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双千工程”助推实体经济“强筋骨”“长肌肉”

新华社贵阳1月25日电 题:贵州“双千工程”助推实体经济“强筋骨”“长肌肉”

“什么弱,改什么”“缺什么,引什么”,贵州省以“千企改造”和“千企引进”的“双千工程”为抓手,着力突破实体经济发展的难点和空白点。一批企业“蝶变突围”,众多知名、高成长性企业在“精准引进”中纷纷落户。

这家“老三线”企业长期饱受负债多、包袱重等“顽疾”困扰。代小立说,贵州省给予企业20亿元的资金支持,极大减轻了负债压力,企业“轻装上阵”,“拥抱”大数据走上了发展新路。

这家企业是贵州“千企改造”的一个缩影。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型产业升级,贵州加快工业企业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让上千家企业焕发生机。2016年以来,共改造企业1600多户,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

既要“精准改造”,又要“精准引进”,贵州在发展实体经济上连出实招。2016年以来,苹果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16家500强企业落户贵州,波音公司、松下电器等知名企业的对接洽谈取得重大进展。2017年,贵州新引进省外投资项目5000多个。

在福泉市,围绕瓮福集团磷化工产业链终端布局的“千企引进”项目正霸磷石膏生产高品质石膏建材项目,将有效化解磷渣污染问题。该项目工程部经理汪守湾说,投产后每年能消耗近200万吨的磷化工废弃物磷石膏,变废为宝制作成新型建筑材料,将传统磷化工产业链进一步延长。

贵州省投资促进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贵州大力实施的“千企引进”工程,聚焦产业关键环节和行业优强企业,推行主动走访、全程跟踪、分工协作的“管家式”“保姆式”服务机制,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全程免费代办服务,代办项目达7000多个。在各地的招商引资实践中,更是呈现出“精准化”“差异化”态势。如贵阳依托“大数据”更多瞄准高端智能抓招商,而脱贫任务较重的毕节市则引进多个劳动密集型农业企业。

贵州省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354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业内人士认为,“双千工程”推动了实体经济“强筋骨”“长肌肉”,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持续转换,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