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装结合越紧密,救灾效率就越高

天空,无人机来回盘旋;水上,汽艇劈波斩浪……

一幅立体抗天图,正在抗洪主战场上绘就。此次抗洪抢险,国防后备军应急救援新装备的纷纷亮相成为一大看点。

在湖北省军区抗洪指挥部里,一幅当天的兵力部署图和一幅3年前的兵力部署图,清晰地展现了抗洪部队技术装备的变化。今天,省军区投放在抗洪一线的装备凸显专业化:覆盖全省各县的“国防云”全天候即时指挥系统、10多架无人侦察机、300多艘冲锋舟,以及数量众多的军民通用大型工程机械,极大地提高了抢险救灾的效果。

事非经过不知难。防汛装备准备形成战斗力并非一日之功。

曾经,某军分区组织民兵抗洪抢险分队应急拉动,没想到人员到齐,装备却卡了壳。原来,有2台操舟机因火花塞积碳发动不起来,等找来“备份”,时间已过大半。

一次,某人武部参加解救一艘采砂船上的被困工人,因山洪来势凶猛,水流湍急,险象环生,一艘冲锋舟因动力不足被洪水打翻。直到调来大功率操舟机逆流施救方才成功。

还有一次,救援民兵使用高压气枪向隔岸投掷抛物绳,平时能打40米开外不成问题,但因风狂雨急,绳索飞行不足10米就像铅砣坠落水底。

“平静湖面练不出精悍水手。”抗洪战场瞬息万变,各种突发情况很多,只有把险情设险、困难设难,让人与装备更加完美结合,才能在洪峰突袭的复杂多变环境中施展出临危不乱的过硬本事。

水上救援,冲锋舟堪称“轻骑兵”,其自重370公斤,平时需要七八个壮汉抬下抬上,远程机动转场装卸尤其耗时费力。

民兵营长李保国就经历过这样的尴尬。一次,凤台县发生内涝,他接上级指令:1小时内把冲锋舟运到指定地域。然而舟体沉重,人少搬不动,没车跑不动。李保国急得团团转,打电话叫来人和车,时间已耗掉50分钟,影响了抢险作业进程。

如何解决装备与实战衔接问题?今年4月,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人武部搞了个小革新:在冲锋舟两侧外挂两个车轮,通过简易液压装置,泛水时向上折起收回,上岸时向下伸出车轮,陆上机动仅需一辆吉普车牵引即可,装卸一条舟如今只需2人。这艘加装车轮的冲锋舟推下水能救,冲上岸能跑,从机动、泛水到登陆,一套连贯“战术动作”让人啧啧称赞。宜秀区人武部政委李亚波说,相比传统肩扛手提,省时省人省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民兵预备役装备建设,是“应急应战”的必备条件和重要基础。从这次抗洪抢险救援来看,只要像重视民兵预备役作战装备那样重视非战争军事行动所需装备,就能够在多样化军事任务面前大显身手、不负重托。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