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评论员
全国首台无人驾驶混凝土搅拌车在三一重工成功下线,中电彩虹(邵阳)特种玻璃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拓浦精工自动化生产线每30秒就能生产出一台电饭煲成品,而在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3D打印出来的漫画人物、会行走的智能箱包、自动感应式打火机等高科技产品琳琅满目……
近年来,以“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为代表的智能化升级,为邵阳这个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注入强大新动能,助推“邵阳制造”迈向“邵阳智造”。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对于邵阳来说,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围绕制造业培育高端、优化结构、创新技术,推动制造业向“智造业”转变。“要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迈进,实现由‘邵阳制造’到‘邵阳智造’转变,打造一批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文密反复强调抓住智能制造这个核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经全市上下不懈努力,我市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我市先后出台《关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我市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关于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发布了《邵阳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建立健全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各县市区也结合本地实际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对科技创新、众创空间、重点实验室等给予奖励。财政对科技的支出逐年加大,市本级的科技经费5年间增长近两倍,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做强科技平台体系。全市积极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其中邵阳学院组建了“高效动力系统智能制造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组建了“湖南轻工行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了9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打造了“智邵创客汇”“蜂巢创客”等多家省级众创空间,大大提升了科技研发能力,发挥了科技创新对“智造业”发展的催化效应。
高新产业持续增长。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精准定位,精挑细选,既敞开大门引进外来产业做好“无中生有”,又转型升级现有产业,做到“有中生新”。中电彩虹玻璃、德沃普电气、富士电梯、拓浦精工智能制造、小快智造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科技型企业相继落户邵阳,三一湖汽、邵阳纺机、维克液压、通达汽配、湘中制药、广信科技等一批传统企业加快升级改造释放创新活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制造”到“智造”,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意义完全不同。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下足创新功夫,激发科技活力,努力将我市打造成具有较大区域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