坦克或250名士兵,1978年–1983年共建造了三十多艘,
但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这些舰艇航速参差不齐,抗风浪能力差,很难保持编队,航渡风高浪急的海峡会变得七零八落,性能不佳的会被落下十几千米,导致登陆部队在密集的海岸防御火力条件下被分散成很多的小股登陆进入战斗海滩,这种情况很难全身而退,而且小型登陆艇由于适航性和续航能力的限制只能在海峡附近港口集结装载,活动都在对岸的监视范围,1996年,台海局势非常严峻,海军致力更新换代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登陆舰艇也要与时俱进,气垫登陆艇也带来了新的发展,90年代初为了研制供072II型登陆舰的搭载气垫登陆艇,设计了水量6.35吨的724型人员气垫登陆艇,用于从072II型登陆舰摆渡步兵突击登陆滩头,一艘072型登陆舰能携带多艘724型气垫登陆艇,通过登陆舰的船尾直接进出坞舱,每次出海需要用卡车绳索牵引到码头再用起重吊驳船吊入水中,然后才能在全垫升状态驶离码头驶入登陆舰坞舱,
724型气垫登陆艇设计不合理,高速航行时稳性不佳,登陆兵舱为敞篷式,全垫升状态下气流会把海水喷起来变成水幕,艇员浇个透是常见的事,冬天相当艰苦,由于个头小,驾驶像开卡车,而且在海况恶劣时操作难度很大,易产生“横漂”和“埋首”现象,艇首加装12.7机枪后“埋首”现象会更严重,士兵垫一小板凳才够得着机枪,危险系数较高,登陆兵搭乘气垫艇要听从艇员安排,否则重量不平衡,一但失去平衡气垫登陆艇就会失去控制出现原地打转情况,另外气垫船艇体围裙非常容易脱落或破损,需要船厂工人修理,由厂家往返部队时间较长,部队一度用补鞋的土方法来修复破损围裙,所以列编南海舰队登陆舰部队后也没有批量生产,但部队完成了训练大纲、战斗条令手册等编案工作,完善了气垫船使用经验,不过只能装载10名士兵,就算是多艘同时抵滩兵力也不过一个排,中国海军开始探索大型气垫登陆艇。
三:“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的教训
2009年,中国向乌克兰买下4艘958型“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和全部技术资料,首艘于2013年4月份下水,“欧洲野牛”是世界上最大的气垫登陆艇,诞生于冷战期间,苏军在1963年恢复海军陆战队后相继研制了更为实用的“鳐”级、“鱿鱼”级、“大螯虾”级、及“鹅喉羚”级气垫登陆艇,1978年苏军决定在“鹅喉羚”级气垫登陆艇基础上建造可搭载3辆主战坦克的气垫登陆艇,“金刚石”设计局设计了一款世界上性能最好的1232.2型气垫登陆艇,取名“欧洲野牛”,
“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排水量达550吨,载荷可达170吨,可以运送3辆坦克或10辆装甲运兵车及140名士兵,最多可装载500名士兵,以55节的高速越过高达2米障碍突击登陆,还装备了2套AK-630型近防炮,4套“针”-1M型防空导弹系统,2套22管140毫米火箭炮,舰上还有防核生化装置、防非触发性水雷装置、船体装甲,防目视侦察装置和综合导航系统,卫星导航系统,目视监控系统,光信号指示器,无线电测向仪,自动通信系统等先进装备,除了登陆可以执行布雷、搜救等等任务,
1983年,苏联三家造船厂同时开工建造4艘“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首艇MIK-51号于1986年建造完成经过两年测试于1988年正式服役,苏联原计划建造20艘,到90年代初共生产了8艘,3艘列装在黑海舰队,5艘列装波罗的海舰队,苏联解体时共有13艘开建,实际建成12艘,有3艘未能建成,俄罗斯海军得到列装波罗的海舰队的5艘,后装其中的MAK-118号艇出售给希腊,并为希腊海军新建的2艘,俄罗斯海军余下的4艘仍列装在波罗的海舰队,不过由于维护使用成本高昂,现在余下2艘,其中MIK-50处于备用状态,只余下MIK-94号仍在执勤,乌克兰海军得到了黑海舰队列装的3艘,另外2艘尚未完工的也被划归了乌克兰,其中的1艘完工后列装乌克兰海军,另外一艘完工后和原黑海舰队列装的l艘一起出售给了希腊,还有一艘未完工的被放弃了,乌克兰海军的“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因为经济原因在2008年全部退出了现役,
希腊因为和土耳其有恩怨,为了在各岛之间快速机动力量,1999年,希腊参观完“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后,2000年以两亿美元向俄罗斯及乌克兰分别购买2艘“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俄罗斯在一年半内建造1艘新的“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并建于1992年的1艘“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交付给希腊,2001年希腊得到了L180号气垫登陆艇,新建的第2艘由于工期原因直到2004年才交付希腊海军,乌克兰最初计划将建造于1991年的“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交付希腊,但是由于第2艘艇修理工作艰巨,最终决定将已经完工92%的“伊万.巴库恩”号建成提供给希腊,分别在2001年2月及3月交付希腊海军,2002年希腊又花1.1亿美元向俄罗斯购买第3艘“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之所以这么麻烦,因为发动机由乌克兰尼古拉耶夫的“朝霞”机械制造厂制造,舰载武器却由俄罗斯制造,双方都无法独立供货,2006年,中国本来打算向俄罗斯购买6艘,但俄罗斯要购买15艘才愿意转让技术,
2008年,中国花了3.5亿美元美元向乌克兰订购4艘和全部转让技术,其中2艘在乌克兰“大海”造船厂建造,2艘在中国建造,理论上“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知识产权属于俄罗斯,但乌克兰宣称转让的技术是自己改进的958型气垫艇,不再受俄罗斯制约,但实际50%的部件还是购自俄罗斯,只是有钱赚,俄罗斯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2010年“大海”造船厂还亏损276万美元,得到中国合同之后2011年营利141万美元,全额支付了造船厂拖欠的多年工资和退休金,首艇于2010年开工,2011年5月27日,两台起重吊车在移动船身时发生倾倒,造成船身损伤,2人死亡1人重伤的事故,2013年4月下水运往中国,中国海军一度认为“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快速、强大突击能力应当在中国会有用武之地,
结果是一个教训,“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来到中国后才发现这种超级气垫船航程不足,只适合某些狭窄海区,希腊之所以喜欢“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因为希腊拥有的大量岛屿密集分布在爱琴海里,距离很近,“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正好可以充分发挥速度优势,航程不是什么问题,而在中国,“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最大航程只有556千米,似乎足够跨过窄130千米的台湾海峡,或者从海南岛到达330千米的西沙也不难,但这是单程航程而不是活动半径,如果想跨过宽400千米的台湾海峡南口,刚根本不够油返回,这时需要支援舰艇,但常规登陆艇又跟不上它,如果双方要配合“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的快速优势又没有了,
本来的设想“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可以独立在传统登陆艇难以进入的海岸地形,但是即使4艘“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也只能运送一个坦克连或一个装甲步兵连,传统登陆艇又难以在适合气垫登陆艇的地形跟进,这就让乘坐“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的登陆部队就像当年金门战役的登陆部队一样孤立无援,而且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的性能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强悍,艇体只是略微抬离水面,上陆后仅能在滩涂行驶,遇到西沙露出水面的礁石仍可能托底,其围裙也承受不起陆地的磨损,接近角、离去角、爬坡度都不理想,在浪高2米,风速12米/秒的环境就有点吃力,
“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装备的火力也只是画蛇添足,火箭炮数量不如普通登陆艇,防空火力不如护卫艇,庞大的身躯和极为醒目的航行时特征在前沿的生存力很有限,3副直径5.5米的螺旋桨被弹面积达90平方米,橡胶围裙长57.3米、宽25.6米,一但中弹就步履蹒跚甚至瘫痪,另外“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满载后,自持力会从5天降至1天,而且5台燃气涡轮发动机寿命仅为400小时,如果长期满载就只有50小时,新发动机要花费数以百万计的美元去乌克兰购买,7875万美元的单价比普通登陆艇高很多很多,总的来说,“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只是和“里海怪物”地效水机、安-225巨型运输机一样闭门造车的脱节之作,只是为了满足冷战时苏联对巨型装备的幻想,对中国来说,“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的运载能力在台海嫌小,在东海、南海又嫌大,并无战略价值,所以即使买到了全套技术,十年来中国也没有再建造新的“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而是借鉴其技术在2007年开始研制中型舰载气垫艇,
四:726型中型舰载气垫登陆艇的的教训
726型中型舰载气垫登陆艇参考的是美国1987年量产的LCAC气垫登陆艇,专为配套071型船坞登陆舰而研制,2010年开始服役,和LCAC气垫登陆艇相比,最大航速(40节)和航程(200海里)相当,但艇长了6.2米,排水量高了5吨,最大载重却少了8吨,主要是700千瓦的QD-70型燃气轮机体积大,只好同时增大艇体,726型气垫登陆艇解决了724型气垫登陆艇不具备搭载重型装备上岸的问题,增加了071型船坞登陆舰发起超地平线作战的能力,理论上,气垫登陆艇可以达成战术突然性,常规登陆艇发起登陆的地点只能距岸几千米,而气垫登陆艇发起登陆的地点距岸近75公里,可以有更多的登陆地点可仅选择,又超过了海岸雷达探测距离,敌人不可能处处设防,只要在敌人做出反应之前迅速在敌人反登陆力量薄弱之处建立起岸上阵地,登陆部队的生存力会大大提高,
但现代武器机动力、反应时间今非昔比,如果不能削弱敌人火力就投入气垫登陆艇非常危险,结构、裙体和升力风扇是极其脆弱的,极易遭到各种火力破坏,连7.62毫米子弹也挡不住,特别是靠近海滩时轻武器的攻击更是防不胜防,面对战斗机、直升机或巡逻舰艇都是不堪一击,还会受到各类障碍物的破坏和阻止,为应对这些威胁,气垫登陆艇尽量利用高海况、降雨和大雾掩盖特征,但是气垫登陆艇只有在风平浪静下速度才能达到50节,浪高2米时速度就只有5节了,最高只越过的2.4米的浪高,在浪高3.6米时只有作战紧要关头才能使用,还要受到艇长水平、负载量和浪条件的限制,其他隐蔽措施包括岛屿、气象降低敌人雷达的探测,远离人口中心和交通繁忙区,利用环境背景噪声掩护巨大噪声,避开放大或者反射噪声的地形,这些当然也降低了可登陆地段,再加登陆时最大只能越过5度的斜坡,1.2米高的障碍物,1.2米深的沟渠,爬高最多1.2米,可登陆地段就更少了。
气垫登陆艇操作也不容易,转个弯要2000米,每艘艇的登陆点最小要间隔45米才能保证不会碰撞,刹个车要500米才能停下来,气垫登陆艇在坞舱搭载登陆部队、装备时,船坞登陆舰应该朝向大风和海流的方向,如果大风和海流的方向不同麻烦就大了,1级海况下气垫登陆艇回收航速要限制在2~3节,船坞登陆舰航速要限制在5节,速度和航向必须保持稳定,直到气垫登陆艇稳定下来为止,如果回收时航速在5节以上,气垫登陆艇就要以最大的功率运行,非常发生碰撞,两栖作战时船坞登陆舰放出和回收气垫登陆艇的过程需要20分钟,而且不能一起放出和回收,等待也要很多时间,此时燃油消耗速度也十分惊人,随着装载,速度、海况和气压的变化而变化,最快一小时烧掉3785升燃油,18925升的油箱只能使用4小时20分钟,输送效率也不高,考虑到中国现在只有不到三十艘726型舰载气垫登陆艇,最多也不过五十艘,运量和效率捉襟见肘。
五:结语
从渔船到726型气垫登陆艇,中国海军突击登陆艇在70年的摸索中,付出了不少生命和金钱损失,吸取了不少教训,普通登陆艇只是无奈之举,724型气垫登陆艇只是解决有没问题,“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只是投石向路,726型气垫登陆虽然也有不足,但随着726型气垫登陆艇越来越多,除用于两栖作战之外,也可用于水雷战、海上拦截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国的气垫登陆艇+直升机”登陆模式才刚刚起步,还需要长期的模索,尽管这些登陆艇有各种各样的不足,但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