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告联系人
段超(duanchao@xyzq.com.cn)
王轶君 (wangyijun@xyzq.com.cn)
陈嘉媛(chenjiayuan19@xyzq.com.cn)
王涵
投资要点
Summary
从德国贸易状况恶化说起,表面是全球大宗涨价,深层次原因是产业链受损。
全球产业链动荡中,寻找中国出口产品的Alpha。
风险提示:全球疫情出现超预期反复,地缘政治风险。
正文
Evidence&Analysis
从德国贸易逆差说起,
表面故事是全球原材料涨价
[1]https://www.destatis.de/EN/Press/2022/07/PE22_279_51.html;jsessionid=BE48B36C0553C3BFED4614D67B3D4DEE.live712
德国贸易状况急剧恶化,表面故事是全球原材料价格飙涨。德国贸易顺差的大幅下滑,一个最直接的解释是全球原材料价格飙升,导致德国进口价格大幅上涨,进而带来名义进口金额的上升,使得顺差下降。从数据来看,自2021年针对北溪2号的能源博弈加剧以来,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进口价格即出现快速上涨。
地缘政治风险下,
欧洲产业链受损,是其深层次原因
德国贸易状况的恶化不仅仅发生在原材料端,其对制造业经济体的贸易状况也明显恶化。如果德国贸易状况的恶化,仅仅来自于进口价格的上涨,那么我们理应看到德国贸易余额中原材料的余额下降,而其他产品相对稳定或恶化幅度较小。然而,我们看到德国原材料端的贸易顺差并未下降(这可能由于德国作为通道还对欧洲其他经济体有能源出口),而中间品的贸易余额下滑明显,自2022年已由顺差转为逆差。分经济体来看,德国对中国、东盟的贸易逆差扩大明显。而我们知道,中国并非大宗出口国,东盟也不是以大宗出口为主的经济体,这意味着德国的贸易状况恶化并非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能够完全解释的。
剔除价格因素,德国罕见出现进、出口数量增速的巨大背离。拆分德国贸易差额的变化来看,除了进口价格上涨(且出口价格上涨幅度不及进口价格)以外,进口数量多增,而出口数量少增也是导致其贸易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对比历史序列,2022年德国出现出口数量同比负增长,而同时进口数量增速大幅上升,这种背离在次贷危机以来是很少见的。
那么,当前全球面临需求放缓,全球产业链动荡的大环境,对于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我们认为,诚然全球需求放缓是大概率事件,但中国产业链的韧性,使得在全球产业链动荡中,中国能够填补部分海外生产不足的空缺,这意味着可能部分出口产品具备一定的Alpha。
全球产业链动荡中,
寻找中国出口产品的Alpha
全球产业链动荡中,中国外需的核心并非提供消费品,而是中国参与全球生产的能力。我们在2021年初展望未来几年中国出口复苏的逻辑时就指出,全球需求的复苏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会沿着“防疫用品→消费品→中间品”演变。从2021年以来的数据来看,也验证了这一判断。在发达经济体财政刺激退坡的背景下,消费品的外需面临放缓,但中国产业链的稳定性,使得中国能够为全球提供生产资料,填补其他经济体因供应链问题导致的生产不足的空缺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与东盟,甚至日韩都非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开始担心新兴经济体的复苏会导致中国出口份额的下降。但事实上,我们看到中国、东盟共同承接了全球生产需求的增长。正如前面对于德国贸易余额的拆分,德国对于中国、东盟的逆差同时扩张。在后文中对于部分产品的进口份额分析中,我们也会看到中国份额的上升并不会伴随着东盟份额的下降。东盟承接部分全球生产需求的同时,也形成了对于中国产品的需求,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始终维持在高增速,而其中中间品的贡献接近70%。
短期,填补欧洲需求或带来
部分化工品、机械、电子产品的需求增长
短期来看,德国待填补的需求集中在化工、机械、电子。拆分德国对中国的贸易余额变化,可以看到2021年下半年以来,德国对中国贸易逆差的扩张主要源于化工、机械、电子这三大品类。
机械及电子产品:液压工具、蓄电池、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等产品进口需求增长较快。除化学品以外,德国对中国的机械(HS84)、电子(HS85)两大类产品的进口也出现大幅增长。拆分细项来看,下面两张图展示的是这两大类细分产品的进口增长源自于德国总需求的扩张,还是中国份额的提升,大部分的产品均落在第一象限,即液压工具、传动轴、龙头阀门、蓄电池、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等主要产品均出现总需求及中国的份额同时扩张。
如何观察欧洲对上述产品需求的延续性?要分析上述产品需求的延续性,首先我们需厘清其增长背后的逻辑。
长期,要素安全将成为
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重要一环
与中国产业链韧性相匹配的是,2022年上半年中国FDI同比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尽管市场对于中国的担忧上升,但过去两年中国产业链的韧性优势尤为明显。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是,即使是2022年中国出现局部疫情,中国的整体出口份额也未明显下降。而2022年上半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速达到24%,为次贷危机后的次高值。
风险提示:全球疫情出现超预期反复,地缘政治风险。
相关 告
文中 告依据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已公开发布研究 告,具体 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 告。
宏观部分来自证券研究 告:《寻找中国出口产品的Alpha——兴证宏观·全球价值链系列三》
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8月11日
告发布机构: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告分析师 :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