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李斌!”1500余人洒泪送行
———李斌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侧记
去往龙华殡仪馆的路,如此艰难:步履匆匆,却又不愿走向这告别的地方,不愿让今天的相见作以永别。但,终究还是要说再见了。600多个花圈摆满了龙华殡仪馆大厅和过道,1500余人静静等候。他们中,有人清晨7时就已赶来,有的手捧亲手栽种的水仙花,有的带来了李斌生前参加重大会议寄回的首日封,还有的拿着十几年前与李斌的合影。一枝枝黄色康乃馨寄托着万般不舍与无限缅怀,别了,李斌!
在李斌生病期间,全国总工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上海市总工会通过前往医院探望,关心医疗方案等各种方式,关切李斌,华山医院、伽玛医院、徐汇区中心医院等全力救治。
但是,病魔还是无情地夺走了他的生命。
回忆起父亲,李斌的儿子李盛捷说:“虽然父亲工作十分繁忙,但对于家人的照顾也是十分周到。至今回忆起父亲烧的菜、下的面、煲的汤,我不禁潸然泪下。父亲时常教育我,做人一定要脚踏实地,吃得起苦,遇事乐观,吃亏是福。我会以他为榜样,传承他的精神,成为他的骄傲。”
在送别队伍中,一批熟悉的老劳模也特意赶来。全国劳模包起帆红着眼圈说,“李斌生前虽身兼数职,但从来不搞特殊化,失去这样一位好同志、好战友太痛心。”
80多岁的杨怀远难掩内心的悲伤,哽咽说到:“李斌是我们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像他在这样平凡的岗位上能作出如此不平凡的业绩,完全是他自己刻苦学习、攻关钻研的结果。”在他眼里,即使李斌这么多年来各种荣誉加身,但从来没有一点架子,从来不吹捧自己,眼睛始终向下,始终恪守本职。
也正是凭借这宝贵的“李斌”精神,李斌不仅成为液压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还带起了一大批“小李斌”。1998年进厂的王祺伟正是他一手带起来的徒弟。“师傅为人低调谦虚,技艺精湛,但当时对我们这群毛头小伙都是手把手教,毫无保留。”王祺伟说,师傅一刻也没有停止学习,对产品的质量从来都是要求做到极致,在他的字典里没有“过得去”“还行”等词汇。正是这种“较真”,让李斌带领的全公司技术革新项目取得一个个突破。
当熟悉的人,为痛失自己的兄长、战友、师傅、校友而悲痛不已时,不少市民通过媒体了解了李斌的事迹,也被他的故事打动,自发前来。家住闵行的市民周先生凌晨五点起床,早早出发来到现场,“我们是自发来的,他是全国劳模,一心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也是搞机械的,他的逝世对我们机械行业也是一大损失,失去了一个机械能手。”
人群中,一位耋耄老人捧着一张写着“悼”字,静静地站在人群中间。纸上还附着彩色打印的两张照片,这是老人十几年前与李斌的合影,照片上方醒目地写着“88送58”。这位老人是上海未成年犯管教所的退休干部李秉平,今年88岁高龄的他,特地来送这位58岁的忘年交最后一程。他说:“李斌是一个实干派,从他身上为看到了一代劳模的正能量。”
连日来,各界职工群众、 民向这位蓝领英雄表达敬意,寄托哀思。2万多人通过“申工社”推出的 上追思页面点亮蜡烛为李斌送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