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向前两步,那块高6毫米!”张海滨把棉手套摘下,跪在被冰雪覆盖的石砟上,将脸几乎贴在钢轨上,查看绥佳线169公里200米单股钢轨的高低。
1月11日6时,绥化工务段朗乡线路车间小白工队工长张海滨正带领工队9名职工在小白站至朗乡站168公里196米至173公里间进行改道、更换垫板作业。
作业地点位于小兴安岭山脉下,气温达到零下32摄氏度,空旷的野外,格外寒冷。“这电动扳手不敢熄火,因为一旦关掉,就不容易打着了。”线路工高云头灯的光亮打在机器上,能清晰看见从排气管里冒出的“白烟”。
由于山区夏季雨水充裕,路基内含水量大,到了冬季便结冰,改道、更换垫板作业量大。受极寒天气、列车频繁碾轧等影响,这活儿得反复进行。火车头奖章获得者、有22年工长经历的老养路人张海滨说:“西林钢厂的焦炭、钢材,三江平原的水稻、玉米等物资都要从这里经过,流向全国各地,我们的责任重大。”
现场,班长李德友走在最前头,操作轨距尺测量轨距,并不时用石笔将数据记录在钢轨上。紧随其后的线路工刘振海手拿铁锹清除零配件周围积雪、高云操作内燃螺栓扳手快速松螺栓、石海军操作液压起拨道器顶起钢轨……铁锹与石砟的碰撞声、机器发出的“突突”声、闸瓦钎子与铁轨的碰撞声汇聚在一起,冬日的野外一片繁忙。
“太早了,天还没亮,影响视线,大家一定注意脚下安全。”跟班的车间副主任王洋叮嘱道。
工队里有21名职工,家在朗乡车间当地的有13人,每天通勤130多公里上班。8名家在哈尔滨、铁力等地的职工有时一两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家在320公里外的职工张鹏曾想过离开,但责任与对铁路的感情让他选择了坚守。
这些天,随着冷空气干扰,线路病害成为小白工队职工们的“心病”。“天窗”时间点内,大家争分夺秒发现和消灭病害。“线路安全了,心里才踏实。”张鹏说。
两个小时的“天窗”作业结束,他们共计改道100米、更换冻害垫板50余块。
远处的群山上,皑皑白雪下透着一抹淡淡的红色。“我们就如同这小兴安岭山脉上的红松一样,深深地扎根在这里,守护这里的每一寸钢轨。”王洋说。
ID:jrtt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