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铁道兵组建70周年 | 脱下军装还是一个兵

“没有钱、可以借

没有技术、可以学

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搞大型养路机械!”

脱下军装还是一个兵

请输入标题 bcdef

1981年

铁道兵后勤部养路机械机具产品质量座谈会

1982年12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下达《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

铁道兵成立精干的指挥部和善后工作领导小组,分别负责指挥施工、办理移交、处理善后工作和遗留问题。

1984年1月1日,23万铁道兵将士奉命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临别赠言:

铁道兵脱下军装走向市场,能活则活,活不了就死!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铁建秉承铁军精神,迎难而上。

他们虽然脱下了军装,但身上仍然流淌着铁道兵的热血,面对挑战,迎难而上,在市场竞争中越走越强。

兵改工以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41工厂(铁建装备的前身)已成为养路机械的专业生产厂,生产规模和能力不断扩大,产品逐渐进入铁路市场。

1975年至1983年,工厂共生产了18种小型养路机械,主要有:

QB-26液压起拨道机,YD-2液压捣固机,HJY-04混泥土搅拌运输车,PZC-1配碴整形车,YZQ-56液压直轨器,BS-2双头电动扳手,MGG-3磨轨机,CFC-40轨道发电车,XYB-60液压拨道器,KM-2枕间夯实机,ZY-35轨缝调整器等。

1983年

配砟整形车、液压起拨道机技术鉴定会

1983年,配砟整形车和液压起拨道机通过铁道部与铁道兵组织的技术鉴定。

1983年,工厂参加兖州-石臼所铁路投标,中标生产10台CFC-40轨道发电车

这些小型养路机械产品的开发生产,为后来开发制造大中型养路机械奠定了基础,工厂生产的养路机械纳入铁道部工务系统产品采购范围。

1984年,工厂随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改名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昆明机械厂

兵改工初期,由于没有了指令性计划,加上长期从事工程机械设备修理和小型养路机具生产,没有拳头产品,工厂生产经营十分困难。

当时,一个900多人的工厂,年产值只有400多万元,面临找米下锅、没有生产任务的困境,修过西山区马街的人行天桥,还干过万能杆件等产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铁道部从国外引进大型养路机械在国内试用获得成功,决定走引进技术国产化的道路。

工厂领导班子经过综合分析,决定“坚决走养路机械国产化”的发展道路,提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竞争取胜、为国争光”的企业精神,喊出了“没有钱、可以借,没有技术、可以学,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搞大型养路机械!”的豪迈誓言,向铁道部积极争取项目。

通过艰苦努力,1987年,工厂与铁道专业设计院研制成功国内首台QQS-300型全断面道砟清筛机

当时只有43区有生产车间,但是没有铁路;44区只有几间旧仓库,但是有铁路专用线。

为了把产品送上铁路,工厂领导和职工们手推肩扛、打起火把、挑灯夜战,用钢轨、枕木和道砟铺设临时铁路,铺一段走一段,一步一挪,将60多吨重的清筛机从43区推到44区铁路线上。

1987年,工厂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制SPZ-160型双向道床配砟整形车。

1987年底,铁道部派出考察组到工厂进行考察,认为工厂初步具备了生产大中型养路机械的条件。

正是凭着“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所迸发出的力量,加上铁道部老领导、老专家的远见卓识,工厂由此走上了大型养路机械事业道路。

1988年2月,铁道部《关于养路机械国产化问题的通知》。

1988年2月,铁道部下发铁计(1988)133号文件,经过充分论证、综合比选,确定昆明机械厂为大型养路机械定点生产厂

1990年7月,工厂引进奥地利普拉塞-陶依尔公司技术生产的08-32捣固车试制成功,实现了我国大型养路机械“零”的突破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1991年

工厂荣获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成果奖

此后,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厂开发制造了一系列产品,实现了大型养路机械国产化配套,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铁路大型养路机械设备的领军企业。

再次护航非洲铁路? | 苏丹客人到访铁建装备

“万名党员进党校” | 直属机关党员轮训活动启动

不忘初心 永远奋斗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