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榜样|潍柴青年,再一次让我们泪奔!

转载:青春山东

在寒冷的冬天

你是否有过心间的热流涌动?

我们一起热流涌动,奔腾不息!

将青春和激情尽情挥洒!

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

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

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

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

不需要你认识我,

不渴望你知道我,

我把青春融进,

融进祖国的江河。”

(全场共同演唱《我和我的祖国》)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

为激励广大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12月17日,

共青团山东省委 、省国资委

联合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

省科技厅 、潍柴集团

在山东大厦举行

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事迹 告会

感人肺腑的青春故事、

催人奋进的奋斗精神,

深深感染了观众,

热烈的掌声响彻全场。

跟着他们的奋斗足迹,

听着他们的热血事迹,

大家不知不觉已热泪盈眶……

“不争第一 就是在混”

“提拔可以等一等,

但推动高端液压技术在中国的落地不能等啊”

“人生能有几回搏,拼了”……

榜样的力量可亲可敬,感人至深,

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五位 告团成员

声情并茂、充满激情地讲述了

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

引发了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赢得了阵阵掌声。“

青春有很多样子,

很庆幸我的青春能够不断奋斗!”

当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

理想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哪里缺氧哪里去,哪里酷热哪里钻,哪里寒冷哪里站的 “三高”试验队;穷尽所学,让自己的心永远和“中国芯”一起跳动的 赵中煜;用中国智慧打破国外封锁,用有限的生命书写永恒传说的 杨国玺……一位位青年榜样、一支支青春队伍,他们不忘初心,不计得失,将科技 国和产业 国作为毕生的理想信念,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他们热爱的事业,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他们的名字镌写在潍柴青年的英雄榜单上,也铭刻在了山东发展的历史丰碑上。

青春无价:科技之光照亮创新之路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张纪元。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研究生,也是内燃机技术领域的行家。1998年,潍柴债台高筑,濒临破产,无比迫切地渴望着技术与人才。经三顾茅庐后,潍柴请来了“张行家”。加入潍柴的张纪元心无旁骛,带领研发人员开启了科技强企的转型之路,自己也逐渐成长为了行业“国宝级”的技术大师,并于今年7月被授予“潍柴最高科学技术奖”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三清”博士陈文淼。当时,还在清华大学准备毕业论文的陈文淼,向潍柴宣讲会投了简历。随后,他接到董事长亲自打来的电话。这让他在意外之余备受感动。双方见面后,他们聊起了潍柴的发展、潍柴的挑战、潍柴的目标……从此,陈文淼携一身艺业,毅然奔赴山东,与潍柴风雨同舟。36岁时,陈文淼就因为做出突出贡献,被聘任为潍柴动力总裁助理、潍柴青年科学家。

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潍柴培养出的“本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潍柴动力副总设计师郭圣刚。2004年,郭圣刚来到潍柴动力欧洲研发中心,为打破国外对核心内容的技术封锁,他和团队成员们废寝忘食地工作,被国外专家戏称“没有胃的先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带领团队屡屡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在今年的潍柴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上,他带领的团队荣获“潍柴科技进步特等奖”。

正如崔真真所说:真正走进潍柴人,融入潍柴人,感受到的是万马奔腾,青春洋溢的力量。今天,在潍柴,不仅有张纪元这样资深的科研带头人,还有像郭圣刚、陈文淼这样的青年专家,与另外一大批优秀的80后90后的科研创新人员,用奋斗擦亮青春的底色,打造了科技创新的齐鲁样板,也为山东装备制造业融入了奔腾不息的青春力量。

他们是谁?

潍柴“三高”试验队员,

一群献身新时代的开路先锋!

再尝试一次,再爬高一点。

为了拿回更有价值的实地数据,“三高”队员 丰东旭、于超、赵蒙生的生命在青海格尔木永远定格。

所谓“三高”,是指高温、高原和高寒区域的极端环境。对于誓要“做世界上最好的发动机”的潍柴人而言,在“三高”环境中检测产品,是研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压轴环节。2005年,潍柴成立了国内第一支“三高”试验队。在本次事迹 告会上,队长吕文芝和队员王兴元应邀发言,讲述了这支青年“无畏舰”15年来劈风斩浪的历程。

2011年10月,试验队在青海格尔木进行高原试验。在13日,他们就已经完成了所有试验任务,但晚上回来详细分析数据时,发现废气再循环高原控制的某个工况点还有提升空间。其实,通过后期的仿真模拟,就可以完成性能提升。但丰东旭、于超、赵蒙生三名队员决定再尝试一次,再爬高一点,拿回更有价值的实地数据,把发动机的高原性能做到最优。试验途中,意外发生了,三人全部遇难。当时,丰东旭、于超年仅28岁,赵蒙生年仅26岁。“为有牺牲多壮志”,历史不会忘记这些为中国动力技术奉献生命的趟路者。

潍柴的这支“三高”试验车队,由电控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应用工程师和试验支持人员组成。他们年复一年地辗转三地,在各种极限条件下去采集数据、捕捉问题、排除故障。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他们要去气温低至零下45度的黑龙江黑河地区;天气最热的时候,他们要去气温高达50度的新疆吐鲁番;更有甚者,他们要经常爬上海拔5200米的青藏高原。由于一直向着最极端的环境进军,他们被称为“反候鸟”队伍。茫茫戈壁、冰雪两河、巍巍昆仑,潍柴每年的“三高”试验,不仅检验着整车发动机,更检验着“反候鸟”的意志。然而,年轻的“三高”试验队,从未有过退缩。

潍柴“三高”试验队自成立以来,共进行了30余次的高寒、高温和高原试验,先后完成了上万组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标定工作,建立起国内独一无二的柴油机数据库,为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三高”试验队集体,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无惧“极端”环境极限考验,为潍柴抢占世界发动机技术制高点,他们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用满腔的热血乃至宝贵的生命,诠释了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追求和崇高使命,用无悔奉献谱写了中国动力的青春之歌

他是谁?

杨国玺,

一个把新时代使命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

提拔可以等一等,但推动高端液压技术在中国的落地不能等!

“中等的身材,皮肤白净,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一张娃娃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林德液压中国有限公司的工程师陈岩说起了他的好同事、好战友、好兄弟——杨国玺,回忆着他们并肩工作6年中的点点滴滴。

长期以来,高端液压件依赖进口,被业内称为“锁喉之痛”。为了冲破技术垄断,2012年,潍柴并购全林德液压,同时选派一批优秀的年轻工程师到德国去学习交流。这支“拓疆小组”的组长,就是杨国玺

业务的开展远比想象的艰难。为冲破困境,杨国玺提出建立三维模型库。德国人认为中国人根本做不了。杨国玺说:“这是证明我们的最好时机,再难也要干!”就这样,杨国玺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日夜奋战了三个月,建库成功

“至今我还记得,第一个客户提出需求时,我们通过模型库,只用了两个小时就完成了本应耗时两周的设计任务,让德国人目瞪口呆。通过这次突破性的进展,我们彻底赢得了国外的尊重。”

由于杨国玺的出色表现,潍柴提出将他调回国内委以重用。但他拒绝了这次宝贵的机会。“提拔可以等一等,但推动高端液压技术在中国的落地不能等啊!”直到两年后,杨国玺才返回回国内,被破格提拔。

2017年潍柴启动了“发动机+林德液压”的动力总成项目。这个项目,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杨国玺成为了中方负责人。“人生能有几回搏,拼了!”杨国玺带领着年轻的研发队伍,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项目中。

“那段时间整个团队都可谓是呕心沥血。尤其是杨国玺,我每次见到他,要么是一路小跑,要么一手拿着饼、一手操作电脑。”。2018年11月1日,样机调试成功。从那一刻起,潍柴自主研发的高端液压技术开始启程!

不知什么时候起,杨国玺开始发烧。同事发现以后,劝他停工就医,每每被他拒绝。直到情况越来越严重,杨国玺才就诊入院。“在住院期间,他仍然在线上办公。我们都以为,他很快就会回来。”

说到此处,陈岩哽咽了:“谁想,这一去竟是永别!”

杨国玺因病去世,年仅32岁。他在有限的生命里,写下了无限的感动。噩耗传出后国内外的同事、各地的合作伙伴纷纷赶来吊唁。德国研发中心负责人提百瑞博士痛心疾首地说:“杨是无可取代的!”

你是谁?

赵中煜,

一个从“理工男”到“理想男”的新时代追梦人!

中煜,能做你的妻子,是我一生的骄傲

中煜是谁?他是学业有成的博士,是父母眼中的孝子,是妻子心中的挚爱,是一岁的女儿还没来得及喊出的爸爸……

“作为一个潍柴人,我会像你,一样努力的工作,照顾好年迈的父母,把咱们的女儿抚养成人。我会告诉她,爸爸很了不起。将来也要像爸爸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台上,潍柴电控所副所长赵中煜的遗孀袁女士,对逝去的爱人做着真诚的告白。台下,现场的听众无不红了眼眶。

2010年,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后赵中煜加入潍柴电控研发团队,担任电控所副所长。“记得我们俩来 道的第一天,在火车上就接到了同事的咨询电话。五个多小时的车程里,他一直不停地查资料,研究解决方案,一到潍坊就急匆匆的去了工作现场。这样一个职业生涯的开场,预示了他后来工作的紧张和忙碌。那时候我们刚新婚不久,希望经常在一起,可他太忙了,好像工作永远也忙不完一样。”

可是,没过多久,赵中煜就病倒了。在等待手术的日子里,他还是坚持工作。手术之后,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同事们常常前去探望,跟赵中煜讲一讲所里最新的研究进展,但他已经没有了意识。“我常对他说,你快起来吧,快回到你忙碌的工作中去吧,我再也不会埋怨你了,再也不会责怪你了,只要你健康的活着。可他再也没有醒过来,永远的离开了我,离开了他所热爱的电控和潍柴。”

赵中煜去世后,每次当袁女士来到装有“中国芯”的发动机前,总能感觉这是丈夫生命的延续。“中煜,你知道吗?‘中国芯’的市场配套量已超过65万台,基本替代了进口。你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选择了奋斗与拼搏,选择了与热爱这份事业的人共同度过,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幸事。每一台奔腾的‘中国芯’都记得你,你的心永远和‘中国芯’一起跳动。”

潍柴动力源自哪里?

青春的眼泪要流在心里,不要流在衣襟上。昨天,我们在高原上跪拜英雄,是为了向更高的高原进发;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英雄,是为了成就英雄未尽的事业。

潍柴集团,为什么会涌现出如此众多甘于奉献、舍身忘我的青年科技精英?最后一位上台的 告团成员——同为潍柴青年员工的常国丽抛出了这个问题,问出了所有听众的心声。

潍柴,这个如今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大关的国际化强企,1946年诞生于解放战争的隆隆炮火中,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红色基因在潍柴的身体里始终奔流不息,这种基因所激发出来的奉献精神和创业精神,让潍柴从一个单一的发动机工厂发展成为一家跨领域、跨行业经营,拥有动力系统、商用车、工程机械、智能物流、豪华游艇和金融服务等业务平台的跨国集团。仅发动机研发人员就有近3000人,平均年龄30岁。其中,80后、90后占到了95%。

“正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科技人员的创新奉献,才使得潍柴产品始终领先,昂立潮头。”常国丽说:“今天,我们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潍柴也走到了自己发展史上的关键时刻。冲刺万亿销售收入,打造受人尊敬的工业装备跨国集团。潍柴给自己规划了未来的目标。我们从未食言,我们一直在追梦的路上。”

为家乡发展而奋进,为民族复兴而拼搏。潍柴科技创新一路奔腾、赤子才俊薪火相传的“青春密码”,正是满腔 国志和拳拳爱国心。把科技创新进行到底,是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为山东发展铸就的铮铮铁骨,也是为民族复兴立下的铮铮誓言!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青春无敌,未来可期!

会后,大家都深受感动。

“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代价,

常常是残酷和惨痛的,

但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又是幸福的。

信仰,最深沉的动力之源。

潍柴为何能一路领跑?

只因,

肩上的重担——振兴民族工业,

心中的梦想——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