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8年第5期导读

导读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8年第5期共包含七个版块,分别为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短篇论著、综述、病例 告及教学视频,以供各神经创伤外科同仁交流学习。本期述评收录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继宗院士《神经外科是国家脑科学研究主力军》一文。

述 评

1. 神经外科是国家脑科学研究主力军

赵继宗

临床研究

1. 16排移动CT脑血管造影的初步结果 告

张志强1,李飞1,王振方2,丁柏匀1,代秋声2,徐如祥2

【摘要】目的探讨国产16排移动CT在脑血管造影(CTA)的稳定性、成像质量及其螺旋扫描容积范围内的辐射剂量指数(CTDIvol)等情况。 方法选取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的4例志愿者,于2018年7月至8月采用16排移动CT行脑血管增强螺旋扫描,获得原始断层图像,利用Anythink CT Plus图像处理软件,以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显示三维脑血管图像,分析其成像质量;并与8排移动CT的CTA结果作对比,分析二者CTA成像的稳定性和扫描容积范围内的CTDIvol。 结果16排移动CT颅内血管成像稳定,可清晰显示Willis环、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血管,16排移动CT在扫描容积范围内的CTDIvol[(20.600±0.087)mGy]低于8排移动CT[(29.300±0.335)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6排移动CT螺旋扫描可以获得稳定的CTA成像,清晰显示CTA图像,扫描容积范围内CTDIvol显著低于8排移动CT。

2. 超早期行血管内栓塞术联合持续性腰大池引流术治疗高级别动脉瘤性蛛 膜下腔出血的预后分析

周根1,邓东风1,董斌2,张绪新1,李彦钊1

【摘要】目的分析颅内囊状动脉瘤Hunt-Hess Ⅳ~Ⅴ分级患者超早期行血管内栓塞术联合持续性腰大池引流术的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一科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颅内囊状动脉瘤Hunt-Hess Ⅳ~Ⅴ分级患者32例(Ⅳ级24例,Ⅴ级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超早期行血管内栓塞术联合持续性腰大池引流术(A组),另外16例患者入院超早期行血管内栓塞术(B组);根据术后CT、TCD及临床症状,判断是否发生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及脑梗死,记录2组患者住院时间,对2组患者治疗后第1、3、6月的预后进行评价。 结果 A组发生脑血管痉挛5例、脑积水9例、脑梗死6例,住院时间(25±8)d;B组发生脑血管痉挛8例、脑积水11例、脑梗死9例,住院时间(28±9)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1个月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囊状动脉瘤Hunt-Hess Ⅳ~Ⅴ分级患者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可减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及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术后3个月及半年恢复水平。

3. 神经内镜与锁孔显微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对比研究

卢乐年1,许小兵1,骆实1,郑大海1,容耔耘1,林发牧1,柯以铨2

【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镜与锁孔显微治疗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治疗的基底节脑出血患者62例。根据手术方案分为2组,内镜组(35例)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锁孔组(27例)采用锁孔显微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比术前、术后7 d GCS评分变化;术后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估2组的预后情况。 结果内镜组手术用时、住院时间短于锁孔组,术中失血量少于锁孔组,血肿清除率高于锁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锁孔组(5.71% vs. 2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内镜组GCS评分等级优于锁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镜组预后效果优于锁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锁孔显微手术相比,神经内镜治疗基底节脑出血可缩短手术用时、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提高血肿清除率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低。

4.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预后和复发率分析

王坤,李冰,赵鹏,樊永帅,臧家蒙,张少虎,王东起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复发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17例CSDH患者的一般资料、CT表现、血肿量及手术方式,分析其预后复发的情况。 结果本次入组117例患者,平均随访3个月,104例患者预后良好,13例患者复发。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术前CT分型和血肿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式对预后复发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患者年龄、术前CT影像及血肿量与患者血肿的复发相关。 结论CT分型可作为CSDH手术方式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根据术前CT征象以及患者的病情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案,降低血肿复发率。

5. 镇静镇痛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的影响分析

徐帆1,沈丽娟2,钟兴明2

【摘要】目的探讨镇静镇痛对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术后颅内压(ICP)的影响。 方法选取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重型TBI患者45例,根据GCS评分将患者分为重型TBI组(GCS评分6~8分,26例)与特重型TBI组(GCS评分3~5分,19例),观察2组镇静镇痛下及撤除镇静镇痛/唤醒下ICP值波动情况。 结果特重型TBI患者在镇静镇痛前后I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TBI患者撤除镇静镇痛/唤醒后,ICP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镇痛镇静与重型TBI开颅术后颅内压力波动有显著相关性,使用镇静镇痛可获得安全、平稳的ICP。

6. 4D DICOM透视虚拟技术辅助颈内动脉起始处重度狭窄支架植入的疗效研究

徐铭蔚,邓东风,周敬斌,王木春,曲晓扬

【摘要】目的 研究4D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COM)透视虚拟技术辅助颈内动脉起始处重度狭窄支架植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40例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CTA、MRA等DICOM影像原始数据上传,应用4D DICOM透视虚拟技术合成虚拟现实影像,指导手术操作的路径。运用4D血管内窥影像术前模拟手术入路,测量观察血管内管径大小,观察血管狭窄处斑块大小及与其在血管腔内的空间结构。通过对手术时间、手术失败率等的比较,分析运用4D DICOM透视虚拟技术指导介入治疗前后的不同。 结果运用4D DICOM透视虚拟技术中的4D血管内窥影像辅助支架植入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均成功植入支架,均未发生术中的不良血管事件。术后1年复查CTA及运用血管内镜技术评估预后都良好,支架位置准确,与血管壁贴合良好,无再次血栓形成。 结论应用4D DICOM透视虚拟技术能快速、直观、全面的整合多个影像学数据,提供血管解剖学和管腔内情况,有助于血管狭窄处支架植入,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出现,为术前制定和优化手术方案提供了帮助,并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基础研究

1. RIP1/RIP3通路介导氯化血红素诱导的HT-22海马神经细胞损伤的研究

苏兴奋1,王汉东2,林元相1,陈伏祥1

【摘要】目的探索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RIP3通路是否参与氯化血红素(hemin)诱导的HT-22海马神经细胞损伤以及研究Necrostatin-1(Nec-1)在hemin诱导的HT-22细胞死亡中潜在的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给予不同浓度的hemin(0、25、50、100 μmol/L)作用HT-22细胞24 h后测定碘化丙啶(PI)阳性细胞数和细胞存活率。用Necrostatin-1、zVAD和活性氧(ROS)清除剂叔丁基茴香醚(BHA)分别处理hemin诱导的HT-22细胞,24 h后分别测定各组PI+细胞数、细胞存活率,使用MitoSox Red指示ROS水平。最后研究使用siRNA敲低RIP3水平对hemin诱导HT-22细胞死亡的影响,测定各组PI+细胞数、细胞存活率及ROS水平。 结果Hemin可剂量依赖性的诱导HT-22神经细胞死亡;RIP1抑制剂Necrostatin-1可显著抑制hemin诱导的HT-22细胞死亡,PI+细胞数明显减少,细胞存活率提高,并且减少ROS积聚;BHA可显著减少hemin诱导的HT-22细胞的PI+细胞数。更进一步的使用siRNA敲低RIP3表达水平可以显著减少hemin诱导的HT-22细胞死亡,PI+细胞数明显减少,细胞存活率明显提高,ROS积聚水平显著减低。 结论RIP1/RIP3通路及ROS可能介导hemin诱导的HT-22海马神经元细胞死亡,Necrostatin-1在其中起神经保护作用

2. 电针诱导大麻素受体表达参与展神经修复的相关研究

王蕾1,张毅2,王旭东3,叶子2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是否通过大麻素受体介导调控小胶质细胞活化促进损伤展神经修复。 方法选用健康雄性成年Beagle犬25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A组)、损伤组(B组)、电针处理组(C组)、拮抗剂组(D组)、溶剂组(E组)。将Beagle犬麻醉后,A组仅暴露分离展神经,在其他组电针刺激时进行束缚;B组制作展神经损伤模型,在其他组电针刺激时进行束缚;C组在展神经损伤模型建立后进行电针刺激;D组损伤模型成功后进行AM630注射并予以电针刺激;E组操作同D组,在每次电针刺激前给予溶剂进行腹腔注射。运用Western blot检测A、B、C 3组小胶质细胞大麻素1型受体(CB1R)、CB2R表达,进一步试验取材运用免疫荧光分析5组CB2R表达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 结果Western blot检测显示,B、C组分别与A组比较,CB1R蛋白的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预处理持续15 min连续2周后,C组CB2R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显示,C、E组分别与A组比较,Arginse/CD11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B2R主要参与电针刺激诱导神经损伤保护作用;电针能够通过CB2R调控小胶质活化状态促进损伤展神经修复

短篇论著

1. 脑外伤开颅术后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诊治分析

熊鹏举1,邓磊1,钱锁开1,陈集志2

【摘要】目的探讨脑外伤开颅术后出现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产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九四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2例脑外伤开颅术后出现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的患者,通过高压氧、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钻孔引流术、腰大池置管引流等治疗方法,观察积液减少情况。 结果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患者均通过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联合高压氧治疗2周后,仅14例患者复查颅脑CT示积液有不同程度减少;3例经钻孔引流术或Ommaya囊抽液治疗有效,3例经腰椎穿刺或腰椎持续引流治疗有效,2例经积液-腹腔分流术治疗有效,8例患者行脑室?鄄腹腔分流术治疗有效。 结论临床针对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患者应根据头颅CT或MRI估计积液量,结合患者的病情采用恰当的方法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 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分析

柏鲁宁,周振国,张毅,柯尊华,畅涛,赵晓平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行大骨瓣减压术(DC)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12例行DC的老年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观察近期主要并发症,根据GOS评分统计预后。 结果本组112例患者,术后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22例(19.6%),硬膜下积液31例(27.7%),脑积水26例(23.2%),脑膨出18例(16.1%),颅内感染4例(3.6%);预后良好26例(23.2%),预后不良86例(76.8%),其中死亡63例(56.3%)。 结论老年sTBI患者死亡率高,经DC术后并发症多,伤后早期要严密观察病情,积极防治术后并发症以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综 述

1. 蛛 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研究进展

赵浩,潘文龙,徐如祥

病例 告

1. 去骨瓣减压术后反常性脑疝二例 道并文献复习

王芳玉,康德智,林元相,林章雅,张元隆,方文华

【关键词】反常性脑疝;腰椎穿刺;脑脊液引流;硬膜下积液;去骨瓣减压

2. 腰大池引流治疗皮瓣修复创面致颅内感染一例 道

张锋,蔡桑,王玉海,赵伟

【关键词】头皮伴颅骨缺损;皮瓣修复;腰大池持续引流;颅内感染

教学视频

1. 亚低温治疗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张赛,符锋

【摘要】颅脑创伤(TBI)被称为“最复杂器官中最复杂的疾病”,患者会经历大范围的继发性颅内或颅外损伤,其将加重原发性损伤。TBI后全身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变、身体和大脑温度的微小变化对缺血缺氧或TBI后的神经元易损性起着关键作用。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显示,多种类型脑损伤后的核心温度轻度升高将对大脑产生不利影响,亚低温可通过阻断多个破坏性程序起到脑保护作用,并通过稳定TBI后体循环和脑循环功能,减少高灌注、脑水肿、肺水肿和血管痉挛发生率,从而改善远期预后。因此,了解TBI后体循环和脑循环的变化情况、亚低温治疗在TBI救治中的作用、亚低温对TBI后体循环和脑循环的影响等问题,有助于解决和避免低温治疗TBI患者期间所面临的问题。

2. 经侧裂-岛叶皮层入路基底节区脑出血清除术

张尚明,聂群,王守森

【摘要】基底节区脑出血是最常见的高血压脑出血部位,是高血压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出血往往为突发,起病急,可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发展到高峰,损害基底节区核团及内囊系统,导致“三偏”症状发生。目前基于其病理生理机制,即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机械压迫和继发的毒性作用,认为早期手术可以解除占位效应并在后期减轻周围组织的毒性反应,手术清除血肿有利于患者康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