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刘乙煌穿上了军装,入编47军。次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他申请参战,却被拒绝了。“那时日子苦,营养不好,我当时身高不足1.6米。”刘乙煌说。当时班长也劝“小鬼头”放弃:“到时急行军,你走不动,难不成我们还要用马驮着你走?”可执拗的刘乙煌坚持要上战场,为不拖累战友,硬是将自己的口粮及给前线战士补给的35公斤物资全部背上,一连急行军6个晚上。他用实力说服了班长,“小鬼头,你真能干!”
1951年8月底,一直在后方工作的刘乙煌被派往一线,9月28日那场恶战令他终生难忘。他和战友埋伏在一片松树林中,敌军为引出他们,先用战机投射汽油弹,树林顿时成了一片火海。之后,敌军继续炮轰,我军伤亡惨重,刘乙煌所在的一连180名战士,只剩下50人,而一同出战的二连,仅有3人归队。“战场上的惨烈,真的不是一两句话能描述的。”几天后,负伤的刘乙煌撤回后方。
因为对枪炮感兴趣,刘乙煌在后方沉迷于研究大炮发射,创造出了“双标杆法”,使炮弹发射命中率大幅提升,为此他荣立三等功。摩挲着已经斑驳的立功证书,刘乙煌说,正是有了这份荣誉的肯定,为他1953年再上前线注入了勇气和担当。当时已升为班长的刘乙煌,在马良山无名高地与敌军交战,但因大炮射程局限,我方发射的炮弹总落在敌军“家门口”。刘乙煌根据自身掌握的军械知识,连续3次加装药包,“老实讲,这种方式谁都没试过,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不好说,我想万一炮弹在面前炸了,我牺牲也值得。”正是由于不断尝试,炮弹成功命中敌军阵地,刘乙煌因此荣立二等功。
1954年,刘乙煌回到国内,辗转在湖南永州、衡阳以及广东汕头等地部队驻扎,1969年被上级派往永州道县原东升机械厂担任军管。刘乙煌发扬军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带领工人从无到有,投身工厂建设生产,一次又一次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
1977年,刘乙煌退役后在东升机械厂工作,后来相关企业合并,他又辗转到了湘潭液压件厂,直到1992年退休。刘乙煌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他常去社区义务宣讲,每次赈灾捐款,他也是最积极的。刘乙煌居住的液压件厂宿舍属于老旧小区,无物业管理,近年来因下水道堵塞,居民叫苦不迭,但提及筹款清淤,不少居民又犹豫了。“这笔钱我来出!”刘乙煌自费1200元,并用实际行动带动7户居民,共同出资为下水道清淤,解决了大家的烦恼。
“我爸爸什么都不争,最宝贝的只有他的军功章和证书。”刘乙煌的女儿说,兄弟姐妹受父亲影响很深,父亲的英勇和责任感,是他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返回湘潭在线首页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